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进行解读,指出在非洲殖民地"父权中心主义"社会文化中,不仅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扭曲的.小说中特纳夫妇最后的悲惨命运说明了在父权社会中男性统治对自然和女性的摧残.而女主人公玛丽在生命最后对自然的留恋也象征着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恩萧是男女两性力量的结合,她与希刺克厉夫具有不可分割性.她是一个"双性共体"的女主人公,对瓦解男权制社会的性别二元对立论有重要的作用.这一形象揭示了西方男权制对女性的改造,不断地激励着女权主义者为追求两性平等、独立自主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让人类社会混乱状态与自然世界和谐环境形成鲜明对照,来暗示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脱离和人类事态中次序的重要,从而否定人类文明所导致的混乱次序;试图用永恒和谐的自然次序来医治人类世界的贪欲、分裂、统治和混乱,用女性天性中的关爱、同情和联系来遏制男性意志的恶性膨胀和支配控制欲望;打破文明与自然的分离习性,否定理性主义的自我概念和工具主义的存在模式,使文化/自然、男人/女人、理智/情感等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得到调和与融通.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两部西方女权主义电影文本<钢琴课>和<女钢琴师>的比较分析,探寻了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心路历程.在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中,艺术给女性带上"性面具",使她们兼具坚硬与颓废的双性气质.女性身体沦为满足男性视觉愉悦的客体,女性主体意识进一步迷失.对性与自然的违逆,必将使女权主义处于更大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的批判主题及生成的"意义模式"在多个层面上都具有启蒙性.对这些意义模式的解读,便于我们发掘和总结朦胧诗留下的"自由精神文化"这份遗产,这包括:在封建愚昧/灵魂救赎二元对立模式中,植入"科学"与"民主"主题;在宗教神学/个性解放的二元对立模式中,注入"自由精神文化"主题;在封建专制文化/现代文明意识的二元模式对立中,切入"启蒙的现代性"主题.  相似文献   

6.
所谓的二元对立是一种暗含等级观念的二分法。对立二元中的一方总是处于中心的、决定性的主导地位:另一方总是处于边缘的、从属的附庸地位。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认为,男性高于女性,而且拥有无可非议的性别霸权。《菊》中的女主人公爱丽莎企图向男性的特权发起挑战。可最终还是感到挫败。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黄粱梦>蕴含丰富的道教文化精神,剧本集中反映了道教多神信仰的特点和二元对立的度脱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这种道教文化对元代神仙道化剧的题材内容、创作模式及元代文人的隐逸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侠电影与宗教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好莱坞电影不同,中国武侠电影保持了主流电影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由于宗教的介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体系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改变了二元化叙事格局,也改变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模式.中国电影巧妙地将宗教伦理与影片叙事情节交融起来,宗教伦理在为正义力量提供合理道德依据的同时,通过皈依宗教流露出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结",使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精神在世界动作影片的历史序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剧作家苏珊·格莱斯佩尔的独幕剧<琐事>展示了男人和女人在舞台空间上的隔阂,本文从女权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解构两性语言行为的根本差异、两性对话语权的操控差异以及两性之间自由与压迫的对立这几个二元对立的关系,暴露出男性信息交流方式的局限性和女性感情交流的优点,剧中的两位女性正是通过关注男人们所不齿的"琐事"与女主角无声的言说颠覆了男性的权威.  相似文献   

10.
小说<井>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小说家伊丽莎白·乔利的一部重要著作,反映了边缘化人物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女性与父权的对立和屈从,女性与男性的对立和反叛,女性与自我的认同与分裂.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了男权中心文化体系对女性的压制和迫害,表达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我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1.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所著的一部影响深远的长篇小说。 生态女性主义在书中表征明显,深入 分析文本中隐含的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二元架构,作者试图用文学隐喻的方式来说明文化压迫和自然歧视具有同质性, 折射出她对女性与自然的深切现实关怀,作者寄寓的“理想国”是:打破二元对立的悖论关系状态,构建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 和谐平等、互相依存的新型关系。 跨过时间的维度,这样的“理想国”仍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的代表,谢晋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谢晋电影创作的三个阶段均有其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体现了中国电影伦理情节剧传统的最高成就.这一传统采用现实主义电影叙事手段,用戏剧性、典型化的方法基本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编制故事.从<孤儿救祖记>、<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到谢晋的电影,都体现了这一被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影传统.谢晋电影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有如下特点:其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女性,且其起点比较低.这个女性从家庭里跑出来,成为孤独无助的人,找不到理想和出路.而就在这个时候,她会遇到一个比她更成熟、更年长的男性.这个男性一般都是革命理想的象征,他会帮助她去克服种种困难,使她从孤独无助的状态中得以解脱,从而渡过危机,超越自我,最后进入到一个革命大家庭当中去.在谢晋电影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影片的故事模式发生了变化,往往是某个男性主人公被冤屈,被打成"右派",或被流放,受到社会排斥;最后影片中最漂亮、最善良的女人却喜欢上这个被排斥的男人,最终用家的温暖、用女性的温暖和情感的温暖去抚慰他被集体所排斥时产生的创伤.第三阶段的谢晋电影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困惑的挣扎状态,而这一阶段同时也伴随着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终结.谢晋电影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其实已经基本结束,虽然他自己还是非常努力地做了很多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无法真正让电影回到大众生活当中去,因为这个时候不仅仅是谢晋电影,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没有观众,所以这个时期他逐渐退出了电影的中心舞台.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永远都是高峰,但谢晋电影在两个时代都是高峰.从1949年到1976年,他是那个时代电影的杰出代表之一.如果说有的艺术家是超前时代的话,那么谢晋就是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他更多地把传统、西方、当代结合到一起,一直保持和时代同步,成为中国主流电影30年的代表.谢晋是谢晋时代的高峰,而且也是中国电影黄金时代不可逾越的经典大师.  相似文献   

13.
"潘金莲母题"发展及其当代命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金莲的"美"与道德失范两种对立的情感因素被熔铸在"潘金莲母题"的具体意象上,象征性地显现了人的伦理意识和自然情感冲突.这种冲突人类的过去、现在、将来都会遇到,都在想办法解决,又永远处在妥协的状态中,母题原型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化着.<水浒传>、<金瓶梅>、<义侠记>、<潘金莲>等作品提供了母题演化的具体文本,潘金莲、王婆、武松等人物形象承载了母题的特别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浮现>是一部严肃的、具有鲜明浓厚的生态女性主义特征的作品.小说批评了父权制等级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的关系、批评了人类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并对人类自身的困境进行了思考.<浮现>堪称是阿特伍德对生态女性主义早期理论观点的一次卓越的文学实践,小说中表达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她对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现代人的物质与精神家园的探索与构思.  相似文献   

15.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一文中借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了电影叙事中所隐藏的父权文化性别制度,并提出了"男性/积极的/凝视者、女性/消极的/被凝视者"的性别二元对立式,以及以此为基础所产生的视觉快感。而在徐静蕾所改编的茨威格同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片中,这种性别位置被颠覆了——女性成了凝视的发出者,而男性则成为被凝视的对象。然而,在这种颠覆性的性别叙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次有意识的反击与抗争,而只是再一次对女性性别体验的遮蔽与歪曲。在此,女性的性别话语再一次成为男权文化的拥护者与建构者。  相似文献   

16.
在恩施土家族妇女的"哭嫁"过程中,女性的自然情绪在文化的模塑下得到制度性升华.对于文化中的"她们"来说,"哭嫁"中的"哭"绝不是面对离别的伤感,或者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而是建立社会化自我的手段,是融入集体生命和彰显自身权力的"话语","哭嫁"对于这些女性而言是展现她们能力的仪式空间.同时,哭嫁的个案也为弥合情绪人类学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综观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话剧<人民公敌>是鲁迅最为看重,也是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最深的作品.<人民公敌>中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思想启迪了鲁迅,他的文学作品多次出现了与<人民公敌>同样的主题思想,并形成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主题结构模式.<狂人日记>、<药>、<长明灯>、<孤独者>都表达了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这一主题.鲁迅欣赏和赞同先觉者打破"铁屋子"的行动,但是对于先觉者的命运,鲁迅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先觉者与庸众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既有可能先觉者被庸众所压迫、扼杀而愈战愈勇,如<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也有可能以先觉者为庸众所"诱杀"而终结,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后一种可能无疑揭示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斗争的复杂性,体现了鲁迅对易卜生及其<人民公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斯坦贝克的<菊>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通过对束缚与自由、物质与精神、希望与失望三组二元对立的分析,挖掘出小说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揭示了一个功利主义至上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精神追求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约德一家人经历的描写,反映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男性和人类至上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女性和自然的忽视、压迫、摧残和统治,揭示了女性精神和大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表达了作者对父权制意识形态、功利主义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深刻批评,体现了他对自然和女性命运同等关注的远见和情怀。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的城市电影创作是围绕着一个二元对立的模式建构的从两种政治势力、新旧观念、体制到转型期两种文明冲突盖是如此.在第五代"新潮电影"的冲击下,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开始裂变和破碎.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都市电影"中,在对现实生活与人生百态的摹写中,中国城市电影开始展示出多元的现实"状态",这是其在整体上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