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胡适国语文学观是在特殊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的必然产物,本文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影响、自古代而发展成熟的白话文学传统势力的影响、胡适在《竞业旬报》的白话文学创作经历、美国意象派的影响几个方面分析胡适国语文学观形成的前景。揭示由胡适首倡文学革命的历史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2.
博学多才的胡适在文史哲等方面都很有建树,而其写作成就常被其他领域的杰出成就所湮没。胡适写作观的核心是白话语体写作,包括其白话写作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统一,绚烂归于平静的明白晓畅的语体文风,文学改良和思想启蒙的宏大主题和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3.
《尝试集》的真正价值不在文学本身,它只不过是胡适实验主义文学观和进化论文学史观的产物。尽管如此,胡适所提倡的“写实主义”和《尝试集》所呈现的“浅近”的特点还是深刻地影响了初期白话诗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论惠特曼自由诗对胡适白话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倡导白话诗与惠特曼开创自由诗有着相似的历史语境,二者都是在文学代变的关口,分别承担起了中美诗歌变革史上除旧布新的历史使命。胡适提倡白话诗的目的是要推翻文言文学,建立白话的国语文学,而惠特曼则是为了冲破英国文学的藩篱,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独立的美国诗歌。在白话诗诗学理论的阐述上,胡适偏取了惠特曼自由诗的分段自由、造句自由和诗歌散文化等诗歌主张。但由于白话诗发展进程的内在制约等原因,在诗歌的意境和风格上,胡适对惠特曼自由诗的接受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诗经》文学地理观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受其影响,《汉书·地理志》在风俗区划上借鉴《诗》国地理,具有空间、时间、逻辑上的合理性;在风俗描述上汲取《诗》国风俗,对后世风俗研究、《诗经》研究产生影响;在风俗论议上征引先秦《诗》论,对其所含先秦人文地理观予以深刻的解读和充分的发挥运用。由此可见,《诗经》文学地理观对汉代时贤之影响,亦可窥见其在汉代发展所至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6.
《诗经》文学地理观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受其影响,《汉书·地理志》在风俗区划上借鉴《诗》国地理,具有空间、时间、逻辑上的合理性;在风俗描述上汲取《诗》国风俗,对后世风俗研究、《诗经》研究产生影响;在风俗论议上征引先秦《诗》论,对其所含先秦人文地理观予以深刻的解读和充分的发挥运用.由此可见,《诗经》文学地理观对汉代时贤之影响,亦可窥见其在汉代发展所至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在对于胡适文学改良主张形成之缘起上,就已经有"外来说"昭示于众,而随着"本土主义"文学观的反弹,以及对于20世纪初期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检讨,上述"外来说"甚至一度被贬斥为"舶来品".与此同时,也有观点指出,将胡适文学改良主张仅仅依附于西方思潮的影响,事实上忽略了胡适文学思想和改良主张中的本土语境和本土要素.而在对上述两大派观点形成过程的检视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所谓"外来说"还是"本土说",都与言说者所处时代语境以及言说者个人对于胡适之态度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关联.而正是这些关联,影响到对于胡适文学改良主张的全面细致考察.重新检视胡适文学改良主张中三个一度存在争议之问题,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澄清这些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的观点主张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史少博 《东方论坛》2009,(3):12-14,26
《周易》的演绎推理很早就被重视。严复、胡适等前辈都肯定过《周易》的演绎思维,西方注意到了《周易》的演绎推理,现代易学家也揭示了《周易》的演绎思维。《周易》观物取象,然后引申其含义,阐发其义理,具有鲜明的演绎推理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9.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本文论述胡适与新诗艺术的关系,论述他的理论、创作实践对新诗艺术的贡献,他在理论上、创作中的失误和局限以及对新诗艺术的影响。试图在对胡适在新诗艺术中的作用的评价中,探讨新诗艺术的形成发展、艺术特色与局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重庆学者郑宾于,曾因北京文化学社出版的《国语文学史》致信胡适,并得其回复。两人的书信往还,既可进一步丰富郑宾于的行实,同时,也长期为胡适研究者忽略,可为《胡适书信集》补遗。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于“新诗”、“现代汉语诗歌”中语言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成为创作和研究界一个重要的话题。论文对其中三个问题进行评述,一是关于“现代汉语诗歌”与汉语语言变革问题的反思,二是诗歌口语与口语诗歌问题,三是“字思维”问题。世纪之交这场关于诗歌语言问题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引发了诸多有意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以生活为本位的语文知能观包括读、写并重的国文知能观和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知能观.前者从文章学角度揭示了基础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和由此所决定的基础性与工具性特征;后者是前者在实践中的发展,从语言应用角度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与范畴作出科学界定,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阐释了语文能力的深层内涵.语文知能观的提出,标志着以生活为本位的现代语文工具论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中国现当代基础语文教育系统改革和整个教学体系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坛的“诗化小说”是受西方象征主义文学及中国传统诗学影响的文本书写,是中国现代小说一种崭新的类型创新。这种小说的诗化倾向与西方小说20世纪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保持一种同步的进程。诗化小说的主导艺术倾向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诗化与结构的散文化,小说艺术思维的意念化、抽象化,以及意象性抒情、象征性意境的营造等诸种形式特征。整个诗化小说的发展轨迹表现为由具象意境的营造走到对观念世界的钟情。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艺术实践与诗性的哲学思考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全新的艺术维度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文中运用古今中外一些著名作家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典型事例,说明了观察在写文章中的重要作用。着重论述了观察事物的具体要求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古诗今译活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新诗”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古诗今译是对“新诗”写作的有益探测和锻炼,而古诗今译所生产的文本,也是一种“新诗”,一种被更新的诗。就整体而言,古诗今译最重要的意义,是为早期新诗的合法性提供了一种姿态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独特的编写体例、分期方式及价值评判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新格局的形成。《中国新文学史》充满活力的写史语言、富于个性和激情的叙述方式时至今日仍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在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面临转向的关头,回顾与梳理这部史著意在正本清源、启示当前。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纳西语中古今的汉语、藏语、白语借词,从东巴文化、民俗礼仪文化、语言文字文化三个方面对东巴教的藏族钵教影响,纳西族、汉族传统节日民俗的融合,汉族年画、对联文化对纳西族的影响,纳西族语言文字中含蓄的中华多元一体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了纳西族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以及她以中华文化为文化的内向凝聚力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当今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不同文化、语言之间进行着规模空前的交流和沟通,大量的外来语进人中文,而且第一次出现了外来语以字母形式直接进入汉语的情况。本文就外来语的失译情况进行了分类,分析其变化,并重点对失译现象进行了讨论和预测。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的口语写作存在着去修辞化的倾向,不少口语诗人不在语言修辞上下功夫,只是一味直用口语、倚重叙事或者依赖反讽,从而造成了诗歌语言的单薄和想象空间的狭窄。去修辞化的口语写作,既无法充分挖掘现代汉语的语言潜能,又无法构建丰富多样的艺术世界,同时也对百年新诗的艺术形象造成了一定损伤。因此,对这种去修辞化的诗歌写作倾向加以反思和批判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改造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纪性的核心问题。致思路向的狭隘、研究视角的偏颇和对“现代性”义涵的认知模糊和混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胡塞尔的现象哲学特别关注于人类的意识现象,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透视现代中国文学现象的认识论。现代性由纯粹的思想问题转换为综合性的美学问题,实现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转换。现代性美学是由三个层面有机构成的理论框架,它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提供了指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