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百家争鸣”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出现的第一次空前活跃的学术思想争鸣。它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演进过程 ,历经五百年之久 ,与奴隶制社会解体、封建制社会确立的过程相一致 ,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经济、社会结构解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上层建筑结构解组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政治思想条件 ;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文化知识基础 ;“士”阶层的崛起是“百家争鸣”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百家争鸣”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出现的第一次空前活跃的学术思想争鸣。它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演进过程,历经五百年之久,与奴隶制社会解体、封建制社会确立的过程相一致,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经济、社会结构解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上层建筑结构解组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政治思想条件;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文化知识基础;“士”阶层的崛起是“百家争鸣”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萨林斯提出的“Original Affluent Society”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人类学概念。从人类学对狩猎采集社会认识与表述的演变过程来看,“original society”不应译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标准的“原初社会”,而应译成较为中性的“初民社会”。就经济状况而言,狩猎采集社会在本质上不是“丰裕社会”,而是物产相对丰富、目标和欲求非常有限的“富饶社会”。因此,“Original Affluent Society”译成“初民富饶社会”比译为“原初丰裕社会”妥当。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长株潭区域构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的现实基础,以实现长株潭区域社会快速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为总体目标,构建了以竞合性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两翼("一体两翼")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模型,分析了模型中各个要素的功能,并阐述了模型的运行机制,最后,给出了长株潭区域两型社会建设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在长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有中国特点的社会管理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手抓”、“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相结合”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管理思想。邓小平的社会管理思想,是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最高成就。社会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实践,要求我们对它作系统、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理论是分析社会的基本工具。在“市民社会———经济———国家”的三元框架下,从宏观上看,良性社团是稳定社会的结构性力量,从微观上看,良性社团有化解现存社会矛盾的功能;不良社团是市民社会的异化、畸变,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在发展社团时,要规制社团,使社会团体与经济、政治国家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自孟子提出“何必曰利”的哲学命题后,经济社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道德的权衡,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经济绩效一直是当代管理学、经济学的主流命题。利用博弈论与实证分析,从战略层面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对经济绩效产生的权变作用,发现社会责任之于企业并非存在一般性,通过社会责任策略的不断调整,以合理地、适当地、力所能及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或能将社会道德与经济利益之间的“零和博弈”转化为“正和博弈”。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既不是“规范性主义”所倡导的“高尚行为”,也非主流企业理论所宣称的“败坏社会的信条”,正确的社会责任应是接受“经济目标”的同时适应“外部市场的美德”。“义以生利,家国同构”的儒家积极伦理仍旧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让社会道德与经济利益相得益彰、齐头并进,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之正道。  相似文献   

8.
[摘要]自主创新尤其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创新,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心环节。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进自主创新,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是党中央、各级政府、企业家、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关注的焦点。自主创新激励机制研究是目前经济界和管理界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对自主创新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评价,并展望国内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设除了社会事业建设外,具体来讲还包括社会价值建设、社会机制和制度建设、“社会人”的建设、社会结构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社会人”的建设,社会建设的长远问题是社会机制建设,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价值建设,社会建设问题与其他问题交织重叠,解决社会建设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科学的社会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政治改革乃至整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诠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具有标识性地位,但长期以来中外学界对该著作存在“经济决定论”等方面的误读,且文本自身也存在一些复杂情况,因此如何正确阐释《序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依据马克思“社会演进三形态说”提出“社会轴心转换”概念作为分析框架,解读《序言》可获得新的认识。物质生产在任何社会都是“人类存在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但属于“经济的社会形态”(或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关系构成社会基础的情况只是部分社会形态的属性,社会主义将为最终“终结”这种社会形态创造条件,实现历史的超越。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建构应有精神至高点,内在地包含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据此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的结构应包含“生产为什么”、“社会生产何以可能”、“好生活的社会形式”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在对《序言》的重释中还提出当代中国发展要把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社会主义目标的至上性内在地统一起来;超越“消费社会”社会生活模式,走“生活型社会”发展的路子;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良性互动、共同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合三而一”的社会动力体制。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美"、"和爱"的文化理念以及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追求,是中华文明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红塔集团的核心企业玉溪红塔烟草企业的发展,不仅为云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玉溪社会、政治、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曾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一个谜"、"红塔现象"、"红塔山之路"、"玉烟增长方式".正是这种模式,为玉溪社会消费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极大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玉溪社会政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际和谐交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际和谐交往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际和谐交往思想,其中老庄思想独具特色,他们倡导人际交往的和谐,试图消解人际冲突,提出"慈"、"不争"、"信"、"贵和"等人际和谐交往道德原则。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消解社会矛盾和人际冲突,有利于淡化人际交往的功利性,有利于正确对待名利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改革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一个隐藏于深层的文化因素。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由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应特别注意人的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尺度”的论述,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旗帜。在文化修养的三个来源中,中国传统文化当是其主要来源。文明的继承性将推动中国重新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5.
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缓慢是与一组综合性的文化相关因素的整体堕距有强相关,东北文化堕距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中起到内在的固化作用.东北文化长期存在"庸懒散"、"等靠要"、"官本位"等思想观念,缺乏创新精神和契约精神,与网络化经济发展需要的快捷、高效、市场化、创新、恪守契约等行为不相适应.应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不受寒冷季节影响的产业,打破产业格局单一化,加大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培育.把杨靖宇精神与市场经济精神结合起来,创新东北文化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和平台,加大对干部群众文化教育的力度.以"高精尖"创新团队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激发东北地区大众创业、创新热情.改变干部工作作风,从权力上位抓起,克服"官本位"思想,积极营造有利于网络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创新环境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社会学学理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促进社会的"价值理念"、"规则体系"和"互动行为方式"三个构成要素之间实现整合.因此,社会学应研究的内容是如何使"体现公平正义本质要求的‘价值理念'"有效形成"规则体系"中"更加民主、更加公正、更加正义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三个构成要素的整合,是通过"权衡有效的手段"、"权衡预期的结果",从而不断达成和谐社会的一个个"具体目标"来实现的.三个构成要素实现整合的过程将沿着"自上而下的政府计划"和"自下而上的公众追求公平、正义"两种路径展开,将呈现出三种"构建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必须选择"政府--公众互动"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特殊的范式、独立的话语系统以及基本的理念。以"思想宣传范式"、"政治动员范式"、"社会创新范式"为主要范式,以"政治革命话语"、"经济建设话语"、"和谐社会话语"为凸显表征的话语体系,以"民族复兴"、"与时俱进"、"利益诉求"、"还原生活"等为基本理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语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中国社会变动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呈现出多元互动演进的图景。  相似文献   

18.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治精神与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法制建设必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重视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得到进一步充分发展,立足于使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重视规范诚信友爱行为,充分体现对创新与创造行为的保护,维护好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积极规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家正规金融组织之外的民间非正规金融互助组织——"合会",在乡土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尽管缺乏国家正规金融制度的外在监控,但由于其成员结构不仅蕴含着亲缘性利他的社会生物学基础,而且,乡土社会所具有的"熟人社会"和"不流动性"的结构特征与传统社会的价值观等多位一体,构成了坚实的特殊信任,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信任文化。  相似文献   

20.
广西京族三岛小康建设的现实说明,"家庭自主"建设模式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这种模式存在不少缺陷,未能适应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需要;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进程,边境民族地区应选择"适时转换模式"的模式,即由"家庭自主"模式转换为"集体联动"模式;再转换为区域互动模式.小康建设要以推进城镇化为主要载体,地方政府要为小康建设提供大力支持和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