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词汇学研究的必然趋势——论动态词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再到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语言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变革,被称作是一个“从笼统的动态研究到精密的静态分析再到清醒的动态研究的发展过程”。①语言学研究中方法论的变革,不可避免地影响...  相似文献   

2.
语法研究中,人们经常谈到“静态”和“动态”这两个术语。有的主张语法研究应严格区别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要区分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有的认为语法研究中应把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或者说把静态的语法分析和动态的语法分析结合起来;有的提出语法单位应该分为静态单位和动态单位;等等。正确理解和处理语法研究中静态和动态的关系,是语法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性的问题,很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3.
库恩的范式理论建立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前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危机时期--革命时期--新的常态科学时期…….科学从一个范式转向另一个范式.变得更为复杂和专业化,科学进步了,但科学并不必然越来越接近真理.库恩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与现代语言学的变迁基本上是契合的,现代语言学的变迁线索,是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到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再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现在语言学已进入后现代语言学时代,进入一个没有"常态"的"新时期",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单一的语言学研究范式,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已发生了转向,即从结构转向解构,从一元转向多元,从静态转向动态.  相似文献   

4.
自从De Saussure提出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以来,现代语言学经历了语言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的发展过程。本世纪初至七十年代末,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学家等,成功地进行了语言静态研究。八十年代以来,人们愈来愈不满足于语言表层结构的探讨,而向它的多方面进军,从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去考察、审视语言在交际活动中的运动情况。这种动态研究,揭示了语言的各种姿态,也给人们提供了认识、把握语言的不同方位和视角。以“语用学”为主要特征的语言动态讨论,挣脱了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客体,语文课程建设始终处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前沿。语文教育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课程建设研究。对语文课程形态、课程设计、课程走向等三个方面的考察表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课程建设研究长期以来是相当薄弱的。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课程建设研究要求施教者必须在语文学科本体的关怀下构建,要立足于受教者在语文中养成既探索品质又觉醒道德意识还建构自由心灵的人文情怀;必须在受教者本位的关注下构建,要致力于受教育者在语文中形成从“立言”到“立意”再到“立人”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从巴赫金到克里斯特娃、到德里达,再到罗兰·巴特,“互文性”理论一步一步从潜隐走向敞亮,从笼统概述转向细节研究,从静态的文本分析驶向动态地意义追寻……现在的“互文性”研究在更大的文化空间生发开来,蔓延到影视艺术等文化传媒领域,拓展了娱乐嬉戏的快感传达和文化内涵的深层揭示,也赋予银幕更广意义上的阐释张力。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到“国文”,再到“国语”和“国文”,再到“语文”,语文课程名称的变更,一方面记录了这门课程曲折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也记录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历程。综观100多年来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及其论争,可获三点认识:一是从语文课程名称变更反映的课程内容综合化趋势看,“语文”名称当下...  相似文献   

8.
以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地分析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再到分析的算术化这一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静态——动态—静态”这一历史演化。着重指出,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和对我们的工作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期间乃至到2035年,高质量将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针,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高质量特殊教育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作为现代化结果体现出来的静态目标的达成表现,也包括作为现代化进程体现出来的动态演进历程。其基本特征包括:定位的公益普惠性、发展结果的优质均衡性、教育安置的动态适应性和学生培养的全面发展性。促进高质量特殊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普及程度,推进融合教育不断发展,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的文章教学通常指普通文章教学、专业文章教学和变体文章教学的统称。它既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正轨”,又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正宗”,还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正课”,可以说从古至今都是语文教育的主要部分。因此,它必须在学科本体的关怀下建构,要立足于智育的“求真”、德育的“向善”、美育的“崇羡”;必须在受教者本位的关注下建构,要致力于从“立言”到“立意”再到“立人”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朗读技巧是每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要求朗读者规范运用普通话语音创造性表现汉语的语言美、文学美和思想美,把静态的书面语转化为动态的富有艺术特质的有声语言,积极创造美的听觉形象,从而使接受者在丰富语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文章在方法论的平台上,暂且撇开普通话语音的相关问题,归纳出提高小学语文课文朗读水平的几个基本思路,以求得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外语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仍然停留在静态评价层面,而静态评价只能显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掩盖了学习的潜在发展水平,对客观评价学生潜能、推动其健康发展,存在严重的制约性。研究认为,突破传统的外语教学静态评价方法,积极引进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动态评价理论,逐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英语言大相径庭,二语间的对比研究屡见不鲜,视阈颇为复杂。笔者以二语间的动静思维研究为目的,通过对汉英语言"主流词"的动静表征溯源,得出了中西哲学渊源动静各异的正解。  相似文献   

14.
语言词汇中存在着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形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词汇的存在整体。静态和动态存在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从性质角度讲,两者都是交际工具,但静态成分是相对静止的存在,它的交际作用是潜在的;动态成分是人们对静态成分的运用,它能够进入交际,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所以它的交际功能可以发挥出来,变成显性的存在。从功能角度讲,静态形式全面地记录和展示着词汇各个共时阶段的词汇系统状况,动态形式则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运作和推动着词汇的发展。在整个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中,词汇动态变化中的规范形式、发展形式和临时形式,可以体现出词汇的静态、动态两种形式相互联系和互补的依存关系以及共同促进和发展的状况。在词汇的共时和历时研究中,为了正确地认识词汇问题,就应该将词汇的静态、动态现象结合起来兼顾分析。虽然这是很艰巨的,但必须从点滴做起。  相似文献   

15.
研究秦汉时期汉语文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对当前的汉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秦汉时期汉语文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具体表现及得以传播的原因,以期对当前的汉语文教育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新著国语文法》析句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首部系统地描写白话文的语法著作.作为一部传统语法学的代表著作,它与后来影响中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存在较大分歧.但是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中,这种分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面对包罗万象的语言世界,单一、静态的语法体系很难给予充分的描写和解释,而研究目的和侧重点的不同也会对不同语法体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俄国汉语教育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从18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两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俄国汉语教育在教学、实践和科研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最初规模小、条件差的满汉语班,逐渐走向了以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系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东方学院为中心的汉语教育基地。俄国汉语教育的发展为俄国汉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词汇是静态语言会意单位 ,英语词汇本义抽象较窄 ,搭配规则性强 ,英语不讲究套语 ,对词序要求严密 ;汉语词汇本义较笼统固定 ,搭配规则性差 ,汉语讲究套语 ,不注重词序。句子是动态语言会意单位 ,英语句子结构呈规则化 ,中心内容一般位于句首 ;汉语句子呈松散结构 ,中心内容常在句尾。篇章是动态画面语言会意单位 ,英语篇章以直线展开为主 ,直接点击主题 ,然后逐一分析说明事理 ,条理清楚 ,逻辑严密 ;汉语篇章以迂回螺线展开为主 ,首先为主题烘托气氛 ,中间多用正反对比论证及比喻等手段 ,自然结论不点自破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中小学华语教育正在经历着急剧的变革,无论在宏观规划还是微观教学方面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对新加坡华语教育中存在并急需解决的五对矛盾关系的分析,从语言规划角度探讨了新加坡华语教育(主要是小学华语教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这种探讨有利于从新的高度和视角揭示海外华语教育的宏观微妙性和微观复杂程度,从而促进汉语的海外传播和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为探寻敦煌男性壁画乐舞的渊源及流变,从历史学、宗教学、舞蹈身体语言学等角度尝试探讨敦煌壁画男性乐舞"静态"的舞蹈资源构成及其"动态"的舞台呈现,以期为中国古典舞教学、创作、表演和批评提供具体的参照和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