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联姻家族之间由于女人的流动存在着一种阶序性关系,这种关系划定了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确保了姻亲关系对生活的支持功能.阶序是一种秩序原则,为关系双方在交往时所遵从.这种阶序性关系与辈分、年龄无关,通过一系列生命仪式建构起来,同样也体现在这些生命仪式之中.两个联姻家族之间的阶序性关系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其逻辑不是不平衡的,相反它的存在正是为了平衡,只是这种平衡是不对称的、是动态的而已.两个联姻家族之间的平衡性是一种"不对称的平衡性",但这种不对称的平衡性恰恰是姻亲关系难以与血缘关系相比肩的根本原因.由于父系社会的宗族始终以男性的血缘传承为线索,而姻亲关系自身却具有多向性以及代际相延的短暂性,这决定了它始终无法与宗族在观念上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
中元节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元、流传范围广、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节日。历朝历代中元节普遍以七月十五为期,其活动内容既有与宗教有关者,也有一般人家所行的祭祖之礼,而且通常并行不悖,其中荐新祭祖一直是一般民众的主要活动。目前来看,该节在南方比北方要隆重。明清两朝至民国年间,山东中元节亦以"祭祖"这一基本内容最为普遍。当代山东地区的中元节无论是节期还是名称均延续了明清以来的习惯,在活动内容上也以祭祖(居家祭祀或上坟祭扫)为主。区域分布上,山东中元节习俗活动几乎涉及全省大部分村落,其中以鲁中地区的祭祖活动最成体系也最为典型。调查表明,尽管中元节在山东节日体系中的地位也存在区域差异,但人们认可中元节是对亲人的感恩与缅怀,表达的是对祖先的孝心与家族归属感,有其严肃性和神圣性,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应该积极传承下去,这应该就是它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山峪村①村民的亲属关系,除了同一宗族关系以及姻亲关系②之外,还有仪式亲属,即干亲和结拜带来的结拜兄弟、结拜姊妹这两种亲属关系.本文还以同学关系以及近年来由于外出就业产生的朋友关系以及制度化的同事关系为佐证,分析一个村落的男女两性的亲属网络,指出造成男女两性亲属关系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从夫居制度以及社会性别制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山东南部一个村落的田野资料为基础,表明嫁妆的有无与价值的多少并非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它与女子在接受妻子集团的生活、与两个联姻家族之间的姻亲关系息息相关。文章重点展示了嫁妆的来源以及象征的多样性,同时指出,从民俗的角度而言,嫁妆不是女性的财产继承方式,她的继承权始终是和婚姻捆绑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
亲属制度研究的另一路径——姻亲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亲属制度研究的不足出发,指出姻亲关系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对姻亲关系研究史进行简要述评。目前学界对姻亲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对姻亲关系社会层面的研究,侧重于姻亲之间的社会交往方面,特别考察姻亲交往的仪式层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往来。但是,如果要全面研究姻亲之间的社会性往来,通婚圈就必然是一个具有限定意义的前提,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网络的黏合方式。对通婚圈的研究集中在其定义、范围、变迁以及功能几个方面,由于更多偏重于地理范围,因而对内部家庭之间、家族甚至村落之间的互动涉足较少,忽略了人们在其中的主动建构与文化选择。对于姻亲关系的某一方面的偏重,为学界再研究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和机会。  相似文献   
6.
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山东南部红山峪村①的一份吊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文章认为,吊簿作为一种民间文献,在人们生活中是为了方便姻亲交往而记录的,其间反映的内容非常之丰富。吊簿不仅展现出在人们观念之中的以死者为中心的亲属网络,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张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它以礼物的价值和指标清晰地体现出联姻家族之间的“亲戚理”——阶序性关系。这种阶序性关系与礼物的内容和经济价值的大小有一个互释的关系,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礼物的价值和流向,反过来,礼物的价值和流向也足以区别人群之间的关系。熟稔村落生活的人根据礼金和实物,基本上可以准确判断出上礼者在死者的亲属序列中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7.
8.
嫁妆与聘礼:一个学术史的简单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学界逐渐有人开始讨论嫁妆与聘礼的问题,文章利用所能接触到的资料,总结出几种主要的理论成果:继承说;福利说;劳动价值说;竞争说;家庭意图说;财产转移说。每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各自的田野基础,本文不着重讨论这些理论背景。尽管学者对嫁妆与聘礼的看法差异很大,但他们还是站在一个共同的基点之上,即二者在给出妻子集团和接受妻子集团之间的姻亲关系的建立上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近几年在晋、冀、鲁乡村获得的口述资料和参与观察资料为例,探讨华北地区嫁女回娘家习俗(主要涉及嫁女回娘家的节日禁忌,娘家迎接嫁女回娘家以及嫁女在不同场合下主动回娘家)对嫁女与娘家、婆家之间的关系以及联姻家族之间关系的影响,指出了该习俗在姻亲交往体系中的特殊意义.在论述华北地区嫁女回娘家习俗对调节人际关系之意义的基础之上,进而讨论民俗文化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来自山东南部村庄红山峪村37张地契进行了介绍与初步解读.分析表明,土地交易习俗的传承是土地契约与交易的内生机制,尽管契约关系、契约意识深入人心,但当地土地交易并没有实现土地市场化,也没有出现土地集中于家族的趋势.家族和姻亲关系是进入村落的较佳途径,但在红山峪村土著化的实现却是以家庭为单位,这样做的结果是减缓了家族的土著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