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语言、传统等方面考察和分析云南省边境地区傈僳族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现状,结果表明他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正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一方面他们在与国外同源民族的交往过程中比较看重民族因素,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国家认同又优于其民族认同.有鉴于此,引导傈僳族实现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良性互动的共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从经济方面切实促进这一民族的发展,缩小其与内地民族的经济差距,以构筑其国家认同的根基;在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他们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在文化方面挖掘傈僳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引导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傈僳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
政党认同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大多数民众在心理及情感上对某一政党相对稳定的认同感。在我国,政党认同主要就是指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其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对党的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中国共产党在从革命到执政的过程中,探索并形成了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中建构及建设认同的相应机制,并取得了良好收效。当前中国共产党在政党认同建设方面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防范认同挑战、化解认同危机,巩固和提升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政党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3.
学界在研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时,多强调民族认同的文化属性和国家认同的政治属性。以佤族为例,探讨佤族文化中的国家认同意识,进而从民族文化的根源上寻求两种认同的良性整合,有利于维持和巩固一个国家认同优先于民族认同的认同结构,增强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是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下推进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民族认同.推进文化认同,需要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理解国家意识、历史底蕴和兼容风格对于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途径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文化认同助力推动中华民族大一统进程.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它是国家振兴的根基之所在。从内容上来看,国家认同可以区分为三个层面: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建构要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这三个层面展开,它们也是国家认同建构有效的、可行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条件之一,国家认同感是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心理基础。基于外争主权内争民主的抗日战争对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政治动员,也在增强中国人民的国家主权观念和"我者"与"他者"身份概念的民族意识、培育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确立与发展的公民主体意识,以及促进人们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家形式的认同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的基础,也是提升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根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斐然。从文化认同视角看,受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为此,加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凝聚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纷呈凸显,国家认同面临诸多挑战.回应这些挑战,必须从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三个层面增强国家认同.增强国家认同必须切实发挥政治认同的主导作用,并以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为支点来固基政治认同,拓展政治认同的空间,强化政治归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程度,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国家认同抑或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本依托;坚持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共同推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实现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有利于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国内各民族共同利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需要进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认同的锻造、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的建构、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的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的模铸。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到民族认同的先在性、经济发展的客观差距、教育文化滞后、文化自觉程度相对较低等因素影响,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困难。一旦不充分具备一定的理性力量(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评价的依据,就可能会出现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困难和公民道德的分化,使得云南跨境民族在面对来自境外的国家安全威胁的时候,可能会更多地考虑民族情感而非国家利益;更多地看中利益刺激而非公民道德;更多地尊重民族习惯而非国家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支撑云南各跨境民族逐步弥合差异而形成共同的目标与追求的理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保障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必须从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加强文化自觉等方面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认同的社会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学视域对认同、认同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与比较,揭示了自我、认同和社会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简练地阐释了认同理论研究的整合及其趋势,并提出了建构中国的认同理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认同本身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领域,依照不同学科分类,学术界分别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解视角进行研究,我们在对西方学界对认同研究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学科对认同研究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肯定了认同研究多学科研究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借鉴西方认同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时应该注意的西方认同理论形成背景和我国现实社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在对“身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身份问题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广大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和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但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日趋复杂,其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因此,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并在边疆治理中通过多种路径与方式,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理论的学说在论及刑法中的特殊主体时,一般认为以特殊主体为犯罪成立条件或刑罚加减事由的身份犯可以其形成方式的不同而划分为自然身份犯和法定身份犯,其中自然身份犯中的自然身份主体的形成来源于诸如男女性别、亲属等自然事实。本文通过严密的论证,阐明了刑法中自然身份及自然身份犯的概念在理论上是不妥当的,应从理论中予以剔除。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认同倾向量表对438名大学生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同倾向主要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组成,其中社会认同除了其本身的内涵外还包括关系认同与集体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当代大学生认同中的积极成分要高于消极成分;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是政治身份、民族、性别、专业、生源、年级,但其各自的影响力度不大;政治身份、专业、生源、年级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身份可以分为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第一身份是人的职业 (职务 )身份。第二身份是指人的文明身份。第二身份具有直观性、不确定性、光环效应和易感性等特征。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注意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的协调一致发展 ,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8.
"同一"的辩证性主要在于它的相对性.同一的"相对性"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差异不等性,有对相依性,变化流动性,真实具体性,个别特殊性,条件制约性等等;是以这六个环节为主链的辩证系统.  相似文献   

19.
形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形象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象一词的外延与内涵已经发生并仍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对形象范畴作多维审视与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形象与人的关系:形象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形象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形象对现代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