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通过先验还原和本质直观的方法所阐发的 “纯粹现象学的理念”,可视为传统的 “纯粹性”理念的现代回响。在发生现象学阶段,这两种方法虽然得到了完善,但在自我之本质问题 上陷入困境,因此,“纯粹性”在发生现象学中面临危机。本文首先以哲学史上 “纯粹性”的两种代 表形态 (柏拉图和黑格尔)作为背景,其次考察了现象学对 “纯粹性”的阐述,最后揭示了发生现 象学为何在自我课题上引发了 “纯粹性”理念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金色笔记》是以追求完整统一为主题的小说。文章通过追踪安娜的经历来理解作者莱辛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以及理解现代社会自我分裂的人们对于重获完整专辑“我”的强烈愿望,文章分析小说中表现的分裂和完整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康德重新界定概念,既为解决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关于概念根源理解差异的问题,也是“认识论倒转”的必然要求。重新界定概念就是把概念规定为理性能力(广义上)的纯粹形式。由于不同的理性能力层次具有不同的运用对象和领域,概念就相应地具有不同的运用及其先验内容。知性的纯粹形式是知性范畴,理性的纯粹形式是先验理念。知性范畴作为纯粹形式为经验知识提供了必然性、普遍性的条件,理念作为纯粹形式不仅是知识体系性构建的主观性原则,更表明人是自由存在者,它为人作为自由存在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社会实践及其“二重化”的历史进程,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身、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物化和异化、对立和对抗。从三重关系的性质看,资本主义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制度基础、文化基础和自然(历史)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扩张性的和对抗性的而不是可持续性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这个批判,构成了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5.
以网络为基础构建的虚拟空间,已成为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的生存世界.这种虚拟生存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人类学意义:既是一种最纯粹的审美形式,也能丰富扩展现实自我.但是,当虚拟生存过度压迫现实生存时,虚拟生存形成的自我很可能与现实自我分裂,干扰个体无法逃避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6.
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青年马克思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最终导致了个人分裂为市民和公民,这一分裂意味着个人要么是纯粹个体和利己的存在者、要么是纯粹普遍和虚幻的存在者。为此,他提出只有人类的全面解放才能彻底消除这种分裂,才能使个人同时既是市民又是公民,青年马克思所主张的这种市民与公民相统一的“个人”,不仅构成异化劳动思想的切近前提,还间接地影响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我们已经身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人本身,由此产生一系列由信息引发的问题。人本质上的信息向度被扩大,人同物质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网络时代的人形成一种网络理性。这一切造成了网络时代“自我”的严重分裂。这是人类的新危机,也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创造自己”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8.
残雪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但她本人并未刻意追求。残雪认为只有彻底的个性写作才能把女性主义文学进行到底,因而,她始终致力于探索人幽暗隐晦的灵魂深处。她早期的短篇小说《天堂里的对话》虽然展现出与其它作品不一样的温暖明亮的色调,但其人物内心也存在着焦虑与不安。小说完全建立在内心世界的剖析上,“我”和“你”可以说是一个人分裂出的两个灵魂,由此产生出“理性与欲望”“屋外与屋内”“等待与追寻”的分裂心理,从中可以折射出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自我价值的探寻过程。  相似文献   

9.
自我与人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格研究是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本文尝试从哲学人格学的角度对自我与人格的关系作新的探索。首先,文章在分析各种人格理论对自我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论述了自我与人格的高度相关性;然后,文章以自我同一性过程为逻辑线索,分别探讨了不同自我状态(自我同一、自我分化、自我分裂)下的人格状态(健康人格、双重人格、病态人格)。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人格是自我的呈现”、“人格是人的生存境界与社会关系的化身”等命题,阐述了自我确立与人格发展变化的共生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李迪 《社区》2012,(28):57-57
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让你不快的人。事实上,换一种心态,结果也许就会不同。美国“自我激励”网提醒我们,对以下的六种人要尽量宽容。  相似文献   

11.
高校管理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理念 ,它区别于传统管理只见物不见人 ,把人当作机器或机器的附庸的管理理念。国内外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都表明 ,企业的成功是与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分不开的。相对于企业而言 ,高等院校更应强调“以人为本” ,因为高校生产的“产品”是人 ,用教师的完整人格去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是学校“生产活动”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2.
韩东屏教授试图通过“克隆转忆人”技术,实现“永生不死”的梦想,但“克隆转忆人”即使技术上可为,也未必当求。因为“克隆转忆人”并不是人们追求的此生永在。由于肉体和精神的分裂有可能滑向身心二元论、不断地自我重复移植不仅有可能消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还违背了新陈代谢的根本法则。“克隆转忆人”技术的实质是对自然生命的“限定”、“促逼”和“强求”,使新生个体处于不自然、非本真状态,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13.
也许是社会的范本太多,也许是纯粹之爱已无法给人带来新鲜的刺激,近几年的文坛上,婚外恋题材有一度可称为创作消费的热点题材.有那么一段时间,只要你捧起小说,十有八九都会碰到“第三者”。一般说来,文坛热点的形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家创作的某种  相似文献   

14.
在费尔巴哈看来,在黑格尔注重联系和发展的历史原则中,那种以时间为惟一向度的思辨哲学方法,最终成为反“时间”的“理性专制主义”。在马克思的批判中,黑格尔的绝对方法作为应用的形而上学,具有创造一切的权能——纯粹的、永恒的、无人身的理性自我运动、自我安置自己,通过思想运动建设世界,从而把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史颠倒成纯粹思维的生产史。从根本上说,黑格尔绝时方法的形成与黑格尔颠倒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的关系密切相关。由于在黑格尔的思辨体系中,作为有限性(时间性)存在的人是无限存在即无人身的理性实现自身的场所、工具,所以海德格尔指认黑格尔哲学仍然是在场形而上学,黑格尔时间概念是本源时间的敉平。  相似文献   

15.
“自我”贯穿《草叶集》的始终,它也是研究《草叶集》不可忽略的概念。惠特曼的“自我”与史学、文学、心理学等范畴的“自我”不同,它包含“个体自我”“美国自我”“普遍自我”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自我”自成整体,不可分割。但每个层面的“自我”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草叶集》中的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曾几何时,“回家当全职太太”成了职业女胜热议的话题。对于一些女性来说,“全职太太”也许会是一种乐活人生,但若把握不好,也可能面临失去自我。那么,职场女性该不该辞职当“全职太太”?“全职太太”也许是一种乐活人生 2007年7月,从名校毕业的麻瑞丽进入上海一家外资管理咨询公司工作。如今,当年一同进公司的人先后离去,麻瑞丽凭着出色的表现留了下来,年薪也涨到了20多万元。然而,这其中的甘苦却只有她自己清楚。  相似文献   

17.
试图超越旧的“形而上学”传统是胡塞尔一贯的观点。西方学者一般依据这一观点.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主要是一种方法,因、而特别强调其现象学方法论研究。实际上,胡塞尔拒绝旧的“形而上学”,旨在建立其严密科学的现象学本体论。这种严密科学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特殊的“形而上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主体性哲学,一种以“纯粹意识”,“纯粹自我”为基石的先验唯心论。  相似文献   

18.
论苏格拉底的“善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善的原则”是他对“理性原则”的展开和深化。在“认识你自己”的理性原则中,苏格拉底强调,人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无知,自知无知乃一切真知之始;然后,他又通过灵魂、理念和回忆给人指出了由“无知”到“知”的途径。在苏格拉底看来,这“知”绝不是纯粹的“知”(即关于自然的认识),而是同人的“行”(即德行)相统一的。因为纯粹的  相似文献   

19.
《成才与就业》2017,(6):60-61
“自信的人,从来都不必优秀或者完美,真正的自信源于无条件地自我接纳。”每个人部是不完美的,也许因为不善交际,也许因为容貌,也许因为还不够聪明……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必苛求自己完全优秀,学会自信,学会爱自己真实的样子,认可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和存在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斯特兰德善于把自我对象化,对自我及其所置身的世界进行有距离的观照,这种旁观者视角使得他的观察获得了某种“公正性”和“客观化”,从而打破自我和私人化,成为事件和风景的编年史见证人。主体性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形而上学的“自我”,而是陷入了悖论式循环的“递归的自我”。这种自我在场的取消,不但使主体性陷入了机械学的递归循环,也使语言陷入了类似的指涉循环。在这种状态中,自我和语言不再是指涉的和表现的,而是表演的和自我同一的。这种“最终的自我取消”绝不意味着对死亡的形而上诉求,而是重新寻回万物一体的本质同一性,以克服西方文明中主客观二元对立思维所造成的种种分裂与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