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田国男(Yanagida Kunio)是日本民俗学的奠基人,日本民俗学是以柳田国男为中心形成的。日本民俗学界习惯于把柳田国男提倡、指导和实践的民俗学称为柳田民俗学。柳田民俗学的基本立场是试图阐明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历史文化变迁。柳田国男认为民俗学是产生于历史学,并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的学问。柳田民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方法,即重出立证法。重出立证法是通过对从全国各地采集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类和比较研究,阐释日本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语言学的口述历史》采用口述历史的方法研究中国现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史,汇集曾经为中国现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中国语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在我国,口述历史的研究已见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但在语言学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3.
庙会为乡村社会民众提供了一个享受休闲的独特公共空间.在庙会上,乡民将宗教信仰、身心娱乐、生计筹划、社会交往与享受休闲融为一体,全身心地利用和享受这一休闲空间.文章通过历史学、民俗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对话来考察传统庙会上乡民休闲的历史表象,旨在揭示近世乡村社会生活实态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4.
希罗多德不仅是西方“历史学之父”,而且也可以说是“民俗学之父”。本文介绍了希罗多德对民俗学的基本认识和论述的方法,特别是他的有关民俗学记载的重大价值,全面论证了他对民俗学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中北大学主管、主办的社科综合类学术性期刊,已被中国知网等国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是山西省一级期刊。本刊设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法学研究、民俗学与区域文化研究、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蒙古历史与文化研究》是1989年由原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布里亚特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一部部头不大的论文集。全书共156页,其作者多是近年来在蒙古学研究领域新崛起的中青年学者,但也有在蒙古学研究领域的老专家、老学者。由历史学博士、蒙古研究知名专家奇米多尔日耶夫任主骗。该论文集讨论的问题涉及面甚广,有蒙古社会政治史、文化史、考古学、语言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学等。文章大多简短明晰,深入浅出,对蒙古学研究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史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史学形态,它的兴起拓宽了历史研究和文化史研究的范畴和领域,使历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推动了跨学科的历史研究的发展.教育史学作为教育学与历史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与历史学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应该也需要从历史学中汲取营养,获得自身新的发展.近些年来在教育史学界悄然兴起的教育活动史研究可以从新文化史当中获取一些新的启示.新文化史视域下的教育活动史研究需要实现“三个转向”:研究视角应从上层转向民众,将人重新放回到历史当中;研究重心应从宏大转向微观,注重具体描写;历史撰述应从分析转向叙事,注重平实生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民俗史料、民俗著作丰富的国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既是中国民俗学的优势,也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不能忽视的的学术重点。在民俗学视野下进行历史民俗文献研究,要求对“历史民俗文献”进行准确的学术界定,充分发掘并重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提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早期的民俗学者以严谨的学风开创了历史民俗文献的学术风尚,现今中外学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学术进程。同时,历史民俗文献研究存在着许多研究薄弱或缺失方面,这一方面说明学术研究的缺失偏颇,另一方面也启示这是有待开发的学术宝库。  相似文献   

9.
庙会文化的研究始自二十世纪初。经过民国时期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建国初期的沉寂,八十年代的重新兴起,九十年代不断深入和探索,中国民俗学界已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和实地调查材料,且使庙会文化的研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庙会文化进行高屋建瓴的探讨,走出民俗学的狭隘领域。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知识,从数量、种类、来源、结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对汉语熟语的民族特色进行研究,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汉语熟语,丰富汉语词汇知识,推进对外汉语教学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造型艺术是我国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造型艺术的研究,目前主要以综合研究、分类研究、比较研究、专题研究等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为支撑,以直接参与观察法、跨文化比较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综合研究法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体,以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为辅助。应在综合性、跨学科的基础上拓展造型艺术研究方法的视域及内涵,以找到适合其特殊性与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1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2本刊主要刊登与医学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决策学、法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郦学研究的新进展王畅郦道元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伟人之一,他的《水经注》一书,早已列入中国古代经典名著,是我国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水利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学、民俗学等许多学科研究的伟大著作。《水经注》于南北朝时期间世,至隋唐时期流传渐广。一千四百多...  相似文献   

14.
虽然近些年来做了一点儿有关推普的工作,但是对于方言学的一些问题却是从来没有考虑过,是一个门外汉。不过,我约略地感觉到,方言的研究,对于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都大有裨益;对于语言学和推普工作的作用,自然就更不在话下了。近年来有人呼吁“抢救方言”的确是不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强调,历史解释的最终关键在于人的本性。以后,经典理论一直强调人的社会主体作用,认为历史研究离开人,就难以得到正确结论,历史研究的意义也将丧失。研究人必须研究人的心理,历史学家开始把心理学理论引入历史学领域,许多年来作过大量尝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本文认为,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开辟了历史学新视野,丰富了历史研究方法,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应该引起重视。为此,本文拟对历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心态研究进行一次探索,以期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个问题。一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  相似文献   

16.
历史研究离不开理论问题的探讨,历史学的每一次发展都与史学理论的创新突破密不可分.其中,社会形态就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综合性和本质性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史料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自从有了历史学,就有了史料学。因为研究历史,必须掌握大量历史资料,其中包括各种文字记录史料和非文字记录史料(如口碑史料、实物史料等)。而这些历史资料,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积累并流传下来的。它真伪混杂、精粗不一。人们研究历史,不能不首先对这些资料进行一番仔细、认真的筛选工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有价值的史料。因此,史料学是历史学的基础,是历史学的第一步工作。 史料学和历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资产阶级史学,常常以史料学代替历史学,单纯进行一些琐碎的考证工作,不能阐明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使历史研究陷入盲目的境地。而忽视史料学的研究,甚至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工作,同样对历史学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民俗学姻亲关系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民俗学有关女性民俗的研究并非主流,其中关于婚姻关系、姻亲关系的研究更是较多地穿插于人生仪礼、家族部分的研究中,分散且不相对独立.在日本民俗学非常有限的姻亲关系研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嫁女与娘家之间表现出的密切关系和频繁往来这一切入角度.文章着重从婚姻制度与婚俗的综述研究、植野弘子对姻亲关系的研究、有关嫁女与娘家之间保持密切往来的研究、相关的学会活动四个方面入手,对日本民俗学有关姻亲关系的相关研究做出梳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民俗学者特有的研究视角在日本民俗学界已经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城市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分支,城市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文明发展为线索,勾勒出城市是怎样萌生、发展与逐渐成熟的进程,并揭示出这一进程即人类社会架构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与变迁的规律性与阶段性.其次,研究领域创新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深入开展城市史研究将会为历史学研究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此外,城市史研究是联系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研究者可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来探讨和解决当今城市存在的问题,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思路和提供可靠的历史及现实的依据,使决策更实际、更科学;同时,还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引导,并对城市历史文化起到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重构民俗学基础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近来一些民俗学同仁仍存忧虑,如对民俗学研究方法不作改进,对基础理论不作更新,民俗学将失去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术地位及价值。本文经对民俗学历史及现状的反思,认为民俗学研究应坚持主客体统一、具体与抽象统一、文化整合的原则,并由此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