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沈从文是在中国的新诗坛由所谓“革命期”向“建设期”过渡的进程中迈向新诗创作之路的。在“多方试验”、不拘一格的创作思想支配下,形成了他“复杂多方”的新诗创作格局:他既写下了大量的爱情诗、社会批判诗,也写下了一系列讴歌自然与生命、展现个人的性格与情愫、记载自己的心程路程甚或病程的诗。其中既有热情的呼喊,也有象征、隐喻、轻柔、平静的抒情。他的许多诗作可以跟他的散文、小说作品放在一起参照阅读  相似文献   

2.
王珂 《南都学坛》2009,29(4):54-60
菲律宾华侨云鹤是著名的华文诗人,一生致力于新诗创作,他的诗路上既有鲜花,也有荆棘。他是一位具有较好的语言智能、较自觉的诗体意识和较强烈的现代意识的优秀诗人。他的语言智能、诗体意识和现代意识使他创作出了《蓝尘》、《野生植物》等优秀诗作。他也是一个自我意识较强的诗人,重视诗体的独创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他的语言智能有些减弱,影响了诗作的艺术性。考察云鹤的新诗创作,特别是从语言智能、诗体意识和现代意识三个关键词角度评析他的新诗创作,有助于思考新诗的出路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栾好问 《南都学坛》2006,26(5):67-68
对闻一多的新诗研究中,许多人都认为他是“唯美主义诗人”,实际上,这是有失公允的,“唯美”充其量是闻一多诗作特色的一个侧面。闻一多之所以被划入“唯美主义”阵营,与他参加过“新月社”、家庭出身、求学经历及新诗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4.
应修人加入“湖畔诗社”前,丰富的社会经历与多元化的艺术资源使他的早期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新旧交融的痕迹,诗歌创作倾向于人道主义与乐观主义的思想,注重选取花草类和田园类意象以营造恬淡的田园意境,语言上容纳了旧诗的格律特征、新诗的口语化特征及民歌民谣的技法等。应修人诗作的多元尝试是新诗发轫期诗歌探索的缩影,几乎囊括了各种可能的路径。他在格律存留、抒情方式等多方面均提供了有益经验,但频繁转换创作路径,也令部分诗歌的思想与艺术不够成熟。  相似文献   

5.
当代著名诗人邵燕祥在新时期“归来”之后继续创作了大量诗篇,并呈现出了与他以前的创作截然不同的风貌,对于这些诗作中所展现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索,是我们理解“归来”诗人邵燕祥的一把钥匙。从“一颗有璺的心”、“人格理想的倔强坚守”和“用‘临终的眼’看世界”这三个方面对“归来”诗人邵燕祥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可探索他的诗作与他的内心世界之间的隐秘联系。  相似文献   

6.
胡适是中国新诗运动最早的理论倡导者和创作实践者。他的新诗理论与创作,不仅是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转型的一种中介形态,其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它的美学意义。因此,全面地透视胡适的新诗理论与创作,对于我们科学地研究20...  相似文献   

7.
在新文学史上 ,鲁迅是中国新诗的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尽管他真正文学意义上的新诗并不多 ,而且过早的终止了实践 ,但他的新诗毕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客观的说 ,鲁迅的新诗的实验与开拓的意义远远大于其艺术成果的积累。这也是本文考察鲁迅终止新诗创作这一问题的思想出发点。文章拟就 :关于鲁迅的新诗创作 ,鲁迅的诗人气质和诗人的鲁迅 ,从新文学史的角度看鲁迅的新诗 ,三个角度加以考察 ,尝试探讨鲁迅终止新诗创作的原因。仅就创作个体而言 ,我们很难简单的评价鲁迅的最终放弃新诗创作的选择 ,对于新诗坛乃至新文学发展的利弊得失。但需明确的是 ,鲁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艺术家 ,他是在对自己的个性气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 ,在审视了自身的新诗作、新诗坛和整个新文学史之后作出的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代诗歌,如果从“民七的新诗运动”,即一九一八年一月《新青年》四卷一号开始发表新诗算起,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了。回顾这六十多年新诗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与其它文学形式一样,既有长足的进步,又遇到不少曲折和斗争。伟大的革命作家茅盾一生主要致力于小说、散文创作与文艺理论建设,同时还是现代新诗的热情倡导者与有力维护者。他对我国新诗运动的发展,对现代诗人、诗作的评论,对外国诗歌的翻译、介绍,都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康白情是“五·四”新诗坛的一员猛将,“诗体解放”的大胆追求者,当时新诗创作的一座标竿。其《新诗的我见》是一篇关于新诗理论研究和创作谈的专论,对新诗的一系列问题,均有独到的看法。尽管他在新诗坛只是一颗流星,然而他却发出过耀眼的光芒,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应该有他的地位,遗忘和埋没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诗坛上,林庚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新诗探索者,他将一生贡献于新诗创作与理论建设中。林庚在其诗意人生中处于诗坛的"边缘",却用他博学精湛的学识和温和宽厚的态度守持自己的诗学园地。本文以同题诗《夜》为载体探讨林庚诗作从旧体诗到自由体诗创作,再到新格律诗创作的转变,重点阐释其转向的原因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温优华 《肇庆学院学报》2011,32(6):38-41,89
韩愈学杜变杜,通过"以文为诗"使诗呈现出新的面貌。江西诗派学杜学韩中,"以文为诗"乃是其学习的主线。在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倡导下,对韩愈"以文为诗"不断扬弃,通过艺术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法度"。  相似文献   

12.
《振振堂诗稿》的艺术成就,其七言古风大有李太白遗风;七言律诗饱含杜少陵、李商隐余韵;钟云舫的“新乐府”诗焕发出白居易的风采;其“无题”诗与李商隐“无题”一脉承传;钟云舫七言绝句有李白七绝的韵味;七绝“咏史”与杜牧七绝“咏史”神似.钟云舫一人而兼唐诗几大巨擘绝技.另外钟云舫诗歌长于抒情,善用比兴,又远宗“诗骚”,熔《诗经》的写实与《楚辞》的浪漫于一炉.钟云舫诗歌还长于铺叙,爱用典故,杂糅先秦两汉散文大师笔法,从而形成钟云舫诗歌独特的艺术个性.钟云舫还不愧为内地“诗界革命”的先驱,为旧体诗的通俗化、白话化、大众化,努力创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文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秋白的旧体诗词意蕴深厚、意境醇雅、形式多样、古色古香,别具艺术审美价值。就诗人旧体诗词对传统古典韵文接受生态之视角,对其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以及意境与诗源之美接受诸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其旧体诗词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仿拟,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采铜于山”,“自铸伟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秋白旧体诗词之美,主要源于家乡贤哲的熏陶、书香门第的承传、勤学苦读的磨砺及其时代风云的激荡等因素。秋白旧体诗词,无愧为中国三千年诗歌花园中的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美的奇葩。  相似文献   

14.
王余佑为明清之际北学的重要代表。其诗文集《五公山人集》对于揭示他和亲朋社友的生活状态具有典型意义。《事迹纪略》为《王氏家谱》中保存的一册抄本文献,由王余佑手创、历世子孙递修递抄而成,其中包括不见于今本文集的王余佑、孙奇逢、颜元、李塨等人的传记,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赫索格》突出体现了索尔·贝娄作品对人性的拷问和对自我的一贯探求。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个疯癫和理性的合体,他不断地与“非我”产生冲突,但又渴望融合入社会,最终重新认识并超越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拯救的历程。《赫索格》对知识分子及其所处的社会境遇的关注,折射出贝娄通过小说创作对人性拷问,表明了作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国朝松陵诗征》集中体现了袁景辂的诗学观。重诗意的创新和个性化,打破唐宋门户之争的偏见,主学问修养,倡比兴寄托,要求风格多样化,作品自然本色。其整个诗论继承了其师沈德潜的诗论精义和优点,固然有“格调说”的影子,但对其消极和保守也有所突破和超越。其论诗内容丰富,于后人评诗作诗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论胡穉《增广笺注简斋诗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注宋诗中的胡穉《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是现存最早的陈与义别集传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该本还是现存诗歌注释中最早使用"笺注"这一名称的著作,对诗歌注释名目的扩展亦有贡献。胡穉采用"知人论世"的解释方法,将陈与义诗编年,并撰有《简斋年谱》,在此基础上考证创作背景与时事今典,从而解释诗意。胡穉还准确地引出陈与义诗中的典故出处,重点探讨陈与义对杜甫、苏轼、陈师道等人诗法的继承和变化,总结了陈与义的诗法渊源。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六朝绮靡的诗风,李白向来轻蔑,但此际重要的诗人鲍照却是他非常倾慕的对象。表现于诗歌的创作中,即是拟其题,拓其旨,用其词,袭其句,效其体,仿其意。李白成功地吸取鲍诗的长处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最终以其傲人的天才,超越了鲍照,成为接受鲍照一个最为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对宋诗的批评,元氏从"风雅正体"着眼;严氏从"别材别趣"着眼。关于纠正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弊端的措施,元氏主张开阔视野,写真景,咏真情;严氏主张学习盛唐诗歌,重在"兴趣"。在宗唐方面,元氏不分时段,继承面广,侧重于表达的内容,对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多选中、晚唐诗也予肯定,对韩愈诗推奖甚力;严氏划分时段,独推盛唐,侧重于内容的表达,对王安石诗选、韩愈诗作极为不满。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虽晚于王安石、苏轼,但其"山谷体"诗对宋诗特质的形成和确立,却有着高于王、苏的贡献。论及"山谷体",学界往往注意更多的是立足于江西诗派,强调其对诗法的追求。其实,相对于诗法,黄庭坚更注重主体情性的艺术表现:注重吟咏情性是"山谷体"之本质所在。与此相关,黄庭坚的诗形成了鲜明的文人旨趣。探讨其吟咏情性的诗学观及其指导下的诗歌创作,对于深入理解和揭示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