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孤悬海上的日本作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其崛起始自明治维新,且与“脱亚入欧”理论不无关系。本文着重探讨“脱亚入欧”理论的缘起、形成,以及在此理论指导下明治政府制订的一整套“脱亚入欧”的内政外交路线──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层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欧美先进国家.割断与亚洲古老国家的联系。“脱亚入欧”路线执行的结果使日本最终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并开始侵略亚洲邻国.其深远影响甚至波及当今。  相似文献   

2.
"脱亚入欧"实质上是指近代亚洲落后国家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融入欧洲发达国家发展序列.近代中国没能"脱亚入欧",原因主要在于变革指导思想落伍保守、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以及历史发展机遇一再错失.这与近代日本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3.
论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精神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提出的背景、它与日本“亚洲门罗主义”和汪精卫所解释的“大亚洲主义”的比较以及它是否具有狭隘的地域性这三个方面,剖析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精神实质,即:反西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反霸权主义、追求被压迫民族的独立与自由  相似文献   

4.
“脱亚入欧”思想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福泽谕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他全盘接受了近代西方的“文明史观”及“欧洲中心论”,形成了“文明=欧美”、“野蛮=亚洲”以及“脱儒=脱亚”的思维模式,为“脱亚入欧”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福泽谕吉于1885年发表的《脱亚论》不仅标志着“脱亚入欧”思想的正式出台,而且把这种思想推向了对外侵略的方向,在客观上对甲午战争的爆发发挥了舆论先导的作用。探讨和分析福泽谕吉形成“脱亚入欧”思想的认识根源、逻辑前提以及《脱亚论》发表的影响等问题,将有助于认识近代日本多次对亚洲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日本首相宫泽喜一出访东盟四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在泰国首都曼谷发表了强调以亚太外交为中心的“宫泽主义”。宫泽首相说,该宣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日本外务省官员称:“这次是自1977年福田首相访问东盟发表福田主义以来,我国制订的综合性的对亚洲政策”。“宫泽主义”的发表是日本政府对东西方冷战结束后日本外交所做出的进一步调整,标志着日本美亚并重的外交倾向。它不仅给日本与亚洲各国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因素,也将给日美关系乃至日本的全球外交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技术体系不仅要求人们认识、遵循它的自然属性,更要求人们认识、遵循它的社会属性。福泽谕吉在继承日本幕府末期佐久间象山"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脱亚入欧"的技术观呈现了技术的如下的社会属性:技术本质的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倾向;技术伦理的功利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技术与社会关系上的技术多维主义倾向。日本在引进西方技术时,不仅吸收近代技术的自然属性,也接纳近代技术的社会属性,故能在制度上、体制上吸收近代技术的精华,这成为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治初年日本人在对外关系的认识上呈现出三重性结构,致使福泽谕吉等人在论及东洋与西洋的关系时,主张以实现日本的东洋盟主地位来遏制西洋。但出于对中国清朝通过洋务运动以增强国力的担忧和警戒,便很快转向“脱亚入欧论”。这几乎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中日关系中的一项定律。  相似文献   

8.
日本近代,国民“公德心”的拥有、“公德”水平的快速提高,乃至精神风貌的极大改观,不仅仅是日本政府对国民进行公德教育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与“公德”相应的“法治”健全与有效运用的结果。探赜日本近代“公德”发展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会体会到:其一,日本近代强制性治理“不公德”顽疾的“法治”意识提高;其二,日本近代具有法律效力的《违式诖违条例》落实,迅速使国民 “公德”水平提升;其三,日本近代 “公德教育”与“法治”有机结合推动了国民“公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东亚体系承接华夏体系,形成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同根异株.日本在近代“脱亚入欧”,在亚洲提前进入近代化,而后步西方后尘,在亚洲搞侵略扩张,二战失败,其右翼势力还不断抬头,妄想复活军国主义.今天,应继承东亚体系和平、友善的文化传统,搞合作共生共荣,建设东北亚“命运共同体”,为改善中日关系,各自相向而行,坚持互信友好.  相似文献   

10.
日本哲学家广松涉认为,中国与日本可以相互协作,发掘出与欧洲的“实体主义”相对应的、在亚洲生长起来的“关系主义”思想,并将之体系化。当今,我们面临着近代世界观的全面的解体期,必须扬弃“近代”世界观的根本图式本身,从认识论的立场来说,就是要超越近代的“主观-客观”图式,建构新的认识论。同时,可以从对近代世界观的超越这一观点来重新理解马克思,从而探讨超越“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对立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自身定位意识。日本近代的‘"脱亚入欧",是确定日本跻身欧美列强的国家意识。为实现此目标,日本采取批判以中华文化为主导的东亚文明,丑化中华民族的方式。这种文化批判,虽然助推了日本“脱亚入欧”的进程,同时也在日本的国家意识中,植入了近代列强侵略、扩张的基因。二战后,日本虽受和平宪法对政治、军事诸方面的约束,但其文化、精神层面的国家意识,没有得到彻底清理。此乃是战后日本时时有重温旧梦诉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评战后日本的“皇国史观”吕明灼历史观与政治观的统一,从来没有像日本战后50年中表现得那样突出、显著。日本坚持侵略史观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与亚洲各被侵略国家间的战争早在50年前就宣告结束了,但日本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史观摩擦”却从未平...  相似文献   

13.
日本大众文学家司马辽太郎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 ,对日本近现代历史的演变作了深刻的剖析 ,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亚洲的落后缘于儒教的僵化 ,近代日本的成功正在于于“脱亚入欧”中摆脱了儒教教条的苑囿 ;但潜存于日本社会之中的专制倾向 ,致使日本又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侵略道路 ,不仅给其他国家带来了灾难 ,也造成了日本自身的毁灭。他的这种国家史观以其独创与新颖性而被时人誉为“司马史观”。  相似文献   

14.
近代日本的启蒙思想运动发端于日本德川幕府末期,在明治初期随着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运动中达到鼎盛.这一思想运动举起国家主义政治观、功利主义道德观和脱亚入欧文明进化观的旗帜,为日本近代化起到了鸣锣开道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公民”和“市民”二重身份的紧张始终成为现代性问题的一个突出显现,卢梭第一个对这一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他的新共和主义政治理论,围绕人的“公民性”与“市民性”即布尔乔亚的二元对立而展开。卢梭认为,市民的财富世界与公民的关德世界的对立使得现代性与道德之间出现一种排斥,近代以来公民已经消失,人处于异化状态。只有参与到公共领域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公民。卢梭的现代性理论与马克思的公民理论具有契合点,都从公民观视角对人的异化进行追根溯源,并且认为,公民权消失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对社会转型中的我们具有启发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亚洲主义》是一九二四年孙中山最后一次到日本的重要演讲,也是他革命一世最后一次的长篇讲话。他以《大亚洲主义》为题,却批判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亚洲主义”,表现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革命家的鲜明反帝立场和他晚期的光辉思想。在这个重要问题上,日本学者有各种观点的大量论著,但是在我国却长期被忽视或误解,有关孙中山传记和论著很少提及和探讨。孙中山从来不是大亚洲主义者。他讲的《大亚洲主义》,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亚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在如何处理政府、官吏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上,先进的思想家们曾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世纪之初,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首次科学、鲜明地阐释了“民为国家主人,官为人民公仆”的“公仆”观。孙中山的“公仆”观不仅是其“天下为公”美好愿望的具体体现,也是他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是他关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他提高革命者队伍素质的理论工具和加强国民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孙中山毕生以其真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人格,努力实践了为他所积极倡导的“公仆”观  相似文献   

18.
日本由于国土狭小和资源匮乏,为实现民族扩张,大国追随战略一直是日本皇族与政府的首选国策。从明治维新的“脱亚入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脱亚入美”,在依附西方大国和被其扶植下,日本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在追随西方列强过程中,日本做了许多伤害亚洲人民利益和感情的事。但当日本经济可以和美国分庭抗礼时,美国便从扶植和支持转向责难和限制。面对自己复杂的历史,选择怎样的安全战略是现代日本经济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19世纪至今的近两个世纪中,日本的东亚秩序观伴随着世情及日本国情的变化经历了多次的变化,主要有三次变化,即亚洲主义-大东亚共荣圈-东亚共同体.亚洲主义-大东亚共荣圈-东亚共同体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是却一脉相承,都有一种"亚洲联合"的思想在里面,大东亚共荣圈只是对亚洲主义的一种扭曲.了解日本东亚秩序观的变化及其实质,利于东亚各国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采取积极行动.  相似文献   

20.
“大东亚共荣圈”思想是日本法西斯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主体,是在直接继承明治维新以来各种军国主义反动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煽惑性、极端性和政治上的实践性等特征。它是以“泛亚细亚主义”情绪为基础,以所有亚洲国家和民族都能“共存共荣”为幌子,巧妙地把侵略说成解放,把制造冲突和战争说成是为了驱除西方列强,维护东亚的和平。就是这种思想在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定为基本国策思想,配合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理论,为日本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服务。然而,不少人对这一思想认识不够,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