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丰方言形容词构成的特别格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丰方言与“重叠”、“附加”语法手段有关的形容词构成格式中,“BBA”式具有形象性并着重强调程度,“AA儿”式表程度强化且带亲切语气,“AA试”式表程度弱化也可兼表对程度的评估,“AA起”式以对动作的描述表示事物的性状,“AA动”、“AA转”、“AA开”式描述事物处于某种运动状态之中,“大/衰+量”式则由形容词与量词组合而成表示性状程度的大或小。  相似文献   

2.
“一分为三”作为一个客观规律 ,其辩证范畴可分为 3类 1 2组。一是与事物存在状态相关的辩证范畴 :“左—中—右” ;“过分—适度—不及” ;“个别—特殊—普遍” ;“前进—静止—倒退”。二是与事物运动状态相关的辩证范畴 :“肯定—否定—肯定 (否定之否定 )” ;“量变—质变—量变” ;“矛盾斗争—协调统一—矛盾斗争” ;“起始阶段—中间阶段—终结阶段”。三是与事物相互作用相关的辩证范畴 :“正—反—和” ;“同一—交叉—并列” ;“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 ;“决策—执行—监督”。  相似文献   

3.
<正> 前因后果,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这是因果联系的一个特点。对此,陈昌曙同志的《前因后果说质疑》一文(见1981年4月23日《光明日报》。以下简称陈文)提出了异议。陈文认为,“前因后果的观点在理论上是有困难的。”有哪些困难呢?陈文讲了三点。我想仅就这三点谈点不同的看法。第一、陈文认为,“因果关系是表示相互作用的范畴。既是事物之间的作用,总有相互间的某种‘接触’。如果只讲引起者(原因)与被引起者(结果)分为一前一后,不讲二者的接触,怎么谈得到相互作用?……承认因果关系表示相互作用,又不承认作用的发生要以作用者和被作用者同时存在为条件,是讲不通的。”这里,首先应指出,这段话前后偷换了论题。先说是“事物之间的作用”,因果关系是表示(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范畴,紧接着又说,引起者(原因)与被引起者(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悄悄地把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偷换为因果之间的相互作用了。把因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一回事,由此才导出所谓“承认因果关系表示相互作用,又不承认作用的发生要以作用者和被作用者同时存在为条件,是  相似文献   

4.
许慎的六书“转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书的“转注”,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种表意方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字分别表示同一事物,这就是《说文·叙》所说的“建类一首”。“类”,当解释为事物之首,“建类”即用不同字形表示相类的事物;“首”,当解释为事物之首,一首”即那些相类的事物原来是同一个事物。正因为用不同的字形所表示的相类事物原来是同一个事物,所以这些不同的字形的意义才完全相同,才可以展转相注,这就是《说文·叙》所说的“同意相受”。  相似文献   

5.
“一分为三”论者已经形成一个学派。不过他们的观点又是大同小异的 :有的只承认事物可以“一分为三”,有的则认为矛盾也可以“一分为三”。有的认为“一分为三”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 ,有的只承认一种形式即对立中介。有的认为“一分为三”只处于补充地位 ,有的却认为“一分为三”是最基本的。大家都赞成在实践中应该广泛地运用“一分为三”、“三分法”、立体思维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尽管没有公开直接地提出“一分为三”哲学命题,但却有着“一分为三”哲学思想:援用三足鼎立,承认中性存在,注意反“左”反右,坚持适度原则,倡导立体矛盾,用三概括事物。所有这些都说明他有着“一分为三”哲学思想。“一分为三”哲学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引理1,设L>1整数,当L=2m,则证明由三角函数指数定义(A1)式成立,同法可证(A2),(A3),(A4)式成立.引理2,n>1整数,为整数,则(l)一(2)式得:当。羊1时,a一2。n。,也就是p一(2。+1)。利用复数相等条件,实部、虚部分别相等.命题1,设L>l整数,若L—2;n,则成立,当L—2。n+l时,则成立,当L—Zll;时,则成立,当L二Zn;+l,则这里。、刀在本文中分别表示隔数和奇数,约束条件的意义是:如来满足约束条件的,存在,那么第,项按规定算式计算,如果第,项不满足约束条件,那么第,项的值为O,以下公式均含…  相似文献   

8.
固定格式“从A到B”的意义、功能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本文拟对现代汉语的固定格式“从A到B”加以描写。我们认为:(一)作为一种固定格式,“从A到B”的意义是表示起讫点“A”、“B”范围内的整体,它在语言运用中的具体语义要由“A”、“B”来明确并受语言环境的制约,可以表示过程,也可以指称事物。(二)表示过程时,具有谓词性功能,指称事物时却表现为体词性功能,两者明显对立。(三)它的内部结构是状心关系,即介词短语“从A”修饰述宾短语“到B”,  相似文献   

9.
在群体决策的诸多法则中、“多数决法则”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法则。设群体由n个个体组成,x、y是方案集里的任意两个方案,用N(x,y)表示群体中认为方案x优于方案y的个体数。则“多数决法则”指的是: 群体认为方案x优于y,当且仅当N(x,y)>δn, (1/2δ<1)。当δ=1/2时,即通常所说“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多数法则,当δ>1/2时,即“超多数法则”,例如δ=2/3即“2/3多数通过”法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韩礼德对英语关系过程的分析入手,探讨了英语关系过程分类中的两个存疑。英语关系过程分类应当参照关系过程小句中参与者之间的两种关系: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根据两个参与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式和识别式两种模式;而根据语义关系,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内包型、环境型和所有型三种类型。另外,内包型关系过程中两个参与者之间存在一种表示“属性或特征”的语义关系,它有别于环境型关系过程和所有型关系过程中出现的表示“环境”或“所有”的语义关系,不能相互混淆。两种模式和三种类型的英语关系过程可以相互作用,因而形成六小类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哲学逻辑学的逻辑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即三分法或三分式及其运用自然-感性-意志、偶然-必然-自由、感性-知性-理性、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生命-认识-绝对理念等等,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一分为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经》中 ,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了充满着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成为中华文化的奇丽瑰宝。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一分为三的哲学内涵 ;“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 ;“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 ;求“道”的一分为三的过程 ;并以此讨论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及其解决的方式 ;还讨论了黑格尔对老子一分为三哲学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一分为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规律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论述了"一分为三"之"一"与"三"的哲学意义;"一分为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一分为三"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广告语在传递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同时,也可能在悄悄地制造修辞幻象。恰当的广告语修辞幻象能够巧妙地增强广告的推销力。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手段很多,文章讨论了其中最为典型的修辞手段:比喻。广告语中的比喻的本体与喻体相互映照、相互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不全同于本体,也不全同于喻体,而是一个存在于人的想象中的综合了本体和喻体部分特点或性质的广告语修辞幻象。  相似文献   

15.
翻译长句的传统技巧没有考虑到信息结构和信息焦点这一视角。英汉信息结构和信息焦点分布存在差异 :英语结构受末尾焦点 (end focus)和末尾着重 (end weight)两条原则制约 ,而汉语结构只受末尾焦点原则的制约。翻译时不可照搬原文的信息结构 ,要根据译入语的信息结构特点和信息焦点的分布规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试析影响英语听力提高的因素及训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影响英语听力的语音、词汇、习语、发音四个因素,明确了听力训练的有恒、有序、有量的三原则,介绍了听力速度训练的“循序渐进法”、“轰炸法”的两种方法,科学安排听力训练的入门、初级、中级、高级四个阶段的具体训练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具有中心感的视觉形象能给人以强大的心理统摄力,并对审美产物的最终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将这种中心感定义为一种能明确感知的、直观的整体视觉特征,并将其丰富的心理暗示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归属感、等级感和稳定感。归属感代表着人们对母体、源头等身心归宿的强烈回归愿望,等级感则与归属感一脉相承,其在人们心中高于它物的崇高地位使之成为权利象征,一些皇权建筑形象的选择就源于此。而稳定感则顺利完成了从空间概念到时间概念的转换,在审美过程中常作为永恒的象征出现。通过这三方面对"中心"的详尽分析,揭示出视觉审美研究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欣赏者的心理分析,并期望以此研究方式对其作出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康德哲学中,存在着一个隐性的“康德问题”,那就是他对“两种实践”的区分。康德从现象和物自体的两分出发,把人的实践分为“技术地实践的”活动和“道德地实践的”活动。前者属于现象界,涉及到人的行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后者属于物自体界,涉及到人的行动自由与规范的关系。在后康德哲学的发展中,随着物自体的被消解、科学技术和实证主义的发展,“技术地实践的”活动成了统一的实践概念的代名词,“道德地实践的”活动的维度被掩蔽起来了。在当代哲学中,“道德地实践的”活动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于是,“康德问题”重新成为焦点,并显示出它的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乡区别的二元管理体制人为地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把中国社会分割为城市和乡村两块 ,阻碍了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 (三农 )的发展。中国现阶段改革二元体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如果让三农大胆地走三化之路 ,也就是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市化 ,三化互相支持配合 ,就可以消减二元体制 ,促进三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