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多义词一直都是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对多义词"头"、"手"、"口"、"打"进行语义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梳理词义脉络,发现汉语多义词的词义演变基本遵照人类的认知规律通过隐喻和转喻演变而来,其中身体隐喻更是直接体现了从人→物→事的认知过程,从而使多义词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可见,将认知策略运用到汉语多义词教学中,不仅能强化语言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汉语学习开拓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谈汉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JohnLakoff和Mark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 ,概念隐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汉语语言现象表示“愤怒”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中同样存在着“愤怒”的概念隐喻。本文将在大量收集分析汉语表示“愤怒”语料的基础上 ,提出汉语的“愤怒”的概念隐喻。它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如何通过人与自然关系认知“愤怒”概念。  相似文献   

3.
二十多年来,隐喻的传统修辞受到了认知语言学的挑战,使人们对隐喻有了新的认识.隐喻并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方位隐喻中的"前后"域的隐喻拓展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和特点。语料的分析研究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来自人体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来自人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和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密切互动,还和各种食物的享用处所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证的研究还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如下认知特点:转喻在其转隐喻连续体中具有重要的认知作用,较大的概括性使"吃"作为源语域得到更多的凸显,较高的使用频率使"吃"具有更多的隐喻和转喻,对食物的体验面越广,"吃"的隐喻性用法也越多,概念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力,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汉语文化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汉语中"虎"字组成的相关短语和句子的归纳,对有关"虎"的隐喻加以简单分析,从认知角度分析其隐喻义的成因,从而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概念做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6.
汉语蕴含丰富的隐喻,其中谚语更是突出。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侧重分析汉语谚语的隐喻特点和谚语隐喻同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分析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籍此揭示汉语谚语的隐喻结构和内容特点及其与概念隐喻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克服概念隐喻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意义生成背后的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为汉语隐喻意义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汉语隐喻意义的整合是在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中进行的。人们在理解和阐释隐喻意义时,会经历概念的组合、完善和扩充等认知活动。此外,人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汉语、英语语料对中英“爱情”情感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从汉语的角度验证现代隐喻理论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并依据体验哲学理论和中医的阴阳五行等理论解释这些普遍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隐喻学,特别是莱考夫和约瀚逊认为,人们日常思想和行动的本质是隐喻的.语义学的隐喻理论则进一步将隐喻理解为基于相似性的由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传统汉字字义的引申,从隐喻角度来解读,就会获得全新的认识.以语义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本文浅显地对"比"字字义的引申做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整体与部分"是汉语数量之间最常见的关系,它在汉语表达过程中有许多典型的对应式.通过分析这些对应式,发现汉语双数量的这种关系实际有强有弱,同时,某些对应式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隐喻扩展出了"夸张"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英语动词现在时部分表示"非现在"的用法,揭示出该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时空隐喻.作者认为,在时间的认知过程中,人类的概念化思维发生了隐喻联想,喻体"空间"内部结构模式被投射到"本体"时间上,空间域"前后""近和远"的方位差异在时间上表现为"现在与非现在"的对立,从而合理解释了英语动词现在时形式表示过去和将来语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是"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字,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是"字的用法及意义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汉字发展演变中不可避免的。本文以《论语》中出现的"是"为基础,量化式的总结《论语》中出现的"是",并诠释其意义,掘本溯源,简论"是"产生、发展、直到现在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认知隐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抽象概念构建的基础。汉语中表示空间的"上"和"下"与英语中相对应的"up"和"down"的隐喻拓展意义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空间隐喻在认知模式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人类对时间的表征,时空隐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认为空间概念是时空隐喻的原型,人们对时间认知的心理基础是空间心理图式的跨域映射。如同空间概念一样,人类对时间的认知虽然基于静态与动态两套认知系统,但各民族在两套系统的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汉民族还借用垂直空间概念来表征时间,这与汉民族的认识论、传统文化和语言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For及其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词和短语动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但是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主义等传统的语言学对此缺乏解释力,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费时低效。认知语言学界对现存意义中含有空间方位概念的介词及其短语动词进行了研究,而现存意义中不合空间方位概念的介词及短语动词仍然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文章运用隐喻、意象图式和概念合成等理论对介词for以及由for构成的短语动词进行了认知语义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介词for表示前后方位概念的意义已经被front和before所代替,但其意义延伸仍然是以其基本空间意义即表示前后的意义为基础的;其演变的意象图式为包含“始源——路径——目的地”的运动图式,for的现行意义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一图式通过隐喻和转喻延伸而产生;而for短语动词则是由动词的意义与for的各种现行意义进行匹配合成而来。  相似文献   

16.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的隐喻的角度人手,通过"水"的隐喻的相关语料,按照其文化内涵从地理因素、世界观、人际关系和时间观四个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性研究,可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水"含颇多文化成分;"水"的隐喻可以映射出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的明显差异;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是隐喻性的;隐喻帮助人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7.
以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论为基础,介绍了语言认知的重要性,并以“水”的认知为例分析了隐喻的普遍性。根据水的流动性,概括提炼了四个共同的概念隐喻并进行讨论,丰富了语言和思维微观层面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日常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为科学地认识比喻、描写、说明、运用比喻,本文从比喻能否充当定义、比喻是否表达判断、比喻是不是推理、现代逻辑对比喻的刻画等方面,分析了比喻句中的若干逻辑问题,指出了比喻在有的情况下可用于定义;比喻都是以判断作为它赖以形成和表现的逻辑基础;比喻都可以扩展成为完整的类比推理;引进模糊学、运用谓词逻辑可以对比喻进行更精确的刻画,等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的定中型偏正结构,其公认的语序为"定语 中心语".事实上,汉语中一直存有"中心语 定语"结构形式,它由盛而衰,并在现代汉语中得以发展,衍生出新的表达功用.  相似文献   

20.
"风"与"水"之喻是中国诗学中一组意蕴特别丰富的象喻,常用于艺术品评和理论探讨.描述作品风格和审美鉴赏的境界,揭示艺术创作的奥妙,说明文艺的源流、传播和功能等,不仅形象地表现出中国艺术的特点.而且隐含着与自然的亲和力、原初的生命力和深刻的人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