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是他的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其中存在有明显的相互矛盾的思想 ,本文借助前人比如陈康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对引起这矛盾的原因及其可能的错误作了分析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理解与研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学说。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西方文化重视分析、重视逻辑 ,同时又重视经验的科学传统。陈康先生于 2 0世纪 40年代将西方对希腊哲学 ,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介绍到国内 ,并以严格的方法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是公认的亚里士多德研究的专家 ,他所倡导的是一种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苗力田先生师承陈康先生 ,致力于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及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研究 ,他所主编和翻译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的出版 ,为我国的亚里士多德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哲学的翻译工作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其和学术研究一样 ,也存在着方法论的问题 ,学术界应重视西方哲学研究方法和翻译方法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编者缀语     
印象中,国内学界对西方哲学中be动词的翻译的讨论是从1993年王太庆先生发表在《学人》第四辑中的文章"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开始的。在这篇文章中,王太庆先生重提了数十年前陈康先生的观点,认为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应当专注地将其翻译成"是",这有助于我们对西方哲学的深入理解。确实,在我看来,讨论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更为准确的翻译,这本身就代表着对西方哲学理解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这样一个时期,在那时,改革  相似文献   

4.
负籍域外,收到汪子嵩先生厚意寄赠的由他和王太庆先生合编的《陈康:论希腊哲学》(以下简称《陈论》)一书,自是别有一番欣喜。汪、王二位做了一件极其有益的事。他们不仅以非常高雅的形式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而且,尤其重要的是,给中国真正希望懂得哲学的人奉献了一册实实在在的读物。这是一本真正谈论希腊哲学的书,因而也是一本真正谈哲学的书。陈康先生对古希腊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欲在一篇评论文字里包含两个如此庞大的学术领域,究非易事。恰从汪先生来信中得知,陈康先生将有一部论柏拉图的著作不久在德国出版。于是我顺水推舟,将目前这本论集中的柏拉图部分留待那部书  相似文献   

5.
潜能现实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亚里士多德本人解决存在与变化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关键点.亚里士多德这一学说尽管早已为我们中国学者们所熟悉,然而熟知往往并非真知,人们对它的理解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δυναμιζ(潜能)"一词的含义的理解不够到位有关.文章认为,亚里士多德"δυναμιζ(潜能)"一词,就象亚里士多德的"on(存在/是)"一词一样,是具有多种含义的,在这些不同含义中又有一个最严格的意义--即作为"动变之能"的"δυναμιζ(潜能)",亚里士多德"δυναμιζ(潜能)"的其它含义不仅与这一最严格的意义相关联,而且都是这一最严格意义的进一步引申.本文还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动变之能"意义上的"δυναμιζ(潜能)"也做过较为详细而具体的区分,理解这些具体区分对于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其它哲学思想是很有帮助的.总之,本文认为,对亚里士多德的"δυναμιζ(潜能)"一词的含义尽量作些深入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潜能现实说的理解将会停留于表层,并最终影响我们对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体系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6.
“城邦”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的基石性概念,也是整个希腊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自然、政治和善既是亚里士多德“城邦”哲学的三层重要内涵,也是透视“城邦”哲学的三个重要维度。自然是其城邦哲学的本原性之维;政治是其城邦哲学的现实性之维;善是其城邦哲学的理想性之维。三维互构互渗的共在,是理解亚里士多德城邦哲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一方面依据柏林大学档案馆中保存的陈康先生的学籍档案材料来重构其留德经历,以此纠正传统观点中的一些偏颇之处和补充若干细节;另一方面,以陈康先生博士论文中有关《斐多》中分离问题的解释为例,揭示他的两位导师哈特曼和施滕策尔对其治学思路的影响。通过将陈康先生的研究置于哈特曼、施滕策尔和纳托普关于柏拉图理念学说解释策略的论争背景当中,本文将从一个侧面展示出20世纪初德语学界柏拉图解释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8.
欲望部分是否可教一直是《国家篇》教育规划中的难题之一。基于对灵魂三部分之实在性的肯定与对欲望部分特性的分析,陈康先生否定了欲望部分与相对应的生产阶层的可教性。本文认为,若以灵魂三分理论为基础,《国家篇》的教育规划确实通过体育和音乐训练对欲望部分施加了直接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似乎并不包含理智教导与说之以理。以亚里士多德承前启后的教育理论为桥梁,柏拉图对此颇为模糊的态度在较严格地奉行灵魂三分理论的盖伦那里变得更加明确。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柏拉图的欲望教育思想在希腊化时期的回响、沿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阐释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升 《东方论坛》2010,(1):103-108
政治,是一种共同体生活的实践智慧,这是亚里士多德对"政治"概念的诠释。这种对政治的理解,渗透着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公共生活的历史经验和深刻反思。亚里士多德向我们表明,政治就是自由公民彼此之间通过理性的言说在城邦之内追求充满德性的幸福生活。这种政治概念,能丰富我们的政治想象力,提高我们的政治自觉性和政治参与度,使我们对共同体生活形成更充分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亚里士多德关于矛盾律的表述中,核心概念乃是"是",而不是"存在"。矛盾律的正确表达应该是"一事物不能既是又不是",而不是"一事物不能既存在又不存在"。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译本的相关论述中,"存在"这一术语的采用给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带来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究竟是"是"还是"存在",不仅涉及对矛盾律本身的理解,而且涉及对亚里士多德有关思想的理解,同样牵涉到对西方哲学中being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研究西方哲学,应该以"是",而不是以"存在"来翻译being,并且把这贯彻始终;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问题,而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一是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理论前提;二是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依据;三是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目标。通过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德选择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康先生在柏林大学的导师尼古拉·哈特曼在20世纪上半期被认为是德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在陈康先生对柏拉图的研究著作中,其师的影响留下了清晰可辨的痕迹。两位先哲虽然研究领域有别,亦分别面对不同的学术群体,但其在哲学的论证与论战中所持的立场却能相互呼应:一方面,捍卫知识对象的存在论地位,即保证其不依赖于知识的超越性自在;另一方面,发展出与此种存在论相应的直观方法,并以之为推论方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陈康先生的柏拉图研究不仅是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的财富,亦折射出20世纪德国哲学中的许多重要争论。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古希腊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古往今来,尽管人们对幸福是什么有各自不同理解,但大都认定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并为此而不懈努力。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在汲取前人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系统而完整的幸福观,这对于当前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7卷中对"不能自制"的处理,不仅探讨了道德心理学中一个格外重要的问题,而且对于理解他的整个伦理思想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关于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对此问题的解决,学者们提出了很不相同的观点.本文首先考察了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传统解释以及对这种解释的某种修正,表明这种解释并不能公正地反映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总体见解,在此基础上分析另一种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并进一步表明在何种意义上亚里士多德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捍卫了苏格拉底原来的立场,而且也提出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德性伦理学或美德伦理学并不足以完整地描述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既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理论旨趣,又是其伦理学理论结构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实践哲学都是围绕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来展开的。德性虽然对于幸福的实现不可或缺,但是它并不等同于幸福。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的地位是由他对幸福的独特理解所赋予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遵循古代幸福主义伦理学的传统,重新完整地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描述为幸福主义的伦理学,而不是仅仅将其定位为当代美德伦理学在古代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幸福理论是亚里士多德道德理论的核心。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概念、性质及其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中的作用等方面内容的阐述,探讨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7.
洛克莫尔指出费希特与马克思的思想,在活动概念、人的概念以及元理论三个层次上具有相似性。二者思想中的的活动观都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从哲学史上看,都是对自笛卡尔以来的把人看作观察者的理论的反抗,二者都试图在新的基础上来理解人。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对情绪的处理非常独特。他没有将情绪仅仅视为关于此在之生存活动的后继情感反应,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构建着“此在之存在”的特殊变动。不过,这种颇具个人哲学特色的解读方式并非海德格尔所独创,而是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源。由此,澄清情绪概念的思想来源,是理解情绪基本性质的关键。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中,海德格尔对π■θο■的解读就是一次对情绪概念的溯源考察。他的系统性阐释不但为理解情绪的变动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有助于厘清这一变动对“此在之存在”之构建的独特完善性作用。通过π■θο■,海德格尔还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善、灵魂等)与“此在之存在”联系起来。这一联系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评判他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之继承、批判和发展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价值的主客体是价值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在价值的研讨过程中,由于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不一致而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争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体、客体概念的形式化分析,来化解分歧,促使价值论研究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于亚里士多德闲暇思想的研究,以往我们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其闲暇思想的伦理、教育及文化学方面,实际上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闲暇思想有着更多的是政治意蕴,在其政治哲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试图揭示出闲暇思想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的地位、闲暇的政治意蕴和特点以及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如何经营闲暇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