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因其丑陋而不符合浪漫主义审美观念,被其主人作为浪漫主义的他者形象加以排斥、憎恨,以此达到塑造自我、巩固浪漫主义话语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玛丽·雪莱多次暗示,怪物在本质上与浪漫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而非真正的他者,从而暴露了弗兰肯斯坦为了奠定自己话语的权威,不惜创造假想一个"他者"的真正本质.由此,她对浪漫主义盲目争夺话语权和审美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故事内容构造呼应了弥尔顿著作《失乐园》中的情节框架结构,再现了"失乐园"中的故事情节。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两位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以及弗兰肯斯坦怪物的堕落故事恰好借用"失乐园"中亚当与撒旦中"堕落"的神话故事,同时作者也借用《失乐园》的故事表达方式阐述了她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玛丽·雪莱的力作《弗兰肯斯坦》,通过塑造造物主弗兰肯斯坦以及其创造物怪物这两个形象,使二者作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形象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揭示处在19世纪殖民历史背景下的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探析将重点指向怪物这一反叛形象,对其一路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庶民理论,以期能够展现出怪物长期以来所不为人知的庶民身份。  相似文献   

4.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小说出版至今,对怪物悲剧命运的探究成为众多读者和学者关注的重点。怪物从诞生之日起就因外表丑陋而遭到弗兰肯斯坦遗弃,虽然经过不断的努力,还是未能摆脱人类的偏见和伤害。本文依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怪物自身的需求出发,分析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晚清"睡狮"形象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初,"睡狮"、"醒狮"成为中国士人普遍接受的一个象征性说法.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崛起,"睡狮/醒狮"形象作为洗雪近百年屈辱的民族主义情绪符号,再次引起人们热议.不过,清末"睡狮"说的起源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笔者在涉猎了众多资料后,发现"睡狮"形象最早是在戊戌时期由梁启超创造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梁提出的"睡狮"实际上是指弗兰肯斯坦之怪物.梁之所以作这样的解释,是因为他受天津<国闻报>的一篇文章(和严复按语)的启发而把弗兰肯斯坦误解为状如狮子的人造机巧怪物."睡狮"说的发生过程可能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对其间接得到的有关吴士礼(Wolse-ley)、弗兰肯斯坦之怪物的知识,发挥想象力与其读过的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结合起来,于1898-1899年创造出来的.与我们现在的常识不同,在那之前外国没有称中国为"睡狮"的例子.应该说,清末"睡狮"形象急速而广泛的传播是基于梁启超创造、发明的"睡狮"而出现的文化现象.中国="睡狮"(Sleeping Lion)这个表述,首先是在清末中国人之间迅速流行,然后才流传到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舆论界的.  相似文献   

6.
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开了现代科幻小说的一代先河,以惊人的笔触揭示了一个现代悲剧的寓言式真理:不论是女人对写作的渴望,还是男人对孕育的渴望,都依靠生产怪物得以满足,两性都在怪物身上找到了自我的影子,一个怪物的产生都是由于对另一个的压抑.而男权,则是男性形象怪物化和女性书写怪物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开了现代科幻小说的一代先河,以惊人的笔触揭示了一个现代悲剧的寓言式真理:不论是女人对写作的渴望,还是男人对孕育的渴望,都依靠生产怪物得以满足,两性都在怪物身上找到了自我的影子,一个怪物的产生都是由于对另一个的压抑.而男权,则是男性形象怪物化和女性书写怪物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东方书写,体现出了对东方的浓厚兴趣。批评家对于这一现象的解读通常都会由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浪漫主义诗人对东方的描写与英国帝国主义的政治、历史、文化的宏观认同体系紧密相连,带有浓重的国家政治与后殖民色彩。然而,这一传统的解读方式并不能够概括与揭示浪漫主义诗人东方书写的全部内容,浪漫主义诗人"敬仰"东方,意欲与东方"融合"的另一面也应该得到关注与重视,这样的视角有助于挖掘他们对东方书写中的文化意义,澄清将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东方书写完全视为西方权力话语产物的误解和仅将东方视为"他者"的偏见,同时也有助于考察其东方书写的内容与方式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融合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不仅看到了摩尔人奥赛罗是白人主导的威尼斯社会的"他者",同时也亲眼目睹了为了摧毁"他者"和这场异族婚姻,依阿高的阴险计谋、丑陋嘴脸和尔虞我诈。从而得出,标榜"文明的"依阿高才是真正野蛮的,这显然是对东方主义话语和霸权文化的有力抗击。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话语的社会 -历史性和对话性 ,话语者得以成为一个开放地存在于他人话语中和积极参与对话的话语者。话语者据此具有了存在性。话语者的存在性源自人的行为的社会 -历史性 ,唯一性、参与性和应分 (责任性 ) ,以及生活本质的对话性。话语者的存在性特征决定了话语者应当是平等的对话者 ,独断论的终结者和权威话语的颠覆者 ,以及真理的探索者和守望者 ,平等即成为话语者存在的前提。但平等仅是一种内在道德价值追求 ,因此它便与话语者自身的社会 -历史性因素 ,甚至意识形态等因素构成矛盾 ,故若话语者不将平等作为自觉追求 ,是否或如何使话语真正完全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 ,仍是值得语言学或超语言学 ,亦或后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玛莉·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自出版以来,由于其中的科学怪人这一形象,评论家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这部小说的科幻部分。而作为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的玛莉·雪莱,实际上对这部小说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她透过浪漫主义所宣扬的人应当充满激情的主张,看到了潜藏在这股激情底下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作为近代文学家翻译了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并编译了《文学姻缘》、《潮音》、《拜伦诗集》、《汉英三昧集》四部集子。他之所以选择翻译这些诗作,一方面是受到了日本文坛的影响;另一方面被拜伦和雪莱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精神感染。他是中国系统翻译拜伦诗歌的第一人,在翻译上的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3.
<浪漫主义的中国根源>证实中国的园林(建筑)观或审美观在16~18世纪推进并促成了欧洲的"浪漫主义转向".其间,坦普尔和钱伯斯虽是两个关键人物,但欧洲人的"期待视野"制约了他们对中国审美观的理解,误读也就在所难免.本文力图通过评述,以辨清他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美感意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中所体现出的美感意识上的差别及其成因。文中以王维和华兹华斯的诗为代表作比较并指出,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中采取的是一种"以物观物"的观照方式,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的姿态,景物直现读者眼前;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则将美感的主位放在诗人的智心中,以智心的活动而不以山水景物自足的存在为依据。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两种审美方式的形成过程。中国诗歌创作因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和佛教"妙悟说"的影响,强调形象的直觉体验,接近了自然天然的美学理想。而英国浪漫主义作为当时理性思潮的反叛者的姿态出现,诗歌中时刻流露出对主客观之间的分裂竭力加以弥补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新青年》中科学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青年》杂志对科学问题的探讨已上升到科学主义层面,并与中国新文学有着内在的学理逻辑联系。崇高科学的历史语境,使科学精神成为强势话语,决定了写实主义(包括自然主义)在现代中国的独尊地位,也使反科学主义的、按“进化论文学观”演变流程应处于前列的“新浪漫主义”退居其后。就历史理性而言,中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对科学主义的抗衡,是逆历史潮流的,但它们的价值选择却指向了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负面成分的批判,趋向了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雪莱是英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和诗剧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雪莱诗作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以期更多的人对诗人有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长期以来,主流话语关于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的理解只强调"因此"而忽略"也".笔者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要遵循许多规律,如自然规律,美的规律等.所以,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美的规律不是"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的统一,而是指"内在的尺度",即人的目的和愿望以及人类美化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现代美学从知识论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阐释框架,美学已不能够再走传统的从个别到一般的道路,那么美学应该走一条怎样的路?本文认为:可以尝试走本源与个别相互阐发的道路,而本源是"能动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与韦伯的理想类型.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使美学的视野从相同转向了相通,而韦伯的理想类型则使美学找到了一条可以深入开掘具体思维的路径.以此,可以逐渐建立起一个必要的方法论体系,从而对美学所面对的种种美学问题予以理想地解决.  相似文献   

19.
从浪漫主义原则和方法出发,对弗罗斯特的抒情诗歌进行了解读,指出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诗作的质朴无华和情意交融之中。诗人不仅再现了“大自然”的一幅美景,而且将浪漫主义色彩融人大自然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