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夷秩序原本是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以周边国家向中国朝贡为特征。但自明朝与幕府断绝往来之后,日本便从华夷秩序中游离出来。随之,传统的华夷观念动摇,涌现出一批鼓吹建立日本型华夷秩序的思想家。但想象的或观念的日本型华夷秩序及其理念并不意味着现实的、体系的日本型华夷秩序的存在。从近世日本与周边国家的交往状况来看,很难说建立起了真正的日本型华夷秩序,它是一种虚像的存在。在构建东亚地区和平发展的价值体系和组织模式的今天,克服想象及观念上的盲点、误区将是东亚思想史领域的重要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东亚体系承接华夏体系,形成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同根异株.日本在近代“脱亚入欧”,在亚洲提前进入近代化,而后步西方后尘,在亚洲搞侵略扩张,二战失败,其右翼势力还不断抬头,妄想复活军国主义.今天,应继承东亚体系和平、友善的文化传统,搞合作共生共荣,建设东北亚“命运共同体”,为改善中日关系,各自相向而行,坚持互信友好.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流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对外关系中非常重视文化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崇尚贯注王道精神的大一统政治理念,主张以文德教化为主要战略手段构筑华夏文明主导的和谐的天下秩序。这种文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华夷之辨”与“华夷共祖”的文化族群观念。“尊王攘夷”与“用夏变夷”是具体的战略手段。“亡天下”与“王天下”表现了文明的自我警示和最高理想。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文化战略思想,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传播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团结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金香海 《延边大学学报》2007,40(2):15-18,60
中日两国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文明交流历史。但从近代以来,日本以武力挑战中华秩序,企图建立其“大东亚共荣圈”,从而在东北亚地区形成“结构性暴力”,形成了中日两国的战略冲突结构,阻碍着东北亚地区多边合作的进程。因此,中日两国应从东北亚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中吸取教训,用和平方式化解两国战略矛盾和冲突,在历史认识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构建东北亚和平体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为经,以国际关系基础、国际关系结构和国际关系观念为纬,以纵向考察与横向剖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系统探讨和揭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即在国际关系基础方面表现为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国际关系结构方面表现为全球性扩张,在国际关系观念方面表现为以民族国家意识的崛起和建立国际秩序构想为特征的世俗化。这些特点生动地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名符其实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关系体系已经形成,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文明的界标不惟是制度和物质要素的进步,更应以人类思维演进中精神自觉为前提。先秦中华元典中以服制为中心的华夷观念体系,或被学者解构为古人的文化理想,或被专家以定型于秦汉之后的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加以褒贬。若衡之野蛮与文明之际人类思维的历史进程,即由模糊逻辑思维向理性思维演进所体现的"人类精神觉醒"的本原面貌,华夷观念的发生实有着古老渊源和不容否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古老的中华帝国被新兴的小国日本所击败 ,打破了东北亚传统的“华夷秩序” ;同时 ,甲午战争前后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列强积极插手东北亚事务 ,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近代的东北亚国际关系新格局最终确立 ,使东北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这一地区的矛盾也日益具有全球意义  相似文献   

8.
“节”观念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盛行于两汉。其内涵在先秦两汉之间有着重要的转型,具体表现在: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的“士节”强调士对当时贵族阶层的个体效忠,至两汉则转变为对国家效忠的“臣节”,进而拓展成为女性效忠丈夫及彰显于社会的“女节”。至此,“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而多元的社会伦理范畴,与“忠”“孝”“义”等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模式,并对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秩序起到了强有力的维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元代儒士在传统“华夷”的问题上,以宋儒道统观念为基础,重塑了华夷各族多元而同“道”的大一统观。一方面,他们吸收“中州之道”与程朱“道学”理论,以“道统文脉无南北”“华夷千载亦皆人”,论证了儒家的仁爱生民之“道”,可以超越地域、种族、国别,圣王之“道”的理想社会可以成为各族共同的追求,使各族群达成文化共识;另一方面,提倡“王道之所在,正统之所在”,要求君王统一天下的取之有道和王朝治理的治之以道,使“大一统”的政教秩序立足于“王道天下”的太平愿景。华夷同“道”的大一统观推动了元王朝统一多民族政治文化共同观念的形成,使元王朝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研究》一书准确概括了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的思想体系.提出“华夷一统”、“华夷之辨”、“羁縻而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的核心;该书学术视野广阔,内容详赡弘富,在探讨三种治边思想的问题上,以史为鉴,注重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一部当代中国边疆史研究中具有前沿性的力作。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前日本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日本东亚国际体系观的主要内容是为打破华夷秩序 ,并以日本中心的东亚国际体系取而代之。它具有包含封建主义、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属性 ,以及日本的“皇化”特性。近代日本的东亚国际体系观是在同历史与西方影响的双重关联中发展的。日本近代化的国家导向决定了日本官方东亚战略构想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对日本近代思想史作的考察也证明了这一点。到甲午战争前 ,近代日本的东亚国际体系观基本成型  相似文献   

12.
"华夷之辨"的思想是《春秋》大义之一。所谓华夷之辨,是要辨明诸夏(华夏)与夷狄之间的不同。华夷之辨是道德之辨和文化之辨,而不是种族之辨和民族之辨,华夷之辨无种族主义色彩,华夷之辨也无民族主义色彩。孙中山之民族主义完全是来源于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国家思想和理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彻底背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辨"的思想,孙中山之民族主义异于"华夷之辨"。凡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之论者皆失之。  相似文献   

13.
“华夷一统”思想是在“大一统”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完善于以后历代王朝。在治理东北边疆过程中,“华夷一统”思想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起到了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阿隆从新的角度考察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前的国际关系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判断。他认为 :国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国际关系中的“反社会”和“无政府”特征决定了“尚武和平”的长期存在 ;要想消除国际无政府状态 ,必须解决马基雅维利问题和康德问题。阿隆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已经消亡的、现存或即将建立的国际秩序都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夷国际秩序是中原王朝在"华夷观"思想指导下,在远东范围内,以册封关系为纽带而建立的一种不平等的、但保持各国独立的国际秩序。这一国际秩序随中原王朝盛衰变化,时而稳定,时而涣散。步入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已是焦头烂额。而此时崛起的日本为清除其对外扩张道路上的障碍,对该秩序更是无比仇视。清政府虽极力维护这一秩序,但却又如何能改变它崩溃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16.
论宗教对话、世界和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和平需要宗教之间加强对话。宗教对话应重视借鉴“东方模式”的经验,那就是各种宗教之间长期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互相促进。这种“东方模式”有着深厚的文化支撑、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国家的法律保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对于促进世界宗教对话、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开国前后的19世纪中叶,日本从推崇东方文明特别是儒家文明,到完全投入西方文明的怀抱,完成了文明观念的整体转换——“华夷变态”。在这一过程中,华夷观念、有关西方的知识及外部环境是影响日本文明观念的主要因素,伦理道德成为日本评判文明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中国20多年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已经走上“和平崛起”之路。中国为“和平崛起”正倡导并形成一整套适应世界潮流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新睦邻政策。在这些国际关系新理念支撑下,正在崛起的中国就能够使世界各国充分相信中国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并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9.
中日关系困境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困境”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用以解释国家间关系紧张、对立乃至冲突形成机理的一个基本命题。中日间出现的安全困境是导致当前双方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中日间安全困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大国崛起背景下的结构性原因,如不加缓解很可能成为两国走向冲突的诱发因素。建构主义理论提示,缓解或争取跳出这种局面的途径,在于培育和形成东亚区域安全共同体。它对于中国的和平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东风压倒西风”论,是他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对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力量对比的分析。这一论断体现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体现了他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也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在社会主义国家遭到攻击的时期,“东风压倒西风”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也鼓舞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今天,国内外形势不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重温毛泽东的“东风压倒西风”论,对我们增强“四个自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