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反福利依赖"始终是西方福利国家关注的议题。201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我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也蕴含了"反福利依赖"的理念。但纵览现有的制度体系,我国的低保制度中依然存在福利依赖的诱因,容易导致"养懒汉"或有劳动能力者不愿退出低保的现象。为此,应发展工作道德救助,促进低保对象就业;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项目标准,将其他专项救助项目与低保解绑;对低保对象的收入和财产审核宽严有度;树立积极救助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功能,强化服务救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福利、污名以及福利污名等概念的论述,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体系,阐述了基于家计调查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给受助者带来“污名感”的原因。同时结合“污名”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如何化解公众在接受救助过程中被“污名化”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探索如何实现在不损害公众的主观福利的前提下,增加公众的客观福利的健康、有序的社会救助体系。进而确保在社会救助的实施过程中,真正地做到增加公众的整体福利。  相似文献   

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为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提供了底线保障。依托既定的低保标准,低保边缘群体是被广泛提及的一类相对贫困群体,面对同样的生活困境,他们得到的救助资源是较为有限的,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需要对该类群体的救助帮扶状况给予关注。在吉尔伯特和特雷尔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下,可以从供给对象、供给内容、供给体系、供给保障四个方面对当前低保边缘家庭救助供给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作全面检视。虽然相关救助措施在扩大救助范围、扩充救助内容、缓解低保制度的悬崖效应等方面呈现一定的政策有效性,但还存在救助标准界定工具简单、救助内容造血效果不足、救助管理体系缺乏顶层设计、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少等问题。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救助主体单一、救助标准较低、救助理念以保生存为主等不足,从而造成资金来源紧张、救助覆盖狭窄、救助目标弱化等后果,也成为当前制约低保边缘家庭救助水平提升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4.
经过近14年的努力,安徽城乡低保工作初步实现了制度化与规范化,但城乡低保救助队伍建设明显滞后,这严重阻碍安徽城乡低保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在实证调研及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概述安徽城乡低保救助队伍建设现状,认为目前安徽城乡低保救助队伍建设主要面临专职人员不足、年龄结构偏大、吸引人才难等三大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困难群体包括低保人群和低保边缘人群.长期以来边缘人群的救助问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既是对这一人群经济水平的误解,也在于未能深入认识其救助需求.慈善超市是救助城市困难人群的一种制度创新,通过接受慈善超市救助对象的救助需求分析,发现低保人群和低保边缘人群的救助需求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要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低保边缘人群数据库、建立救助对象甑别机制和实施差异化救助措施的救助思路.  相似文献   

6.
甘南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区域内生活着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州内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高度复杂的民族群体心理与居民生活贫困构成了威胁地区稳定的潜在因素,农村低保制度则成为促进地区稳定的因子。为了解甘南州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现状,以微观视角,选取2013年甘肃省甘南州8个县(市)的相关数据,并构建模型进行评价。发现单纯的"他助"性农村低保救助效果距救助预期仍有差距,因此提出"自助"性的激励性扶贫。探索实现"他助+自助"贫困救助措施的耦合,提升农村低保救助制度系统效率。最后,提出完善甘南州农村低保制度与激励性扶贫嵌套农村低保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低保制度在实践过程中遭遇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有劳动能力者领取低保金现象严重.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隐性就业、隐性收入越来越多,收入核实难度日益增加,人情低保、低保养懒汉、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隐瞒收入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造成对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引发普遍的社会不满,进一步影响到低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在目前低保对象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应实行"目标定位法"对低保对象进行分类,实施"两类"低保政策体制;加强反福利依赖的制度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弱化低保与其他福利救助政策的"硬关联";强化与就业、再就业机制的衔接;增加低保对象的社会资本等措施,以期改进城市低保制度,促其充分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8.
根据福利磁力理论,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中的人口迁移福利磁力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福利磁力效应的财政压力估算公式,并以广东省为例,就户籍制度改革中的福利磁力效应的潜在财政压力展开社会救助制度层面的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在不去除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区域分隔机制的情况下,将可能产生大规模福利移民问题,使发达地区财政负担迅速加重,显著增加国家总体财政开支。借鉴国外福利去磁力化政策实践,设置社会救助制度的资格申请等待期和福利递进机制是比较可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教育救助是解决贫困代际转移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建立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从我国教育救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人手,提出应通过建立教育救助资金来源的长效机制、建立良好的教育救助运行机制和合理确定教育救助对象及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救助方式,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0.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针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一项基础性社会救助制度.本文基于“中国困难家庭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当前管理运行的基本现状,指出了低保标准、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补差水平、对象动态管理、福利叠加效应和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几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和完善城市低保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社会保障领域实现了从碎片化的临时救助到制度化的普遍救助的转变。但城镇低保制度在发挥城市贫困阶层基本生活保障功能的同时,也遭遇了低保福利依赖问题,处于就业年龄段群体的福利依赖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为了能够阐明城镇低保制度的变革与发展状况,寻找低保依赖的制度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儿童福利发展正在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这对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提出了挑战。通过优势视角理论对近10年流浪儿童救助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从构建现代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救助机构功能重新定位、建立社会工作制度、明确四维流浪儿童福利责任与服务主体体系几个方面推动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型创新。  相似文献   

13.
城镇低保制度救助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实证数据和系统模型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在城市低保制度中,资金紧缺与救助手段单一的矛盾关系,提出通过增加救助手段来缓解城镇低保制度资金紧缺的问题,使城镇低保由消极救助向积极救助转变.其次,分析了增加救助手段的意义.第三,分析了实施就业培训和医疗救助等的可行性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促使志愿者活动制度化,通过服务救助来弥补现金救助的不足;在城市低保制度的管理上充分发挥非赢利的公共组织的作用,这两个方面都将弥补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低保受助者重新就业,是反福利依赖政策的根本目标,也是规避救助依赖的重要方式。采用城市低保的实证调查数据,分析反福利依赖政策对城市低保受助者就业行为以及失业后再就业积极性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反福利依赖政策具有"双重效用",既可以促进低保受助者就业,但也可能降低未就业受助者找工作积极性与再就业意愿,强化受助者救助依赖心理,导致新的福利依赖问题。由此提出:要适当调整现行的反福利依赖政策,加强对就业困难低保受助者的直接就业援助;由解决"收入贫困"问题转向破解"能力贫困"问题,构建以教育和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对适龄劳动力低保受助者的就业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5.
下关区建宁路街道工委、办事处从地区地域特点出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规范低保救助程序.探索阳光救助工程.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低保救助体系.这一体系的运用.较好地规范了街道、社区的低保工作.使低保工作人员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既不越规、又不失规。低保救助体系分量化管理、数字化救助、规范化操作三大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围绕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了社会救助管理城乡一体化实践。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漏洞和不足,尤其是城乡低保制度的失衡问题突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建设,要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实现。要在探索建立城乡低保一体化架构、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过程控制、加强财政保障机制建设、城乡低保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进行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低保退出机制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于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意义重大。但目前低保退出机制相对滞后,制度运行中的负激励效应、低保标准较低、福利依赖、收入核定难是其主要困境所在。改革福利扣减制,实行负所得税制,建立分类救助模式与脱贫扶助体系,完善家庭收入核定手段,对低保对象实施动态管理等是构建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退出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救助缘于权利,然而权利的性质不同导致救助的性质和特点也不同。建立在一般人权理念基础上的救助是道义性救助,其特点是主观性评价的随意性和污名效应;建立在公民权利基础上的是制度性救助,其特点是规范性和科学性;在公共权利诉求下的是基本公共品保障,由此决定了基本公共福利对社会救助辅助作用。由吉登斯提出的新公民权理论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从而奠定了积极救助的制度导向。  相似文献   

19.
农村低保实践的偏差与规范——基于陕南丘村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陕西N县丘村低保制度的实践为分析对象,通过低保对象的类型分析,揭示低保制度的救助目标部分转化为村组干部的治理手段与治理资源,进而从回归政策目标视角提出增加村庄治权的支持系统与合法性基础的政策建言。  相似文献   

20.
以社会保障的实质性公平为基准,农村低保政策“走样”的机理在于:配额制主导的“社区瞄准”偏差和社会救助政策捆绑执行形成的福利叠加。基层政府以正式行政结构替代“简约治理”模式的整体性治理,有助于为低保审核提供统一标准,实现行政辖区范围内的程序性公平,但修正政策“走样”的中心工作机制因缺乏可持续性而无法维系社会有效性。为实现精准施保,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方向需要建立低保政策与专项社会救助政策之间的分类衔接机制,科学合理发挥村级组织的协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