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村落文化”是一个新概念。 村落,也就是村庄、村坞、村塞,概指乡人聚居之处;或曰,人类群体生活居住的一种社会区域单位。村落的出现,大抵是人类由狩猎生活走向原始农耕和牧业革命所产生的一种定居形式。村落的出现标志着耕犁文化的发展。在原始的村落中,一般都是以血缘群体为基础的。血缘关系、农耕生活、宗法组织及礼俗文化,是原始村落的主要特征。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主要是以“村落”形式延续下来的。  相似文献   

2.
宗教群体资格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北京基督新教群体的田野研究,以宗教行动者为核心,可尝试建构宗教(群体)资格的如下假设体系:一、行动者有多重群体资格;二、皈依一种宗教,即主动地追求其宗教群体资格。三、宗教群体资格的识别和觉知,以社会范畴化作为认知基础。四、在社会范畴化的基础上,宗教行动者对其宗教资格的的积极评价,通过社会比较得以强化。五、宗教群体有惯例性和典范性的行为模式,使之不断地激活宗教群体资格的显著性。六、基于灵性资本和世俗资本,宗教徒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得以区分。  相似文献   

3.
心理咨询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即科学的心理咨询、哲学的心理咨询、常识的心理咨询和宗教的心理咨询。每个咨询形态都有自己研究的中心和重心,在生活实践中也都各具实用工具属性。科学形态的心理咨询同样需要在挖掘自身潜能的基础上扩大视野,借鉴其他咨询形态的资源,以推动自身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关系密切。一方面,宗教的巨大影响涵括了通俗文化的各种形态,另一方面,宗教借助通俗文化扩大影响,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宗教中的通俗文化成分淡化了宗教的神学理论,使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广泛而不深刻,虔敬与世俗并存依然是美国宗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犹太—基督教是美国的主流宗教信仰,是美国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源泉,通俗文化中被神化的偶像是美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宗教与通俗文化间的冲突和对话折射出美国社会固有的种族和宗教矛盾。  相似文献   

5.
宗教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直伴随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它以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传载着人类的某些需要以及个体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它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改变着人类群体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6.
仪式是宗教的外显形式,强化了宗教与生活的关联,其本身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藏族的宗教仪式繁多,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嘉绒藏族村落一年的宗教仪式就清晰地呈现了仪式与村民日常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积极的一面。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和心理的需求。具体表现为 ,宗教给人以依赖和寄托 ,使人类得到终极的安慰 ,满足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宗教的社会功能之一 ,就是利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人类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8.
受特殊的政教形态之影响,西藏当地寺院中尊贵的坐席有其独特的权威认同体系:一方面,在权威象征上明确区分了具有政治领域特殊权威性的宝座和代表宗教领域特殊神圣性的法座;另一方面,有些坐席又同时具有宗教与政治两种权威的双重内涵,既具有法座的宗教神圣性,又拥有宝座的政治权威性。这与安多、康区等其他藏区的情况有着值得关注的差异,因此,围绕西藏的宝座和法座之权威认同与形态类型的辨析比较,正是一种理解西藏政教制度特点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确定村落共同体现代转型的关键环节在于探寻变迁的路径。无论是基于学理的逻辑分析,还是基于实证的数据分析,都表明了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中村落共同体的转型不能听任市场经济和资本力量的冲击和激荡,村落共同体得以维系和实现转换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力量适度在场。村落共同体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权威认同的变迁,无不显示着国家建制性权威资源的积极发挥,是实现村落共同体的现代转型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巫术是人类原始宗教起源的端绪,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并没有被现代文明所泯灭,而是以各种形式滞留于草根社会。文章通过对个案村巫术的场域调查,列举了当前村落社会巫术存在的几种类型,并分析其特点和运行模式,对理解乡村社会文化运行的范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裹挟在时代中的城市化大潮不可阻止,大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村落面临着"空心""空巢"的过疏化窘境。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中具有重大"强心力"的群体,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变迁中彰显着巨大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本文就传统乡贤乡贤与新乡贤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下存在意义与价值进行探讨,将其作为民间权威,分析在创新性建构与重塑中所体现出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表征,并将新乡贤治理模式置于国家与社会关系中,找寻新乡贤回归的内生因素。  相似文献   

12.
走向“终结”抑或迈向转型:传统“小农”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在现代化的洗礼中,我国农民群体的未来走向并不明朗。跳出现有的小农“终结论”与“再生论”的二元格局,需将眼光投射到整个农民群体进行研究。基于中国特殊的户籍政策和土地制度,农民未来的走向在小农长期存在的基础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现代化,进而呈现村落的终结、农民的职业化、就地非农化、农民工市民化以及城乡一体化这五种符合国情的现代化路径。农民群体未来走向的更深层意义是:如何在国家制度变革的过程中,激发农民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创建适应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传统时期,国家法对金秀大瑶山瑶族的影响较弱,瑶民充分赋予石牌头人权威以有效维护区域社会秩序。国家法向大瑶山延伸并交织进瑶族传统村治规则后,瑶区传统性的村治权威被现代文明冲淡,渐而让渡于国家正式的法权制度,村落精英和地方权力干部并置建构着瑶村秩序。这种异生的村治"范式"使社会关系彰显出资本化色泽,衍变为创生和维系瑶族乡村秩序的会通逻辑。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及其考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心理学在自身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和多样的历史形态,包括常识的心理学、哲学的心理学、宗教的心理学、类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的心理学。当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不应该是抛弃其他历史形态的心理学,而应该把其当作自己可以借用的文化历史资源,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挖掘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身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详细的民族志材料,呈现出一个安多藏族村落中土地-神-人之间的独特关系,阐述了佛教徒的日常生活如何与山神相关联,如何对村民们维护自身集体记忆、保持栖居环境的良好生态和繁茂兴旺产生实际的作用。文章的理论观点是:佛教作为一种实践宗教,不仅具化(embodied)与置入人们的意识中,还存在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世界里。因而,作者认为佛教不仅仅是一种人类的精神行为,也表征了作者称为生命及其生态间的"互根性",其显现为村落地境的佛教曼荼罗化。  相似文献   

16.
论弗洛伊德思想的启蒙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从性本能冲动来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指出社会伦理的基础不是宗教教义,而是人类的心理意识。他将宗教起源归结为人类意识的投射,其核心观念的上帝被解释成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父亲幻想。他的启蒙思想继承了哥白尼、达尔文的实验理性传统,为人类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机制和精神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当今世界宗教色彩最为浓厚的发达国家,具有悠久的宗教传统和众多的宗教信徒,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影响美国内政外交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基督教新教依然是美国的主流宗教,美国人的宗教信仰与其社会政治立场密切相关。美国外交的两大指导思想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都有其宗教源头,分别对应基督教孤立主义和普世主义。宗教对美国外交实践的影响体现在战争、法律、组织建设等方面。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宗教因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外交意图,把握美国外交走向,丰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18.
满铁调查村落不是封闭、紧密、内聚的村落共同体,亲属空间决定着政治空间。华北村落充满了激烈的、复杂的争斗,同时与外部世界存在各种联系和关系,村落政治以场景性的政治结盟为主。由于所处的历史与现实境遇不同,就满铁调查村落的发展前景而言,呈现截然不同的境况。在一些村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城市化、社区化的同时,有些村落处在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仪式进而理解宗教是人类学研究宗教的重要路径。地方守护神信仰是藏族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本文作者通过对青海黄南藏族村落守护神祭祀仪式的田野考察,并深入仪式背后,将仪式与村落人们具体的生活关联起来,对仪式展演及其结构、仪式中的人神关系、人神交流方式以及仪式对村民生活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进行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宗教的复兴造成宗教词语的再生。在大众传媒语言中宗教词语并没有局限在其原始意义上,而是突破了自身"狭窄"的使用范围,大量地进入社会生活中。在俄罗斯大众传媒语言中使用宗教词语,最初是使用它的本义,进而大量使用其具有修辞功能的转义。此现象说明宗教词语带有鲜明的否定评价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