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汉语中的"吧"字,作为象声词,可以独立使用;作为语气词,则只有依附作用,且没有构词能力.音译外来词"吧"(bar)既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又能够独立成词.继"酒吧"一词后,在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领域,派生出了大量的"X吧"、"吧X"新词,我们暂且称之为"吧族词"."吧族词"的大量出现,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吧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吧族词"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折射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标志着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融与发展,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大社会.  相似文献   

2.
大众媒体促进了消费意识形态的生成,催生了消费文化,引导着消费时尚.大众媒体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生活方式的形成中扮演了"共谋"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再论民族文化"灾后重建"中的民众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遭受巨大重创的各地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得到了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生产生活恢复迅速.但在灾后羌族民族文化的重建规划中,外来援助者的救援意志以资金和规划的样式,相对淹没了被救助者--羌族民众主体的有效参与.而缺失了位居主体的少数民族民众的有效参与,所谓的"民族文化重建"只能沦为人造的民族文化空壳.必须呼吁停止一刀切的民族重建规划,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在灾后家园重建中的根基地位.  相似文献   

4.
消费环境将人们的文化身份归于图形表述范围,数字艺术消费逐渐冲击着文字文本的消费习惯,并成为大众文化主流,人们可以从中轻而易举地获取消费信息.这种大众消费文化模式被判定为现实社会环境下的文化原则,让消费成为文化,消费文化演变为文化消费,由此产生了消费模式背景下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化正经历着视觉化转向,意义在当今世界除了借助口头和文本传播之外,还借助于视觉来传播,形象在消费社会里的霸权地位正日益凸显.在消费社会中,广告中的形象代言人正充当着"模仿样板"的角色,它不断召唤受众通过商品消费进入理想生活的虚幻图景.形象对观赏者和消费者的影响,在精神层面上更取决于它们所引发的广泛的文化意义和各种语境.民众价值观念和审美风尚也正经历着由统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个人娱乐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海子神话"与"文学知识分子"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来,通过阐释及"过度阐释"海子,一些"文学知识分子"绵延述说着"海子神话".将海子视为"斗士先知"与视其为"心灵赤子",是"海子神话"中的两大基本倾向.上世纪末,"海子神话"的主要倾向是"斗士先知"论,以此呼应其时的政治文化骚动;进入新世纪以后,"海子神话"的主要倾向转向"心灵赤子"论,以此反抗商品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压迫."文学知识分子"自外于民众和实践的"精英"立场,注定其介入现实、凸显自身的努力难有实效,"海子神话"的述说,显现出他们的雄心和激情、无奈和感伤.  相似文献   

7.
消费在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社会学视角看,消费是结合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过程,亦为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链接点;消费选择表明,消费生活显露了人通过自己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角色与他者结成一定的分工、合作、交换和互动的社会交往关系。消费文化对人们消费选择的调控,可见于后现代享乐主义的种种社会表征,而对消费文化层面的深度阐释提示:后现代享乐主义与人们消费选择彰显内在关联;消费者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实为消费个体进行"意义"建构和趣味区分。  相似文献   

8.
文化消费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共同特点在于强调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文章通过分析文化消费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生活场域"的同时,还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冲击进行了剖析,并在理性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基础上,从如何激活民族文化的生活元素、彰显审美价值、增强人们审美体验等方面,促进人们文化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围绕着手机短信本体论、及其给社会生活的影响对中国手机短信研究进行扫描."哥伦比亚号"事件揭开了研究者对手机短信媒介功能的讨论,并以其是不是"第五媒体"形成正反论战两派;以"非典"事件为切入点,研究者关注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心理乃至文化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以来,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和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文化消费增长率整体较低,文化消费支出增长滞后于收入增长和消费支出增长,与国际文化消费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消费将迎来高增长期.城镇是我国文化消费的主要承载区,数字文化消费会继续引领文化消费走向,文化消费结构会加速优化.为构建文化消费发展新格局,建议着力加强文化消费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重点完善各类文化消费载体和场景建设的体制机制,聚焦重点城市打造国际性文化消费引擎,积极推进以科技赋能构建数字文化消费新生态,引导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初广西城镇青年生活方式与消费观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城镇青年的消费具有适度超前、注重物美价廉、敢于借贷消费、了解商品途径众多、信息消费的主力军等特点;他们的闲暇生活主要以娱乐和学习为主,周末亲近家庭甚于亲近社会;他们以“真诚相待”为交友原则,网络社交方兴未艾;人生追求幸福与事业有成,主要通过“努力工作”改变不如意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是"文化",而这一"文化"不可能专属儒学、国学,或者新儒学意义上的文化,而只能是三者之上的文化。当代的"文化"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分裂、精英与通俗的对抗范畴,已经广泛渗透到物质—日常生活深处,导致其存在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有重大差别,形成了物质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范畴;"当代中国文化"是一种大文化,体现为广泛包容和汇集,文化内部分类替代分层,文化关系的和解代替对抗,文化价值分享代替对立。北京作为中国当代文化成就的最集中体现者,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全国文化中心,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诗学的互构——“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是两种殊名异义、学理维度有别的文艺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是对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研究,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学研究,也可以是泛文化研究;而“文化诗学”是基于“诗学”审美品格的学科前提基础上而言的,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互涵互构的研究,并且其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诗意审美维度的文化。“文化诗学”包含两个研究向度: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即应该研究文本中的文化,重视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互涵互构关系,激活传统;二是文化的文学性研究,即应该研究文化中的文本,研究当下日常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形态,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14.
对“适度消费”概念的不同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学术界对适度消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适度消费概念提出质疑:已有的适度消费概念存在模糊性、缺乏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不完全一致等问题.指出在家庭的小范围内适度消费概念与可持续消费概念并不完全排斥,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可持续消费并不主张降低人们的消费水平.建议就社会的整体意义上用可持续消费概念来代替适度消费概念,并应该加强对可持续消费概念的宣传,使其能融于为人们接受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和合文化",即和谐、融合之文化,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渊源。传播"和合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何以提出"和谐世界"主张,消解国际社会许多人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的种种不安。倡言"和谐世界",契合不同文化内涵的"和谐"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掘人类文明宝库中共有的文化资源。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和合文化"传播提供了现实的文化语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为"和合文化"传播赢得了民族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消费不仅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为特定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它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地方性消费”受惠于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指的是具有特定消费惯习的文化主体是怎样以自身持有的地方性消费知识去经营物质生活中的各类消费。地方性消费生活是生态结构与历史进程的文化产物,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对地方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作为了解地方民众文化图式的独特视角,地方性消费研究是民俗学范畴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化发达,而西南小州眉山又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称之为"眉山现象".这与唐五代及宋"靖康之难"后的移民运动密切相关.据研究,眉山是当时接受移民最多的地区,大量的北方"衣冠之族"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它与巴蜀本土文化相融合,由家族文化发展为文化家族,通过教育与科举,部分人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所谓"眉山现象",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硕果.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始终关注着现代人的境遇 ,并一直致力于探寻解决现代文化危机的办法 ,他把否定现实的批判思维作为废除异化的基本条件。发达工业社会的极权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日益融合 ,造成了“现代人的全面异化”。现代社会对个人的控制程度远远超过以往的时代 ,这种控制的有效性并不依赖于恐怖和暴力 ,而是依赖于意识形态的控制 ,即把“技术理性”和消费至上原则结合起来的“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近来在国内引起广泛讨论.但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未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它不过是大众文化产品以审美方式呈现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新型媒介文化人制造的文化幻象;大众文化不仅没有消弭审美与日常生活、高雅与通俗的界限,相反,它销蚀或钝化了大众的审美鉴赏力,不利于审美心境的营造,同时文化的视觉转向为审美现代性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化的变迁导致了现代人的认同危机,"怀旧"成了人们解决认同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立足于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集体记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就成年人的网络"农场偷菜"现象分析,结论认为这是一种现代人认同危机下的文化怀旧,呈现的是大众、平民、草根化、网络性的文化怀旧特点,表现出的是现代社会大众对伴随他们成长起来的乡村文化的一种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