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是一部成长小说。西方文学史上的“成长小说”出现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最初的模式可以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为例。这类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因此,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到成年所经历的各种遭遇,往往是它极为醒目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赫尔曼·黑塞在《感谢歌德》一文中的阐述及其相关作品,并将黑塞的作品与歌德的相关作品进行文字和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给黑塞带来最大困惑的是歌德关于“对立统一”问题的思考:一方面黑塞认为,歌德所思考的这个问题恰恰是他本人也正在探究的问题,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永恒主题;另一方面黑塞又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人的精神才能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达到一种更理想的精神境界.于是,在对歌德思想的接受中,黑塞尝试着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这一问题并努力寻找思想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和思想家歌德的代表作,是作者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劳动和紧张探索而得出的艺术总结和思想总结。《浮士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了自文艺复兴后三百年中德国的进步力量和反动势力的斗争,形象地再现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时期德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以缜密的哲理思考对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浮士德》就是我们用来研究歌德思想的最重要的作品。本文着重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丰富的内容,间或提及歌德的其他有关著作,从中看看歌德的世界观。“泰初有为”——歌德的唯物主义思想歌德在《书斋》一场中借浮士德翻译圣经的情节探讨了哲学的最高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呢?浮士德首先回答是“泰初有  相似文献   

4.
黑塞在教育小说中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教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的意义。黑塞的教育观主要来自由歌德建立起来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所以,他的教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歌德潜在对话的结果。歌德的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主要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实践,缺少社会现实的深厚土壤;对此,黑塞在其教育小说中既肯定歌德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观对人的精神成长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反思这种教育观念的非现实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指出,只有熟悉德国民族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即哲学方面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无神论者歌德的伟大。并且说:“歌德只是直接地——在某种意义上当然是‘预言式地’——陈述的事物,在德国现代哲学中都得到了发展和论证”。这使我们自然地想起了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并启发我们进一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巨著,以便充分理解和估价其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和歌德本人的书信与文学作品为研究文本,运用实证主义和思想史的观察方法,分析了歌德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人生观、唯心主义的死亡观和精英主义的“精神永生”说,从总体上梳理了歌德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7.
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是一部杰出的哲学著作,其中更是蕴涵了作者对符号的意义,人的本质,以及文化与教育的思考。卡西尔哲学观的三要素:人、符号、文化三者之间紧密联系。本文具体分析了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观,并且提出了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教育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说:“歌德写成了“维特》,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维特》绝不象那些‘从人的观点’来读歌德的人至今所想的那样,是一部平凡的感伤的爱情小说。”恩格斯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 有的外国文学教材在谈到《维特》这一作品时指出:“维特的形象是狂飙突进运动  相似文献   

9.
正如黑格尔所言,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思想的精神家园。柏拉图经历了十余年深沉的思考,取其雅典和斯巴达教育之精华的《理想国》,今天依旧散发着绚丽的教育之光,它是一种寄托、一种憧憬,它是教育精神家园的归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评介了艾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该谈话录反映了歌德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死亡观、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是一部具有歌德特色的“智者之书”和《诗与真》之外的又一部歌德自传.它既富有思想意义和学术价值,又具有可信性、可读性和趣味性,能帮助我们全面认识文化巨人歌德和另眼看歌德.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之一。其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思想为教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提纲》阐明了人的能动的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提纲》揭示了人的社会性的本质特征,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发展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投入的问题,即教育投入的力度问题。教育投入仅仅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渠道,显然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以及教育发展的要求极不相适应的。要拓宽教育投资的渠道,规范各级政府官员对教育投入的行为,减少弹性,确保经费及时到位,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教育领域等,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立法的规范。但仅有一部《教育法》是不够的。要健全法制,迫切需要制定一些与《教育法》配套的,更具体化的单项法,《教育投资法》便是其中的一种,这样做不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可行性,而且也有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把教育投入纳入法制的轨道,以促进教育的发展,是我们今后发展教育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歌德和莱辛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巨人。评价他们关系的文章汗牛充栋,所持的观点形形色色。这些观点中有一种相当流行,即认为莱辛与歌德处于相互对立的立场。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即以批评这一观点为题,略抒管见。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以莱辛对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铁手骑士葛茨·封·柏林欣根》所作的批评为依据。由于这两部作品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品,他们还由此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报》有篇报道叫《挪威中学生:不忙考试整天思考人类问题》,挪威中学竟然开展了如此深刻的"人类学教育"课程,让人叹为观止。挪威的课本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人类"。例如,有连续7篇课文的标题是这样的:《探求生活意义的人类》、《有创造性的人类》、《从事劳动的人类》、《全面发展的人类》、《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人类》、《有合作意识的人类》、《受全面教育的人类》,于是,我把这门课程概括为"人类教育"。  相似文献   

15.
歌德之所以成为一位古典主义诗人,与他早年在法兰克福接受的古典学知识教育有内在关联.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分析:德国当时的古典学怎样直接和间接影响了歌德;歌德的家庭与法兰克福社会为歌德提供了怎样的古典知识教育.在歌德出生的年代,德国人开始重新发现古希腊罗马文化,大量的考古学发现也可以让人们看到古代的艺术.歌德早年在鉴赏古代艺术品及学习古典文化中逐渐培养起自己的古典心性,这潜在决定了他日后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16.
歌德的《情投意合》又译《亲和力》,是一部具有宗教情结的小说,其中的上帝之爱,在其中有深刻的表现。如奥狄莉——神圣的“上帝之爱”以及爱德华、夏绿蒂、上尉等——人间的“上帝之爱”。这与歌德的宗教思想和人生经历分不开的。《情投意合》不仅表现了伟大的上帝之爱,而且还有犯罪和救赎问题。还引用了《圣经》的人名和原话。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曾说,歌德是"烂透了"的时代里的"最伟大的德意志人",是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歌德在文艺创作上的成就是辉煌的,同时他的文艺思想也是深刻的,《歌德谈话录》就集中地反映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文艺思想和实践经验,是歌德对创作实践和对各门艺术的深刻体会的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重读《歌德谈话录》,在重温其伟大的诗艺言说中,体会其间天然的复杂与细微的矛盾,发掘对今天仍然有益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世界名著《歌德谈话录》重新进行解读 ,再现了被恩格斯称颂为“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的天才诗人歌德的思想风貌、精神底蕴、人生情怀。对书中体现的歌德的整体人格加以认真的梳理和深入的开掘 ,所揭示的歌德的人格魅力对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国民素质教育有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19.
怀特海作为杰出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在教育思想领域也独树一帜。其教育名著《教育的目的》一书,由六篇论文和两篇附录构成,着重从教育的目的出发,论述了教育过程中应把握的节奏,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古典课程与现代课程的协调以及大学教育管理的诸多建议。这些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不仅成为流行国际的“过程教育”的先声,而且给予当时英国的教育以认真的总结与批判,体现了作者从多年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的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歌德一生有四十多年从事色彩研究并著有《色彩学》。他认为,光、颜色和眼睛三者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色彩是光刺激眼睛的产物。歌德对其《色彩学》评价很高,受到了物理学界的拒斥。本文论述了歌德从事色彩研究的动因、《色彩学》的产生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歌德色彩观,指出生理颜色作为歌德色彩理论的核心,体现了歌德关于颜色生成原理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