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谈的.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个认识主体、这个认识主体",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话语是不通的.实际上,庄子的这段话是从本体论意义上说的:"彼此"是指"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当下存在的事物","是非"是指.存在,不存在",这样来解释庄子的这段话,意思十分清楚.它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评价的那样是怀疑论和诡辩论,而是充满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庄子认识论是不可知论的说法相沿日久,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所谓不可知论,是指“主张除感觉或现象而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无法知道的哲学学说”(《辞海》哲学分册57页)。以此界说去衡量庄子认识论,我们看到,庄子并未主张事物的本质或本体不可知,因此,庄子认识论不是不可知论。但问题又不这样简单,庄子认识论包含相对主义、神秘主义因素,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可知论,而是比较特殊的可知论。从表面上看,庄子认识论的最大特点是否定知识,鼓吹无知无欲,绝圣弃智,其实不然,庄子是承认并肯定人的认识的。他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接触客观的实际活动,认识的对象是主体之外的客观自然界,认识的完整过程包括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身体接触和心智思考。他说:“知者接也,知者谟也。”(《庚桑楚》)“接”指接触、作用,“谟”指谋划、思考,认识就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实际接触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庄子·齐物论》中“彼此是非”一节,历来论者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且由于此段话在文字辨正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遂造成种种误解。对此段话作逐字逐句的考辨,庄子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谈“彼此是非”。庄子“彼此是非”的思想最出色的运用表现在其生死观上,他并不是一味地将生死等同起来,而是在看到异中之同时,也看到同中之异,其心态和思想十分复杂,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体味人和他所在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存在着两种决定被决定关系,或者说,决定作用与反作用原理的理解:一是从终极的总体的和抽象的意义上,把握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原决定论的理解;一是有限的相对的具体的意义上把握和认识事物的功能的,或者说,系统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的理解。后者认为,所谓“决定”、“被决定”作为整体运动的产物,整体的属性,整体内容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被纳入一定的系统整体并在系统的运动中才能加以说明。以系统的观点看待决定被决定关系,可以得出若干与基础决定论截然不同的结论与原则。  相似文献   

5.
“凡物无成与毁,复统为一”本来是明确表达庄子辩证观点的一句话,却往往被人解释为“事物没有成与毁的差别,成和毁是一样的”。并由此批评庄子“抹煞了事物矛盾之间的界限,取消了矛盾与对立”,进而认为庄子在这里是“主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把辩证法引入了诡辩”。 但是,仔细读《齐物论》全文,不割断庄子说这句话的上下文意,可知庄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物“无论是成是毁,最终又成为新的一体(或一类)”。把“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解释成是说事物“没有成与毁的差别,成和毁是一样的”,是对庄子的误解。  相似文献   

6.
《庄子.齐物论》中"彼此是非"一节,历来论者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且由于此段话在文字辩正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遂造成种种误解。该文认为庄子这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谈"彼此是非",因此对此段话作了逐字逐句的考辨,以期形成对它的准确认识。庄子"彼此是非"的思想最出色的运用表现在其生死观上,他并不是一味地将生死等同起来,而是在看到异中之同时,也看到同中之异,其心态和思想十分复杂,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体味人和他所在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道德含义“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思想古已有之:老子讲“道法自然”,庄子讲“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后来的“天人合一”命题的提出,都属这一思想中的应有之意。显然,传统的天人“和谐”思想主要强调人如何顺应自然,不只是如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和谐思想是从世界观角度来理解问题的,而我们今天则是要从道德观角度来理解问题。传统的观点把自然(即自然界)看成是学习的对象和服从的对象,而我们今天要把自然看成是保护的对象和再造的对象。当自然作为学习和服从的对象时,它是以“本体”的意义而存在…  相似文献   

8.
通过事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和把握事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运用。理解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停滞和衰亡,都必须从内与外,横向和纵向的相互关系上来进行,这样才可能形成真正现实的辩证思维。而从内与外的相互关系来看待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首先就是要看事物内部各组成要素或部分之间是否已经有着一种彼此的协调关系,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所在。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中主体内向性思维是指人在与客体的交融共存中认识和把握世界,是“天人合一”观的一种体现,与西方摒弃主观才能接近和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思维有着质的区别。中医学中也有主体内向性思维的体现和折射,但浸淫在现代观念中的我们更多的是将主体内向性思维简单自贬为唯心主义的范畴。对传统的主体内向性思维,我们有着某种程度的自我理解的困境。当下,我们只有贴近地进行自我质询,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内向性思维而恰当地继承与发扬传统。  相似文献   

10.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所以扰扰攘攘、争论不休起源于对是非的不同认识,导致心为物役,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他关于礼教对人的异化的描述与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概括异曲同工,而其反异化方式则与马克思大不相同,本文试图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框架内阐释庄子如何通过艺术化来反对礼教的异化。庄子主张“泯是非”、“齐万物”以达到主客合一,通过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的“体道”达到与物相忘的“物化”境界,以艺术精神来超脱现实,将人生艺术化来反对异化。  相似文献   

11.
孟子将“王道”解释为“以德服人”,将“霸道”解释为 “以力服人”,有一定的偏颇性。孟子以后,“贵王贱霸”思想长期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本文还原 “三王”与“五霸”的真实历史,并列举了战国时期、两汉时期、唐代初中期、宋元时期、清初与晚清时期关于“王霸”或“德力”的讨论。今日我们对待“王道”与“霸道”问题,不能完全以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之是非为是非,而应借鉴汉代王充“文武张设,德力具足”、宋代陈亮“王霸并用,义利双行”、元代赵汸“既尊德教,也尊实力”的政治思想主张。古代“王霸之辨”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是:作为一个国家主体,单纯的“德教”政治思想路线或单纯的发展“实力”的政治路线,皆不可取,而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认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中,有的同志把认识区分为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富有启发。有些文章把事实认识界说为:其对象“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纯粹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其特征是“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把价值认识界说为:“人们按一定的利益标准和目的要求,对于社会事物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评价认识。”前者回答“是如何”,后者回答“应如何”。我以为这样的划分和论断可以商榷。它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事实认识是对事物客观属性的认识,价值认识是从主体的需要、动机出发对社会事物所做的价值评价。前者是纯客观的认识,后者反映“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才具有主观性。这实质上是把统一的认识过程分离为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了。造成这种分离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一辩证法是“革命的方面”和“保守的方面”的统一什么是辩证法?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  相似文献   

14.
郭象哲学与山水自然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史上,关于山水自然的发现一直是一个重要论题。文章提出如下观点(一),庄子所讲的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是精神境界的“自然”,这与作为山水景物的“自然”不能完全等同。因此,庄子哲学并不能直接导致对山水自然的发现。(二),郭象认为,当下存在的个体之“物”是自在、完足的,“物”之后什么也没有。从美学上讲,这就使感性事物摆脱了道家之“道”、儒家之“德”的主宰。这一思想对于中国美学中山水自然的发现具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古代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五四以后都是从否定的角度来理解的,认为这是宣传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是对女性的歧视。这样理解不符合对立统一原理,只是强调了男女社会角色的对立,却忽视了男女社会角色的统一。其实男尊女卑并不是宣扬男女不平等的封建思想,这段话还有男女有别的意思。另外,“从”不仅有服从的意思还有跟从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极其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相对主义。庄子是怎样陷入相对主义的呢?除了社会历史根源外,认识论根源是什么呢?有的论者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排斥认识的主观性标准;而另一些论者则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否认相对静止、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这些看法我认为值得研究,现将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意象作为庄子散文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是庄子哲学概念理解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庄子》中“天”“人”“心”三类高频哲学意象语言涉及的心智运作,发现:“天”“人”“心”这三类《庄子》哲学意象语言背后分别涉及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行为转喻、控制转喻三类转喻思维运作模式;《庄子》哲学意象概念整合过程中,《庄子》哲学意象转喻特性为语义建构提供新信息,由此促进庄子哲学思想理解。转喻路径下《庄子》哲学意象的概念整合解读有助于深入剖析庄子哲学思想形成背后的认知表征。  相似文献   

18.
怎样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实事求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有作者把“实事”说成是经过“主体价值”选择而确定下来的,又有人把“求”看作是联络“实事”和“是”的桥梁;人不仅可以在客观规律上打上“主体价值的烙印”,而且可以“支配和主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这些观点,都是从片面地强调“主体价值”和“只谈从实际出发又还原于实际的客观主义原则”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实际上,是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和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实事求是,必须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把握它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内容,并把它同客观实际具体历史地结合起来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要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针对语言,“中间环节”即意味着中介之间模糊的存在。如何理解语言的模糊性呢?查里斯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况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仔细思考,但仍不能确定是指这些状态排出于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命题,这时存在模糊。”谢尔巴用参照语言精确性的观点来定义语言模糊性,从而将我们引入语言结构的深层。他说:“语言精确性只是极端情况的过渡现象,在其本源中,即说话人的意识中原是游移不定的。”当代一些哲学家曾对模糊提出比较具体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庄子认为,作为传播主体的人,受到时间、空间、文化环境、自身认识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传播主体从来都是不自由的。传播主体就像一个带着镣铐的舞者,在种种限制之下,进行着传播活动。庄子认识到了传播活动中的成见,指出对于同一事实,每个人都采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合理的信息加以传播,因此无法表达事实的真相,所谓"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即是说人们由于成见、偏见,而以自我价值为普遍价值,产生纷争。庄子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以明",即去除掉种种偏见,拓宽自己的心灵,客观地、以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观照事物。庄子指出了成见、偏见对于传播活动的影响,指出了是非的标准都是相对的,认为人们应当抛弃偏见、加强沟通,尽量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去观照事物。庄子还提出了"言不尽意"的传播思想,一方面反对拘泥于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又肯定人们能够通过直觉获取某种信息、传播某种情感。庄子还认为传播过程中的"冗余信息"也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