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深入探讨文化与血缘的关系,对于中国文化的溯源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前提性价值.在早期文明阶段,较之氏族林立同样普遍的,是基于各种原因形成的不同族群混居一地的局面.这就使得血缘政治楔入地缘政治成为常态,于是,不是一家人如何于一地共处,便成为王族必须面对的问题.宗统、族、血缘因此发生了构成性转化:宗统由一族之统向容纳多族为一族之统转化,族则由同姓同德之族群向异姓而同德之族群转化,血缘也随之由一族之世系血缘向"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的混合血缘转化.三大要素的构成性转化改变了族群建构的性质,肇始了合族,开启了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同时也意味着血缘因素走出相反曲线.相反曲线意义上的血缘,是中国文化方式的真正基石.  相似文献   

2.
中国血缘法逻辑及其普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律规范所体现出的交往范型是一种血缘交往范型,其理论建构具体展现为“伦——理——礼——刑”的逻辑思维路径。血缘人伦与礼法规范的相互作用决定着礼法的价值取向是血缘性的等级秩序与人伦和谐。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在机理是建构现代化的中国法学理论,推进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旨在对“道德与思想之意图”提出一背景理解,并且以“血缘性的纵贯轴”做为核心而展开其诠释。首先,笔者经由日常语言及生活世界总的理解,而点出“血缘性”、“道德性”、“土根性”三者关联成一不可分的整体,而此正可豁显其为“血缘性纵贯轴”的结构,此正是“道德与思想之意图”的生长土壤。其次,笔者再点出中国传统政治、宗教与理性的特点是“礼之象征”、“气的感通”与“连续型的理性”,此与西方之重“权力之支配”、“言说的论定”与“断裂型的理性”形成强烈对比。凡此种种,都是“道德与思想之意图”的重要背景,做这样的豁显,将有助于此问题之厘清。再者,笔者经由“君”、“父”、“圣”的分析,点出中国文化传统中“血缘性的纵贯轴”含有一奇特而诡谲的“道的错置”(misplacedTao)之现象,而此与“道德与思想之意图”有密切的关联。最后,笔者以为依循“契约性的社会连结”而构造成的社会,以及依循“委托性的政治连结”而构成的政治,将可以破解传统血缘性纵贯轴下之“道的错置”以及连带而有的“道德与思想之意图”,使得政治与社会之道有一个新的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4.
由血缘向地缘转变,由生物纽带向社会契约转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向。然而中国在漫长的农业经济状态下,这种家族血缘纽带始终没有为生产力和私有制的利刃所彻底斩断,因而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中一直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讲究血缘族谱和亲疏、重视血缘生命的纯正和延续,是中国家族制最主要的特点,这就大大加强了家族的封闭性、排外性和圈级性。中国的血缘家族观,给家族企业造就了一种低信任度的企业文化,这可从家族企业的继承人问题以及企业系统的亲疏远近模式上得以体现出来。只有从制度和文化两方面着手,进行传统信任模式的深度转变,才能克服家族企业现代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真正满足企业成长的管理需求,从而使家族企业走向现代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族口头文学的传承方式有一个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最初只是无意识的血缘传承方式,后来发展到有意识的书面、业缘等传承方式。血缘传承分为直系和旁系亲属之间的传承等两种。一位说唱艺人一旦进入幻境,就可以连续说唱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拥有一种神秘的说唱天赋。这就是他们之所以把说唱技艺只传给自己的直系或旁系亲属的缘由,也是古老口头文学主要靠血缘关系进行传承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具有不同的文化本源,西方文化注重实体、过程和技术层面,在管理中更多地体现出科学性;中国几千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注重人本、血缘、伦理、情感和入世精神,在管理中更多地体现出人文性。本文试图从传统儒家泛血缘文化角度去解读中国居委会管理中的人文特点,从文化本源、组织特色、领导风格、调控方法、目标及实现方式等五个方面去阐释。试图通过对居委会工作中一些现象的分析,归纳出中国居委会管理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尽管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日本为“同族”)文化传统,但由于各自传统文化中对血缘关系的不同态度,即中国重视血缘的直系与旁系的划分,日本则轻视旁系血缘,导致中日语言亲属词汇体系出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代所出现的伦理认知和伦理观之间的大论争,一方面把产生于氏族家族血缘纽带关系上的伦理认知推向了理论化的顶峰,一方面又促使了非氏族宗族血缘纽带关系伦理认知和伦理体系的产生。两种伦理认知的出现,构成了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上的百家争鸣的自由学术环境之观念基础,即氏族血缘保守主义与帝王专制主义的合一。  相似文献   

9.
义夫作为王朝制度下的常规旌表名目之一,其涵盖的旌表对象在历代并不一致。按时代顺序,义夫之义经历了从非血缘之义、血缘之义、到夫妻之义的变迁。这一变动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传统社会尚义心理的走向:亲缘范围愈窄,义缘范围愈广,最终以丧妻不娶为义行的观念体现出以核心小家庭为本位的世俗情怀。  相似文献   

10.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在现代私营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企业组织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相对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势。作为中国经济体系中极其活跃的力量,大部分家族企业已经或即将面临下一代的继任问题。本文提出研究家族企业继承问题的意义,分析传统的血缘继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就接班人的选择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殷周人神关系之演进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周人神关系问题是历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古史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认识方面的许多分歧皆与此相关.本文以殷墟甲骨文为据,论证了殷代的神本文化及其主要特征,指出在殷代及其先的神本文化条件下,不可能产生高于神或与神并肩而立的"英雄";接着论述了自殷末、西周到春秋中期的文化特征,这一阶段应是由神本向人本的转变时期;中国人本文化是春秋中期之后确立的,并考察了中国人本文化的特点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指出了研究本题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以历史文献为材料,探讨了天祖分离观、天命转移论、伦理思想、《洪范》与《周易》等典型周文化。分析认为:周文化精华在中华文明世世代代传承过程中起到了纽带作用,是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孔子创立了中国独特的私学教育范式,其主要内容为:有教无类,自主办学;以和为贵,尊师重道;由内及外,梯级传播;薪火相传,代代相继。孔子的教学模式为启发式,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为探索式,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为夏商周三代文化精粹“六艺”。这种私学范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效地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新学的建立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首先,从王安石对太极、道、天名异而实同的规定、道的特性界定可以体认出其哲学逻辑结构是太极、道、天→阴、阳、冲气→五行→人物的模式;其次,王安石从天道下行人道、从人的性命安顿体认出性命之理和道德之意,在对孟子、荀子、扬雄、韩愈四子人性善恶之辩缺失分析之后,提出与礼乐结合并当于理的情之发动;再次,王安石提出新故相除说,不仅明确万物运动变化的趋势,亦是其变法的理论支撑。王安石的性命之理、道德之意为理体学的开创起着推动的作用,其《三经新义》亦开出转训诂之学为义理之学的先风。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学说具有“集大成”性.所谓“集大成”是指其思想、学说具有集往成、开后说的性质.孔子之所以能集大成,首先是因为他“宗周、故殷、据鲁”,故能集三代文明之大成,尤其是“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集合而组织之”.不仅如此,孔子之学以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如何成德、成圣成为其学说的主旨,进而规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6.
Zhang Xue-cheng’s theory that “six Confucian classics are all historical works” was based on his theory of Dao which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levels: the Dao of producing everything, the Dao of managing things as indicated by Zhou Gong, and the Dao of Confucius as recorded in the classics. Zhang Xue-cheng preferred to the Dao at the second level. His theory that “six Confucian classics are all historical works” is the backtracking of the Dao of third level to the Dao of second level. Zhang Xue-cheng’s theory that “six Confucian classics are all historical works” is different from Wang Yang-ming’s theory that “five Confucian classics are all historical works”. Zhang Xue-cheng is the successor of Zhu xi but not of Wang Yang-ming  相似文献   

17.
郭善兵 《东方论坛》2006,(5):99-104,124
在儒家经典记载的周代“天子七庙”、“四时祭”、“礻帝”、“礻合”礼制问题上,宋儒或遵循汉代郑玄、三国魏王肃、唐赵匡有关学说;或在遵循上述儒者学说的基础上,又有所补充、完善;或依据自己对经典文义的理解,别出心裁,另创新见,将中国古代经典诠释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在王尚文的语文教育论著中,包含着大量关于语文教学的师生关系的论述.他运用语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提出要建立一种切合语文学科特性且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首先要求从根本上清除教师头脑中残存的传统教育观念中一些消极的意识,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然后以此为前提,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而这样的对话,则会形成一种使师生双方均能获益的教师"让学"学生"让教"的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崇拜老虎的传统源自古代游猎族群的精神文化中。华南拜虎传统的分布范围从武陵到罗霄,或许亦到达武夷山脉;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野猪和虎的崇拜曾互相结合,后来虎作为崇拜对象普遍取代了对野猪的崇拜。山岭拜虎族群影响了所谓“后石家河”文化的形成,殷周时期在长江中游之江南地区以湖南、江西为主要分布范围,存在着一个拜虎的古国网络体系,其在商周甲骨金文中被称为“虎方”。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遗产名录话语下,大运河的遗产意义定位面临诸多难题,无论作为水利工程、交通网络、景观或者民俗文化都不足以体现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深度。从经传所载的路径文化遗产,如《诗经》的“周道”、《尚书·禹贡》的“随山浚川”、《左传》的“邗沟”,以及其他相关记载,可探寻运河遗产的本土意义。周道所承载的德政之流、王道空间观,以及古人用注疏接续和再生遗产意义的阐述方式,对于打破运河作为物质还是精神遗产的争议、确立用经义申明遗产大义、以本土话语平衡西方遗产表述都有重要启迪。大运河遗产申报应该是“以古为新”、重新发现中华遗产道统源流的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