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我国人口城市化制度创新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城市化不仅要以工业化发展为前提,还和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各项制度安排密切相关。我国原有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农村土地制度等已成为了阻碍人口城市化进程的障碍,亟待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建设全面小康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全面小康的关键是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主要路径是城市化。论文以三个生产要素(人、土地和资本)为主线,通过建立与分析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模型,来论证和解析三个中介变量———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土地利用效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 发展,农民向城市的流动;并从生产要素的集聚、扩散与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布局;最 后,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三种要素的流动障碍与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制度的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除旧布新,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革故鼎新,制度变革和创新成为时代当务之急。现代化过程不仅是个经济高度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制度的变革过程。只有实现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才能更有利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因而,社会正常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不对称,要求制度资源本身被充分开掘,制度本身被创造。社会发展的召唤,这激发人们去变革现实、创新制度、扩大制度创新的供给。中国当今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正是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与市场社会不相适应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构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条主旋律。建国后中国依次经历了非城市化的工业化过程 ,弱城市化的工业化过程 ,正在建立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其中关键的环节是通过新型工业化之路 ,建立以现代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和装备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进而拉动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力转移浪潮的持续推进 ,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其次 ,城市化进程将有力拉动市场扩张 ,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效市场空间。为此需要加快制度创新 :简化、降低城市设置标准 ,赋予国民以自由迁徙权 ,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口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滚动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提高城市对主导产业R&D投入 ,关注贫困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制度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成立以来 ,城市化一直走的是一条“小城镇化”道路 ,其最根本  中 国 城 市 化 模 式 的 制 度 成 因            的原因是城乡分割的制度阻碍了城市聚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小城镇化”为城市化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但造成了社会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因此 ,现阶段应理性地选择“大城市化”的主导模式 ,并加快城市化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1871年-1910年是德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在此期间德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德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在居民住宅、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从而保证了德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7.
农民失地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六盘水失地农民的现状入手,分析失地农民的成因及存在问题,提出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坚持公平公正和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产权和征地制度的创新、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的创新以及农村基层民主与法律制度的创新,给失地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和自由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色在于:它是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与制度变革相伴随的城市化道路,政府作用相对较强的城市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国际化,将产生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转移到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相互作用,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推拉效应。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应实行城市化的制度创新。实行以诱致型城市化为主,强制型的政府政策为补充的城市化制度供给模式,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的制度环境.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领域和农村城市化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产业结构变化通过影响资源的富集程度进而改变城市的形态。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主导产业以及产业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就要强化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各项产业政策,包括制度安排和微观设计等。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的效应分析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成德宁 《南都学坛》2003,23(2):97-102
城镇化是当前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可以促进分工的深化、扩展国内市场;促进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推动乡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环境资源的保护、技术扩散和人力资本的形成。在21世纪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确定合理的城镇化速度、完善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并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不同时期的制度规定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流动的结果和特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必然趋势,而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不完善或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为此,必须对现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进行加速变革。  相似文献   

14.
村落变迁:动力机制与意义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陕西三个村落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村落变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村落变迁是由制度、市场与农业技术三大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目前在陕西农村,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村落并且各自呈现不同的变迁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乡村城市化以农业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镇 (乡 )集聚 ,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目前各级各类小城镇在推动城乡经济结合 ,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村城市化仍普遍存在土地占用量大而利用率低 ,规划滞后、布局分散而效益偏低 ,城市化水平有限、环境质量不保证且市场容量较小等一系列问题。为推进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 ,文中拟构了小城镇发展的六种基本模式 ,包括功能辐射型、产业开发型、科技创新型、市场主导型、生态建设型和文化保护型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和改革取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表现出强制性、渐进性、路径依赖性及滞后性等特征,但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总体来说,其制度变迁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并不深刻,在金融组织结构、市场功能以及金融监管等方面仍未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应在金融市场制度、金融产权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现代性的复杂变迁,户口价值在城乡之间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城乡户口价值存在明显的层级差异,呈现出大城市、中小城市、建制镇、农村依次递减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户口价值不断上升。最终,在农村户口封闭化、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乡城流动合法化的社会体验之下,农民工构建了农村户口比中小城镇户口更值钱的理性认知。由此,新型城镇化应尊重农民工的生存理性诉求,以常住人口城镇化为中心目标,适当弱化户籍城镇化率的重要性,建立城乡之间可进可退的户口迁移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城镇化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城镇的系统结构及城镇化过程的市场运行机制和行政运行机制,结合城镇化效益探讨了农村地区城镇化的具体过程,最后从社会经济制度、生产要素市场、协调机制、城镇规划及资源、环境入手思考了小城镇整体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陕西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各类农村集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归纳总结了陕西农村地区包括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具有集市贸易的自然村集镇、撤乡并镇后原乡集镇、乡镇政府迁出后原有的集镇等集镇类型。客观分析并揭示了陕西农村集镇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如基本的公共环保设施不完善甚至缺位;管理不到位,条块分割,随意性大;建设盲目性大,跟风现象严重,忽视挖掘集镇自身传统文化的吸引力等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利用资金,完善集镇公共设施建设;加强管理,设立集镇专门环保机构;合理解决集镇保留、植入与重建的关系;科学合理改建、整理道路集镇,消除各种隐患等集镇环境整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