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图书翻译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而翻译图书最先进入读者视野的就是书名,如何才能让书名翻译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了翻译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在目的论的框架下研究书名翻译的策略,并且以事实为依据总结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是雷斯的学生威密尔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的功能派主要理论: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西方翻译理论模式,且目前在国内也广为流传。从西方翻译目的论入手,本文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需求目的两个角度论述了译者选用翻译方法的的两中个基本出发点,即译者应根据翻译作品的目标读者和语篇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同时,本文还论述目的论对实用文献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翻译目的论为一些违反翻译标准但实用的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扩大翻译研究的范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具体例证说明书名和章目的内译在翻译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结合实际阐述了翻译的一些基本原理.提出译任何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其书名.标题及章目提要的翻译应通览全文.译出原文字里行间的寓意。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目的的选择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从中国佛经翻译入手,探讨目的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入手,在翻译目的论等理论的指导下来探讨如何更好地翻译网络美剧剧名.笔者首先介绍了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和方法,然后应用目的论等理论来指导如何进行美剧剧名翻译,并通过比较,分析各字幕组的美剧中文译名的利弊,提出比较易于中国观众接受的好译名.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它认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着唯一的目的性。两者的结合必然使二者相得益彰,一方面目的论指导着广告翻译,另一方面,成功的英汉广告翻译也处处能看见目的论这只"隐形的手"。  相似文献   

7.
翻译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从目的论理论出发探讨<孔乙己>一文中文化因素的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可以认为异化与归化并不矛盾,它们是在目的论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应该并存并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8.
从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杨宪益夫妇合译的《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首先介绍了目的论的相关理论,指出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接着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杨氏夫妇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了目的论的精髓。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杨译本中是如何通过多样的翻译方法,保留了中文习语的特色。杨氏夫妇对《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处理,体现了其旨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以文本目的为翻译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文章通过对目的论涵义的主要特点,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法则以及语言功能的认知分析,重点阐释了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论认为译者的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所决定的。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罗慕士在其《三国演义》英译本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主要为异化翻译、归化翻译、文后注释等,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其译作也被认为是翻译作品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第八届全国典籍翻译研讨会为例,记述了本次会议上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理论及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策略、民族典籍及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等主题进行研讨的情况,以期让读者对当下中国典籍翻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经历了3个时期的发展后,最终由诺德提出了"功能+忠诚"的"忠诚原则",其研究重点在于翻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忠诚原则既纠正了激进功能主义的倾向,也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理论的束缚,对传统的"忠实"标准进行了修正,扩大了可译性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翻译策略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最高准则。这对翻译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图在目的论的关照下,以中国沈寿艺术馆的旅游资料英译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翻译策略提高旅游资料英译文本的宣传效果,以实现它的预期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4.
哈罗德·阿克顿是英国的历史学者与汉学家,也是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哈罗德·阿克顿选译冯梦龙“三言”小说,并结集为《四则训诫故事》,既是其生平第一部汉学著述,又寄托了他的中国文学理想。《四则训诫故事》的译笔雅俗并举、瑰奇生动,被誉为“东方《十日谈》”。在注释环节,阿克顿以严谨的史学研究态度,引证大量汉学典籍为该书作注,向英语读者呈现了西方文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汇编。同时,阿克顿通过强化楔子部分的归化翻译,彰显了冯梦龙“三言”作为通俗小说的伦理性色彩,擢升了译本的训诫意义。而阿克顿对译作篇目的甄选与编排,在不同章节间形成复调,与冯梦龙的创作动机相契,并与阿克顿对中国通俗小说的创作期待融合,汇通了中西文人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5.
《论语》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论语》译本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苏格兰汉学家理雅各在1893年翻译出版的《中国经典》中第一卷的《论语》,另一个争议大但有影响力的是中国清末民初辜鸿铭的《论语》的英译本。应用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研究两者在文化词语上不同的策略选择,以揭示中国古代文献的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16.
文章着重探讨儿童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翻译,旨在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提高译文质量,更好地发挥景物描写对儿童认知的积极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儿童文学中的景物描写翻译应以目的论为指导,重视读者,不仅应在感情色彩、逻辑关系、词义方面达到准确,还应通过色彩、声音和修辞手段,使译文达到生动准确。  相似文献   

17.
旨在探讨在将中国古典文集译介给与我们语言文化渊源不同的英美读者时,要使译文流畅自然,易于接受,译者的创造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我们今天读起来深奥晦涩的古汉语译介成通俗自然的现代英语,是值得我们翻译研究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译者罗慕士的译本中实例的分析,展示这位优秀的美国汉学家优美灵活的创造性的翻译手法。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万象"是文学翻译中翻译家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人类语言文化中的"共通性"决定了"文化万象"的"可译性"。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在英译《史记》"文化万象"词时采用意译、加脚注、替换和改写等方式,尽量保住原文"文化万象"词的内涵。华兹生《史记》英译文成功地在译语文化语境中重塑了原文在原语文化语境中形象,是受到西方读者喜爱的、利于中华文化传播的经典译作。华兹生《史记》"文化万象"词翻译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典籍英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