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老年人口数据,对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进行了分析,并与2005年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仍然高度集中在家庭供养、离退休金和劳动收入三大支柱,但在主要生活来源的比重上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这种城乡差异不仅体现在总体上,还体现在性别、年龄和地区等方面;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自我供养能力有所增强,对家庭供养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的城乡、性别和地区等差异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提出政府应当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可持续;社会救助与福利的发展应当遵循“弱者优先”原则,适度地向女性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倾斜;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倡导和鼓励家庭养老等建议。   相似文献   

2.
惠老新讯     
《社区》2013,(24):28-28
政府将对"三无老人"提供无偿养老服务 民政部将建立适度普惠老年福利制度。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年人,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由政府负责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提供无偿的养老服务。此外,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在居家养老方面,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  相似文献   

3.
尽管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法律规定和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愿望来看,由核心家人(配偶及子女)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最理想的养老方式,但由于人口流动增强和家庭规模萎缩使得核心家人难以全部承担沉重的养老负担。文章就老年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及由谁满足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这一问题,对2002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跟踪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由核心家人来提供老年人在居住、生病照顾和情感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是最令老年人满意的。在需求满足方面,经济供养主要依靠儿子,而共同居住、生病照顾和情感慰藉上则主要是配偶的作用,再加上来自儿子、女儿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有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老年人口数量大,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大且老化速度快;地区、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老龄化进程快于中西部;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纯老年夫妇及单身老年人户比例加大以及老年人口预期寿命性别间的差异明显等。老年保障问题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中国老年保障制度要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广覆盖为原则,保证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重视家庭养老的作用;在制度设计中考虑到老年人口的特点;加快发展老年社区服务;以规范的法律来保证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张淼 《调研世界》2016,(6):8-12
本文根据“2014年千村调查”数据资料,描述了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并运用次序Logit模型,对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老人与子女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政策支持状况、个人家庭状况.提出应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建设农村老年人与外界联系的农村通讯网络系统、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我管理的“村老年协会”.  相似文献   

6.
面对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老年保障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机构,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分担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国家或机构所作的努力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家庭养老的传统功能无法被完全替代。 家庭养老的必要性 国外家庭养老的“回潮”现象对我国的养老事业当有所启示。中国家庭养老的存在主要取决于中国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家庭在解决养老问题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从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上看。在农村,主要是靠家庭供养。老年人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作为正式支持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描述了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分析发现养老金水平太低,不能成为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老人主要依靠子女、自我养老或者家庭养老;老人生活照料靠老伴或者子女;老人的家庭关系和睦、子女孝顺,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缺少社区活动;老人心理孤独感不强,但是高龄老人感觉子女孝顺程度低,而且孤独感强;老人总体幸福感较高。这些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伦理价值沦陷的村庄,基于"反馈"理念下的家庭养老模式遭遇了变故,老年人只能开启"自养模式"。由于在劳动力市场上丧失了竞争优势,老年人只能依靠在家耕种土地维持基本生存,实现个体养老。与内陆集体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不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由于集体经济发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用集体经济收益展开以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的养老供给机制。通过以村集体为单位为老年人购买养老保险,提供股份分红以及开展各项福利性活动,形成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集体供养老人"的新次生模式。然而,研究发现,"集体供养"模式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因过度依赖村集体,家庭成员的养老意识明显下降;因集体股面临被取消,集体组织养老负荷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应同时重视发挥村集体和家庭的双重作用,要让老年人既能感受到村社集体的温暖,也能够享受家庭带来的天伦之乐。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下,我国农村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养老面临三大困难:家庭收入增长难,导致失能老人生活来源降低;县级财政吃紧,为失能老人提供公共服务挑战大;农村空心化加剧,生活照料难以满足。为缓解失能老人养老问题,提倡福利多元主义主要有以下意义:利于减少三个失灵现象发生;利于提高失能老人养老质量;利于预防失能老人导致农村低收入家庭重返贫困,影响扶贫效果。最后提出国家、市场、家庭和志愿组织四个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年人跌倒问题十分严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Blind-Oaxaca分解技术,探究中国城乡老年人跌倒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地区,无论在哪个年龄段,中国老年女性的跌倒发生率始终显著高于老年男性。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老年人跌倒存在性别差异主要归因于健康因素,而非社会人口因素,健康状况上的劣势是中国老年女性更易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预防中国城乡老年人跌倒应当注重性别差异,给予老年女性更多的跌倒防治服务,切实提高老年女性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基于皖北农村问卷调查数据,从微观视角系统分析了新时期皖北地区农村老人的生活与养老状况.研究发现,目前皖北地区农民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供养、生病费用和生活、生病照顾等方面.分析认为,在适当增加政府养老全补贴力度和充分挖掘家庭养老资源的同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自我养老意识,加强其各方面养老准备.  相似文献   

12.
各地报刊     
《新天地》2011,(10)
调查显示:中国城市老人98%自我养老据调查,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4亿,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1300万。中国约有1000万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照顾,而城市老人中,98%依靠自我养老,而4成中产家庭无养老准备。(本刊综合)北京:护工带着雇主回乡收麦46岁的北漂王二运和妻子付焕芝在北京几家大医院做了十多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城乡老年人口基本需求型消费作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城镇与农村老年人口消费构成分布相似,综合考虑个体特征、家庭支持与社会保障三类因素的模型中,个体特征中的收入、年龄、教育等因素对老年人口基本需求型消费影响十分显著,尤其是教育对老年人口基本需求型消费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支持与社会保障因素对老年人口基本需求型消费的影响更值得关注。研究认为,提高城乡老年人口基本需求型消费尤其应当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从扩大老年人基本保障入手,而提高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是扩大老年人基本需求型消费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可以试从增加老年教育投入的角度出发,关注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投资消费,实现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4.
潘跃  石永红  卫敏丽 《21世纪》2010,(12):13-14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在必行。“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老年人口的家庭结构背景进行统计分析,勾画出老年人的家庭结构背景和个人-家庭生命周期模式,发现老年人在生命周期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家庭的概率是有规律的,即个人-家庭生命周期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分析结果显示,独居老年人和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主体,仅次于生活在三代直系家庭中的老年人.城镇老年人口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较多,需要子女在身边的照料,农村老人则更需要经济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金融研究”课题组最新公布的数据,研究健康状况对中国城市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变量、经济变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城镇家庭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影响上存在差异,健康状况的恶化会降低金融资产特别是风险资产的持有;东部地区风险资产在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比重较中西部地区高,健康状况好的家庭持有风险资产的概率比健康状况差的家庭高2~3个百分点;经济类变量对金融资产持有额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逐渐加剧,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健康和医疗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年的最新数据,利用Heckman、Logit和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老年人医疗支出规模随收入的增加、医疗保障的获得和健康状况的恶化显著增大;医疗服务利用率随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显著增加,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医疗保险有效改善了老年人的健康,城镇、中部和东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农村、西部老年人.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问卷》和老年抑郁量表(GDS-15)中文版作为评定工具,探讨中国城乡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抑郁症状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2)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城市老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老人社会结构性资源的匮乏;(3)焦虑水平与经济状况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城市老人,而健康状况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于城市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农村老人,且农村老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方式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庭养老”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供养方式的主要形式,而社会养老则是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方式的补充形式,养老的内容包括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顾和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养老方式遇到了愈来愈严重的困难和挑战,未来中国农村将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照顾和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老年人过上健康、幸福、长寿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老龄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养老成为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在新农保政策实施的准自然条件下,运用断点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新农保政策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和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农保政策显著降低了农村参保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水平,提高了其与成年子女分开居住和预期依靠养老金收入养老的概率,对家庭内部代际转移支付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进一步研究显示,新农保政策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和养老模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新农保政策对健康状况较差、中西部地区弱势老年群体的劳动供给降低程度更高,有助于提升弱势群体福利水平。建议提高新农保政策保障水平,对弱势老年群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推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均等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