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勒兹被称作创作概念的哲学大师,其哲学是一种构建与创造的过程,并对音乐与动画艺术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文章试图从德勒兹"构建"与"创造"的哲学思想中,探究音乐与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实践意义,旨在为动画音乐艺术的研究找到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想像对现实的征服--赵树理"问题小说"内在结构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内在结构由现实的世界和想像的世界两部分构成.现实的世界是为了提出问题,揭示现实的矛盾性,想像的世界是为了解决问题,突现主流政治的光明性.赵树理这一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性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再创造他通过对现实矛盾与现实黑暗的理想主义超越,用意识形态的逻辑建构出一个想像的世界,以想像世界征服现实世界,来突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力量,最终使现实世界与想像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一创作理路也在赵树理文本的艺术形式层面表现出来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出集体意象和个体群像统一的艺术特色,同时它的突显也造成赵树理文本中不可避免的创作缺陷.  相似文献   

3.
阿多诺、德勒兹和阿甘本作为批判理论不同阶段的重要代表,他们通过对康德有关感知理解的阐发,推动感知转向社会现实,呈现不同的审美政治进路。早期批判理论超越现实经验的感知模式,淡化了感知的先验向度,阿多诺以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性经验,消解康德的先验原则对感知的同一性规定。后批判理论回返感知的社会现实维度,德勒兹阐发康德审美鉴赏的概念,强调感性生命于现实之中的生成创造。当代批判理论关注感知与具体生活语境的粘连,阿甘本批判康德和德勒兹对感知的理解,思考生命于生活形式裂隙处涌现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2012中国开封德勒兹国际研讨会"围绕"吉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及其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通过对德勒兹的哲学概念、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通过探讨德勒兹对文学、绘画、音乐、建筑和电影等艺术门类产生的影响,通过运用德勒兹的某些哲学概念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通过探讨德勒兹的某些哲学概念具有的政治阐释力,通过对德勒兹与其他哲学家,与中国、日本等国家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与会学者展现了东西方关于德勒兹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德勒兹研究的未来趋势。东西方思想的交汇,开启了新的思想之旅,丰富、修正甚至超越了德勒兹的哲学思想。而这恰恰体现了德勒兹所说的"思考不是由‘求真意志’启动,而是由偶然的相遇启动"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的"耶鲁批评学派"的批评家布鲁姆在1973年出版的《影响的焦虑》中提出了"影响的焦虑"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误读"理论。布鲁姆认为"诗的历史就是诗人中的强者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间而相互‘误读’对方的诗的历史"。"误读"成为诗歌创新的另一理论,这一理论解构了传统的文学创作的普遍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以生命美学的方法,阐述刘元举的散文创作,认为作家具有一种忧郁的情怀,一种艺术的敏感。他的作品充满着智慧,处处给人以知识的力量。对人文历史的强调与对人道精神的张扬,是他散文创作的一个特色。同时,他又是一位充满现实主义美学精神的作家,散文中充盈着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与对现实批判的锐气。他的写作不光是用智慧来证明一切生活经验,而且用作家的人格勇气去证明存在的希冀与良知。激情成为他艺术的勃勃之源。  相似文献   

7.
鞠守镐是韩国传统舞大师、无形文化财传授者,更是重构民族艺术形式、融通东西文化的创作者.纵观其舞蹈创作历程,他的创作经历了一次嬗变,凸显出三重面向,即由1980年代的"民俗性"转向1990年代的"历史性"与"世界性".1980年代,鞠守镐深受农乐艺术与巫俗文化影响,其作品具有较强的民俗性,根植于特定风土的生活实践.1990年代以来,其创作兼具开放性与内聚力,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方面"灵根重塑",对韩国舞蹈进行历史化寻根与再造;另一方面"遭遇世界",在民族视域与世界视域的互动中构造韩国舞蹈新形态,提升民族舞蹈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在此过程中,鞠守镐的创作突破了独特与普遍、民族与世界的对立结构.其舞蹈创作的历程与方法、经验与原理,能够为中国艺术工作者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文学中,小说对"世界"的描述经历了从经验的写实到超验的舞蹈的变革,"世界"的内涵相对于传统的文学创作已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世界"既是外部的社会现实也是内部的心灵真实,"世界"既是有逻辑可循的又是混乱无序的,小说的意义正在于如实地反映这个世界,并提供新的文学想象空间.认识小说与"世界"的关系,成为探索小说艺术的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小说与世界的同构过程也是小说艺术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在新时期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作家的创作实绩在不断开拓小说表现领域的同时也预示了小说艺术发展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亚洲.正面临着一种"新生存困境".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早年因自然根源造成的贫穷、饥饿和疾病,转变成了今天因为发达和追求发达而造成的生态灾难.印尼大海啸、缅甸大风灾、中国的四川大地震等,都是这种"新生存困境"的展示.它虽然不能直接影响和改变我们亚洲的文学现状,却直接改变着我们整个亚洲的生存现实.而这种生存现实无疑会走进写作者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来自中国中原地区最偏僻的乡村的写作者,我时家乡这几十年的巨大变化感到焦虑和不安,而写作无疑是这种情感焦虑的结果.面对"新生存困境",我想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去关注那些被掩埋在黄土之下永远无语的亡灵,去聆听他们向这个世界发出的最悠长和最揪心的疑问与感叹.  相似文献   

10.
在刘亮程的系统创作中,存在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创作特征,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发掘神性,则是刘亮程创作的主要特色。对神性的发现基于作家的日常生活经验与更具神话倾向的思维特征,而神性发掘则借助作家的创作实践,于文本中再创造一个审美化的现实世界。通过探讨日常之梦发掘时间的意义,通过对驴、坎土曼等俗世事物的表现展示由之延伸的神圣空间,乃至通过人对宗教的情感认知与实践活动来深刻描摹人性,日常生活中的神性面目得到全面地展示。刘亮程神性探寻书写的最终目的,是召唤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与生活态度,从而与现实生活中的驳杂、无聊隔离开来,最终实现一种更具艺术特性的、诗化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1.
先锋作家余华对于现实的关注和理解,突破了常规世界对于“现实”的束缚,他赋予“现实”一种新的内涵。在80年代的创作中,他以“局外人”的视角,冷漠地对暴力和死亡进行精确的叙述,构造出“自我世界”中的现实一种;90年代创作的变化,使作家由一个“局外人”转变为现实世界的介入者,运用含而不露的幽默与温情,透过现实的险恶、苦难,从平凡人类的灾难经历和内心世界中,发现生活的坚韧。  相似文献   

12.
"白诗歌"作为生长于广东的一个诗歌群体,在如何继承传统、发掘现实及口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独特的理论倡导和有效的创作实践,这是当代诗歌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事件。本文对白诗歌的艺术主张、代表性创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提出中国当代诗歌应该特别关注此类创作走向的吁求,并阐述了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激进经验主义是德勒兹对休谟经验主义的后现代诠释,也是一种后经验主义。在德勒兹看来,休谟不仅构想出了关系理论,而且更为重要地构想出了"关系实践",给经验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和真正激进的力量。对德勒兹来说,非经验主义者的每一种理论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遵循关系来源于事物的本质,而"真正基本的命题"和一切形式的激进经验主义的共同主题则是关系"外在于它们的项"。激进经验主义的关系概念不仅反对本质主义的——内在主义的理论的总体化取向,而且充分肯定了关系在生存的不同模式的创造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以这种或者那种散乱搭接的方式相互联系着的经验世界的多元易变的图景。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影片创作中体现出更加深沉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文化主体性特征。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引领下,不同民族身份创作者对少数民族现实生存焦虑和文化焦虑给予了积极关注、深深的思考和现实主义的表达。民族现实题材电影逐渐摆脱对民族历史现实的缅怀与追忆,开始正视和回归理性民族"现实",通过对民族现实世俗生活的真实刻画,在遵照电影艺术叙事规律和法则的前提下,实现了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提升了整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深受社会进化论的线性时间观念影响,对于中国作为"现代性"追随者的身份颇为焦虑。作为一种象征性解决方案,"未来"被赋予了重要地位,以使中国人能够暂时摆脱现实的纠缠,并从中体会到一种更有保障的"超越感",从而减轻心灵的痛苦。问题是,中国的"现代性"焦虑的产生,更多地来自于线性时间观念本身。因此,要纾解中国的"现代性焦虑",走出追随者的地位,就必须对产生这种地位的根源加以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7.
纪蔚然的戏剧创作对于当代台湾剧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纪蔚然钟情"带刺的"戏剧而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创作精神,其创作关注"人"、关注"生命存在"的人生内涵挖掘,他从感受最深的社会人生经验中提炼重组而成的人物形象刻画,都赋予其剧作深沉的人道情怀和文学深度;纪蔚然采用传统的戏剧样式,透过情节铺排、性格刻画和人物对话来表达自己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体验与独到发现,同时,其创作又充满实验性和探索性,这又使他的戏剧能够在艺术和娱乐的平衡中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创造。它们成就了纪蔚然个人的戏剧创作,又推动了当代台湾戏剧的发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信息科技支持下崭露头角的数码艺术具备迥异于传统艺术的诸多特点。有一门学科从本质上为之定性,这就是数码艺术哲学。它具备漫长的前史,在当代语境中是哲学、艺术学与信息科技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数码艺术哲学将"艺术世界"作为自己的主要视角,将文理融合作为这种视角的依托。由此出发,数码艺术的特色在于:通过数码编程创造艺术世界,通过非物质性的数码文本展示艺术世界,通过联机性的数码媒体扩展艺术世界,通过可计算性的数码文化建设艺术世界,通过超中介性的数码现实进入艺术世界,通过人机共生性的数码进化丰富艺术世界。在从事数码艺术哲学建设时,既要汲取数码艺术所提供的新鲜经验,又要超越数码艺术具体实践的眼界;既要关注哲学与数码艺术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又要注重培养跨领域感受性,推进数码艺术与艺术哲学的双向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刘勇 《南都学坛》2014,34(6):42-47
巴金的小说创作与他的自我矛盾密切相关,这种矛盾包括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极性"特征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巴金的生命体验与无政府主义信仰本身的矛盾。以某种形式解决这些矛盾,不仅是巴金接受世界、认同自我的前提,也是贯穿他创作过程的一个最核心的个人化课题。巴金通过小说艺术处理其自我矛盾的方式变化,对他小说的创作类型及风格变迁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与生命的永恒存在佑护着叶芝的艺术创作历程,正是凭借这样的"佑护",诗人的艺术创作之旅才既展现为现实的经验之旅,又展现为"超验"的启示之旅和永恒的关怀之旅。在诗人的眼里,现实经验的存在乃永恒世界的"象征","拜占庭"正好承载了这样的"象征"而成为永恒精神与艺术存在的现实代表。"拜占庭"既是现实之在,又是历史之在,更是宗教与艺术的不朽之在。它呈现给诗人的不仅是物质世界的图景,而且是永恒艺术与宗教主题的图景。所以,面对"拜占庭"及其艺术辉煌的历史,诗人及其艺术创作的"真实"就在于它要凭借现实的象征,将有限生命的超越、艺术永恒的追寻和宗教关怀的召唤之旅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