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文化精神与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有其自身的文化精神。科学教育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机制,必须占有科学的文化精神。唯占有科学文化精神的科学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科学进步和科学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科学建制到中国科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建制和科学文化是构成现代科学的重要社会形态。正是随着中国的科学建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规范,中国的科学文化才逐渐发展起来。中国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关系的研究应先从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入手,考察中国的科学建制发展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而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又反过来如何作用于中国的科学建制发展,从而揭示二者内在的互动关系。中国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关系的研究可从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两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每个代表性时期中国科学建制的结构和功能、科学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以及二者彼此渗透、相互建构的社会学特征,这将包括科学社团、科学期刊、科学教育、科研机构、科学发展政策与法规,以及科学共同体、学术规则、科学交流、奖励系统、精神气质、科层化等层面。  相似文献   

3.
"科学教育"何以达成"教育"的价值构成了反思中国科学教育思潮的起点。对欧陆教育学的误解造成了科学教育的源头异化。现实中公民对科学教育的达成已有强烈需求。科学教育教育性失落的现实原因包括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质的遮蔽、建构主义对科学精神的解构以及大科学对纯科学的碾压。科学教育的实现需要采取话语转换的方式,包括将科学本质转化为科学史观、将科学精神融于科学文化之中、将现代科学扩展为哲学-科学。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应在"文化移植"的视角下为科学教育注入中国智慧。?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古代科学教育传统为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实施科学教育引发的激烈论争及影响,传统的治学方式对近代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影响等,又透视出传统文化对近代科学教育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弘扬科学精神是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企业文化现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谈科学精神     
近年来科学精神成为学者们谈论的焦点。就什么是科学精神、如何弘扬科学精神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但依旧有其不完善之处。首先,科学已不再是科学家的工作,它已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国家支持的事业融入到社会之中。因此,科学精神必然呈现多元化趋势。其次,科学是时代的产物,科学成果、科学思维方式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变形式。因此,弘扬科学精神必须寻求其时间维度。另外,西方文化最早孕育了科学,由此弘扬科学精神也必须深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从中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弘扬科学精神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科学文化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理念,它力图对科学分离和对立的状态、科学偏向和低层次的反复等状态加以超越,实现一种整合与提升。与此同时,强调科学文化精神和原始(原发、原本)的创造力,培养和实现中国人的科学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科学文化人才,才能实现中国人的富民强国的现代化理想。  相似文献   

8.
层出不穷的当代文化危机与科学的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因此对当代文化批判的理论往往被等同于对科学文化的批判。当代文化批判理论的实际对象应当是科技理性的僭越和科学主义的滥觞,而非科学和科学精神。因为科学主义虽然极力推崇科学和理性、贬斥非科学和非理性,但从本源上看,它不但违背了科学精神,而且大大损害了科学精神。当代文化需要科学和科学精神,科学的怀疑批判精神、开放进取精神、平等宽容精神、理性负责精神将为当代文化应对危机、实现转型提供积极有效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本身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身不存在天然的鸿沟或界限,二者的真诚对话与融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求真、务实、创新、开放和批判,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以人为本,二者具有统一性。本文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指出,21世纪的中国科技社会正开启全面的转型,基于两种文化的融合或会通的基础上,科学精神的构建更应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精神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是探索实践的范畴,是民族文化创新的精神空间,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人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情操。科学精神作为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气质,对创新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精神不仅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源泉。弘扬科学精神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实施创新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会使创新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论任鸿隽的科学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鸿隽是中国探究和传播科学文化的最早的先驱者之一。他对科学文化的研究,涉及科学的特性和目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与道德及人生等最能体现科学文化内涵的几个方面。他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原和真诠,科学有益于道德和人生。任鸿隽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思想,有助于人们从科学本身吸取科学的智慧,领悟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更新观念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点,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沟通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科学的文化,这里的科学不仅仅指器物层面的先进技术,不仅仅是生产力,首先指的是科学精神,即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科学就是理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科学精神是最重要的,是一个民族是否具备现代意识的试金石.为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先进文化文章提出以下几点措施:确立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氛围;创造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的体制环境;加强领导,把科学文化建设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加强素质教育,从小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意识;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4.
科学文化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文化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与科学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知识、方法、态度及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思维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状态,它崇尚客观经验,提倡开拓、进取的人生观,对近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素质变化具有深刻影响。科学文化是近现代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运动的基础。近代科学课程的建立,现代教学方法的确立,当代教育思想的更新,都与科学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精华的结合,将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体现着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精神气质的科学文化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以人文学科为基底的人文文化渗透并显现于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斯诺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垒、分裂与冲突的机智表达适逢其会,而对其历史研究得最为透彻的,非麦克莫里斯莫属。在某种意义上,当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对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局、科学与反科学的对阵,都是两种文化对峙的表露。事实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两种文化必须融汇与整合。秉持平权的立场、平等的态度,科学共同体与人文共同体必须相互借鉴、彼此学习,科学人争当哲人科学家,人文人力作科学人文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亟须各自补苴罅漏,科学文化需向善臻美,人文文化需崇实尚理;综合学科尽力综合,交叉学科尽量交叉;从教育入手,全面推行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通过符号学的、诠释学的、意会认知的、契合的进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结束对峙与分裂,走向融汇与整合。所谓的两种文化融汇与整合而成的文化是斯诺所指的"第三种文化",即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熔铸而成的"合金文化",或由两种文化化合而成的"化合物文化",或由两种文化杂交而成的"杂交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汇与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即走向新人文主义和新科学主义。这是双重的复兴——人文的复兴和科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但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致命弱点。探其原因,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产生动因是科学精神缺失的直接缘由;畸形的科学文化理论构建是科学精神缺失的深刻缘由;传统的治学方式是科学精神缺失的重要缘由。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方法的创新,更是科学精神的塑造。它不仅体现在科学家高尚的情操、非凡的品质和优良的行为特征等方面,也表现为科学共同体的价值观与规范体系,成为激励科学创新和凝聚科学共同体的内在动力。科学精神的缺失和培养是当代中国科学事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试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对科学精神的培养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与科学文化理念存在内在精神的相似,这种相似集中体现在后现代科学上,后现代科学是后现代主义指导下科学范式的革命性转型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与人文文化并立的文化,科学文化以崇尚真理的价值观为核心、具有充分的普适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巨大的影响力等特点。为深入理解科学文化,需要弄清科学文化与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儒学历来就有“以德摄知”的传统,它包含关于求知的方法、态度和求知的精神等可以作为科学文化的养分或构成部分的大量内容;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科学文化不仅是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且具有某种导向和支撑作用。目前,在科学文化普及中,深层科学素质的普及较为薄弱。应通过深化深层科学素质的研究、促进公民对深层科学素质的认知和认同,以及引导公民对深层科学素质的践行等途径,强化深层科学素质的普及。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伟大构想,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与发展,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科学精神作为科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巨大的精神价值能够影响和激励社会成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