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简述《洛丽塔》小说的故事梗概、人物情感变化和出版遭禁及发表的主要原因,并对小说独特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探究了《洛丽塔》如何不同于一般的色情小说而成为现代经典之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开后现代主义之先河,一经出版就因其性主题而备受争议。《洛丽塔》看似情色小说,实则揭示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欲望、贪婪与黑暗,巧妙地展现了生活的部分真相以及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德里达的二元解构策略有助于对小说主要人物形象洛丽塔与亨伯特的分析,从而对《洛丽塔》的文本意义作出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该书的亨伯特既是主人公、叙述者又是假象中的作者,同时也是罪犯。他在小说里试图将自己和洛丽塔定位成虚构小说中的人物角色,想按照文学作品人物的一般发展规律设计自己和洛丽塔的人生,但这种想法不切合实际,最终势必导致悲剧的发生,这也是《洛丽塔》中的"危险之处"。通过分析这部小说,让读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审批能力",从而获得理解其它虚构小说的"危险之处"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的独特时间观念是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集中表现。运用德理达的解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洛丽塔》主题的重新解读,发现该小说至少包含了三个时间元素:梦想、愚顽与痴迷。纳博科夫正是借此构建了小说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并以其时间的断裂和弥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在叙述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比其他作家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见证了对《洛丽塔》评价的转变,评论家纷纷把重心从研究小说的形式转向了探讨亨伯特个人行为的暗示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评论家开始对女主人公洛丽塔的缺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是亨伯特用自己理想化的幻象取代了真实的洛丽塔。换句话说,很大程度上读者在小说中看到的是经过亨伯特想象加工出的洛丽塔,而...  相似文献   

6.
《洛丽塔》的解构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传统单一性格人物形象的解构主义倾向、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主义倾向和对传统阅读模式的解构主义倾向。这一解构主义倾向体现在主人公、叙事视角和去中心化阅读模式的设定之中。其中,《洛丽塔》的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的人格分裂为两种:理性的大学教授和非理性的恋童癖,两种人格的互相解构使得《洛丽塔》解构了传统单一性格的人物形象。《洛丽塔》中使用的四重叙事视角解构了传统小说透视性叙事模式。《洛丽塔》阅读模式解构了传统的以作者中心或作品中心主义为代表的阅读模式,构建了多元意义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历来以"非道德"小说著称文坛,其卓尔不凡的艺术性和炫美的文学表现手法往往使读者放弃对其道德主题的探寻,而集中于对其作品进行纯文学解读。然而无论是纳博科夫还是《洛丽塔》文本自身,都没有全然排斥道德。《洛丽塔》是一部走在道德之上的经典之作。将道德深埋的纳博科夫追求的是一种超道德之美和文本开放型结构带给人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8.
《洛丽塔》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来自其第一人称视点的运用,文章以布斯的修辞性小说美学为依据,聚焦于文本的视点和距离控制以及由此形成的反讽修辞效果,最终得出结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并没有抛弃道德而是将其道德嵌入其修辞策略及修辞效果中。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留美后创作出一系列“洛丽塔”式的畸恋小说,这些小说在建构乱伦与恋童相结合的故事模式、重塑老男人与小仙女类型人物形象、反讽精神分析学派学说、借鉴“talk out”疗法式的叙事方式以及细节描写上的重情感抒发而轻欲望书写都受到了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影响。外国作家的影响一方面造就了严歌苓创作的特殊气韵,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严歌苓小说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纳波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是尼采美学思想的延伸和实践。按照尼采的理论,日神执着人生,而酒神出鬼没则揭开面纱,与日神精神相比,酒神更具形而上学的性质,且更具悲剧色彩。纳波科夫笔下的亨伯特,正是实践日神状态和酒神状态的“一位艺术家”。《洛丽塔》的叙述语言有一种明显趋向:实在《情欲》——超实在(超情欲)。这种充满诗歌意象的语言,饱蘸审美体验的情绪和意绪,成为一种新现实被读者所接受,这便是们《洛丽塔》语言所创造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洛丽塔》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描绘了少女洛丽塔与其继父之间的畸形之恋。洛丽塔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个人成长中的坎坷经历,使其陷入重重的生存困境;社会道德的失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变形、失败,是导致她进入悲剧命运"魔圈"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词汇、句法、语音三个层面分析了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的语言风格。浩如繁星的“大词”、书卷语,不厌其烦的长句、复合句,丰富多彩的语音变化,对作家这些手法运用的剖析,剥开小说晦涩烦琐的表象,揭示出小说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纳博科夫的著名小说《洛丽塔》在出版之初就因为道德问题遭受许多批评家的质疑,曾一度被看做淫乱色情小说。后来虽有很多评论家为其平反,但焦点多集中在《洛丽塔》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对主题的颠覆等后现代特征上。文章从伦理学角度出发,通过文本细读,论证了《洛》不仅不是淫乱色情小说,而且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道德大餐:警告人们社会道德就像一张巨网,人只能在网内活动,企图破网之人必将遭受惩罚。  相似文献   

14.
《洛丽塔》是二十世纪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最有名又最受争议的一部小说。该小说有着诗一样的语言,也有着被世人认为极"不道德"的内容,因此被褒贬不一,甚至屡屡遭禁。然而,真正伟大的作品,无论它经历了什么,一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以其优美如诗的语言构造了一个迷幻如梦的成人童话,让每个走进童话的人都会收获不同的审美体验,如优美与悲情的融合、悲剧与喜剧的叠加、崇高与滑稽互现等等。  相似文献   

15.
从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语篇中,可以析离出“失衡”和“失协”两种突出的特征模式,这些模式从语言的经验功能上体现了该小说语篇的虚构性和幽默诙谐的后现代主义文体特征,显示了语言选择对作品主体意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的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叙事结构的隐喻性使小说拥有了多重意蕴的诗话主题。信仰诗性存在的绝对性和质疑诗性的完满性在现实中存活的可能性是小说中互为悖论、同时又互相依存、互相阐释的两种核心主题要素。它们之间在对抗中的互动和由此产生的张力是小说悲剧意味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尝试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无意识欲望理论和象征界对《洛丽塔》进行解读。镜像阶段既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又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人通过镜子认识现实就会使认识与现实存在偏移与误差。正如小说中亨伯特通过自己与安娜贝尔的关系这面镜子来看洛丽塔,结果把洛丽塔作为自己童年的旧爱安娜贝尔。这就是亨伯特认识的错位,这是人的认识欺骗性的一种体现。文章通过用镜像理论对小说的解析来说明人早期的记忆对以后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的认识的错位与欺骗性。所以,要想找到真爱就必须破除这种认识上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18.
《洛丽塔》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在诱使读者放弃自己的道德判断。从叙述策略的角度对该现象的剖析表明,《洛丽塔》的文本迷局主要由三种方式组成:即确立审美价值体系、采用多重叙述视角和预设隐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但因其恋童情节的描写而引起广泛争议。这种恋童的畸形情感实际是作家作为流亡贵族的内心苦闷情感的畸形表达,这种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的表达已超越社会基本伦常的底线,虽然作家曾多次表白“艺术是欺骗”,但“艺术欺骗”不应是作家回避社会责任的挡箭牌。  相似文献   

20.
试图运用拉康的欲望理论和三界理论解读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论述《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作为欲望的主体在拉康所谓的三界中挣扎的经历,想象界是他进入象征界的突破口,经过在象征界的苦苦追寻之后,最终回归了真实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