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神人以和;二是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三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一是政治管理之策;二是生存状态;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审美境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思维特点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提醒人们“慎终追远”,给人类灵魂以现实的、普遍的“终极关怀”,这对于熔铸人类共同的信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朱子学研究领域,"一元"与"二元"的争论由来已久。钱穆虽然提出了"理气一体浑成"的理论,但并没有解决这一纷争。中国传统思想中只有"元"或"一元"的理念,而且其中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根本就没有如西方一般的"一元论"与"二元论"对立的思维。朱子虽然一再强调理气不杂、理在气先,但说到底不是为了真的分疏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的问题,而是为了相对于"气"而突显"理"的优先属性。因此,绝对不能说朱子学是二元论,即便说朱子学是一元论,也应做好概念分疏,以免用西方学术语言"肢解"朱子学。就此而言,钱穆的"理气一体浑成"的道理确实对朱子学及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有所见地。  相似文献   

3.
"格物穷理"在朱子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钱穆也如此认为,只是钱穆又从"乾道"的高度定性了朱子学的"格物穷理"。在钱穆看来,汉唐诸儒及宋明理学诸儒多在无头坤道上用功,只有朱子能从"乾道知处从头做下",能开创。钱穆本人虽然对朱子学的"乾道"学术品格论述不多,但对朱子学的此一"论断非常重要,因为钱穆所理解的"格物穷理"即"乾道"精神,与传统儒学、宋明理学的"切问近思"、"性即理"等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内涵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4.
受"阴阳一体"、"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和谐统一的整体。汉字作为汉民族文化和传统思维的重要载体,其产生和变化也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入了解汉字构形的哲学,并思考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问题,可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字的文化内涵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构建生态和谐的哲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今天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生态恶化现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引发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党中央接二连三地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战略思想,如提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等。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人合一"思想是解决人类生态危机的唯一哲学原则。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是众多思想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动态平衡的美好学说。以崇尚自然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精神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生态观,更呈现出人们致力于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善良憧憬。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今天,需要厘清"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做到人与"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戴景贤是钱穆去台湾后的第一个及门弟子。他对钱穆学术思想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历史整体”的角度解读钱穆学术思想的学术特色 ,认为钱穆的学术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既具有历史性 ,又具有时代性 ;二是从哲学的角度探求钱穆义理思想的根源 ,认为独特的儒学观是钱穆学术思想的核心。戴景贤的解读虽然不是全面的 ,但却是独特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8.
钱穆心目中理想的"士",在政治领域,是能够练达政事,又能够上达天德的"君子";在学术领域,是能够"博学于文",又能够兼具通识与达德的"通人".士奉行"士志于道"、"君子不器"的修身处世原则.在道统、政统与学统三者的关系上,以道统为宗主,以德行领导政治与学术,力求在政治与学术中实现"君子不器"之人生大道,这是一种极高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并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仅将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理解为儒家一家之言,显然有失偏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为主干的,以"道"、"佛"为两翼的三维结构。三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也使中国人特有的整体性、适度与执中、对立与统一、直觉与体悟、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逐渐稳固并传承下来。同样,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也不能局限于仅仅将其视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救世哲学,而还应该立足于时代,思考其对现代理性思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关系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儒家"有我"形态的"天人合一"以肯定天人之辨、人禽之辨为前提,但天人之辨、人禽之辨在人的存在过程中的具体展开又要求人承担起对宇宙、自然界的责任。儒家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它具有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特征。道家"无我"形态的"天人合一"思想肯定其他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将它们视为与人平等的价值主体,具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但可以和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主流理论展开对话,而且为整合当代生态伦理学诸理论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礼记·乐记》所提出的"物至而人化物"这一命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对这一命题的原初蕴含以及经学家的解释加以考察,可见出孔颖达氏理解的偏颇之处,也能够发掘出该命题的深刻意蕴。"人化物"所关注的是以礼来节制人的欲望,是从礼乐的相反相成来立论的,并进而考察人与物发生联系时所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在"天人合一"、前"互主体性"的观念下来论述"物——人"关系的,与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一脉相承。其合理内核与马克思"异化"的哲学命题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钱穆学术史观以其文化与历史融贯的视野涵容了系统的美学思想。文章认为,钱穆对中国远古自然地理与文化的整体观照,为民族美学的源始性开掘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钱穆有关中国学术流变和时代精神的阐释,以及对文化精神和宋学精蕴的剖析,都揭示出中国美学的内在心魂,对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春夏 《南都学坛》2002,22(4):29-33
20世纪以来国粹派、东方文化派、现代新儒家等不断举起“文化民族主义”的旗帜,试图在争取国家独立富强的同时,发扬传统,重建起独立的民族新文化。钱穆的整个学术活动,就具有这样的时代和文化流派特征。厘清了钱穆“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线索,实际上也就抓住了其整个学术路向演变的主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天风阁学词日记》为线索,考察了夏承焘眼中的钱穆在学术界崛起到闻名的影响,分析了两位学者与浙江大学的渊源以及和《思想与时代》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现代学术生态中学人与大学、学术与媒体等多方面的互动及钱穆学术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正>中和思维是一种注重对立中的统一、相反中的相成,以意欲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思维方式。不偏为中,和谐为和。"中和思维"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邻里和睦"、"与人为善"原则,都涉及到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时的基本思维取向,即以意欲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中和思维。中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相对于两极而言的。不偏为中,和谐为和,不  相似文献   

16.
史怀哲坚守启蒙传统,崇尚理性,认为中国思想,特别是先秦儒家思想具有理性意蕴,所以他对中国思想赞不绝口,并试图在中国思想中再现欧洲一度迷失的启蒙传统;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也注重以"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思想梳理思想史,重视"天人合一"理念的价值;试图打破欧洲中心主义,注重思想史研究的整体性的方法论也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典“和谐”哲学的人生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生,心灵是人生的天窗,宇宙和社会映现其中."和"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与"谐"同义.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和谐,它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逐步定势为社会理想以"修齐治平"为目标,人际关系以"忠恕仁爱"为核心,精神超越以"天人合一"为指向,通过"和合"来处理和对待世道、天道和人道的各种关系,所以"和"便具有既区别又联系、既互补又平衡的方法论意义和人生价值意义.中国经典"和谐"哲学是一个由多音和鸣→人心中和→人伦和睦→社会与政治协调的多层递进系统,"和""和谐""和合"在历史的与时俱进中遂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主要思维方式.儒家"和为贵"的理念,道家"天和""天乐"的主张,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运作中实现了互补互动."和谐"上贯宇宙自然,下理社会人事,中通历史古今,具有极强的生命意蕴.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宇宙和谐、社会和谐和自我和谐最具有人生价值,具体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贵和尚中"实践观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南宋诗人杨万里身兼理学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他在潜心学术的同时,不仅接受了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而且将"格物致知"与诗歌创作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沟通起来.他所创立的"诚斋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然物象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并以独特的视角去对待宇宙自然."诚斋体"的这种审美特质与"格物致知"在本体论、认识论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意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通过"格物致知"与"诚斋体"之间关系的一个侧面,表明文化学术思想经过诗人这个中介,可以化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并经过心灵与情感的融会,成为审美化的诗性流露,杨万里则充分体现了这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荀学体系中的多个命题包含"天人相分"思想,但其真正目的在于证成"天人合一"。否定思孟学派"心性合一"的认识论致思模式,荀学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中寻求论证。"心物之合"的本质在于从结果上论证二者之合产生的概念、思维等如何有效地反映客观实际;"性伪之合"的目的是实现人自身内部的合一,在自然之"性"与后天之"伪"二者之间实现相互沟通与化成;最后达致"天地人之参"的世界之"合"境界,这是荀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真义。  相似文献   

20.
"有无"关系的本质体现老子境界形态形上学的深层次思维特征.以<老子衍>为基本研究资料,以老子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为切入点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王夫之批判、吸收、改造老子思想的理论思维根源,论证王夫之"援道入儒"思想的本质特征.王夫之通过对"有无"相生关系的理论思维分析,把老子的"无"境界改造为具有儒家思想内涵与理论合理性的实有境界.体现了他以"有"合"无",以人合天的实有形态即"天人合一"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