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作为毛泽东的故乡,韶山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非国家的交往与日俱增。韶山历史窗口有力证明,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毛泽东的地缘战略思想一脉相承,贯穿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正义,丰富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历史画面,践行了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人民性”的历史内核,展现了“互利共赢”“文明互鉴”的历史张力,凸显了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基础和历史红线。  相似文献   

2.
当代世界,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美国优先”并不是一个好的价值选项,它违背美国一向标榜的“平等”基本标准,实质就是维护霸权、攫取利益,与世界人民为敌。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合乎世界发展趋向,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内含价值正义的抉择。在多元文化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国际关系理念,要求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了人类发展应遵循的边界意识、面向未来应具有的担当意识,蕴含着较强的实践理念,是中国古老智慧的新运用。中国传统天下观的“道”,贯穿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使华夏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也能为当今世界和平建设提供诸多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未来美好世界的科学构想和美好规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实践、文化和价值等四重维度来进行深入探究:在理论维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理论;在实践维度上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在文化维度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文明;在价值维度上实现世界各国的价值诉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在理论上继续创新、在实践上继续探索、在文明上继续发展、在价值上继续追求。  相似文献   

4.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主席梳理近百年世界发展动态的演化逻辑,透析国际发展不平衡规律,比对今昔变化的冲击程度、波及幅度及影响力度等所作出的重要论断。明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及具体表现是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方向、制定“中国之治”“全球之治”良方的基本根据。为应对当前面临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和难题,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开创更加开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局面,要突破老传统,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治理模式;打造新动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活力;进入新阶段,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历史必然性;掌握真本领,把握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方法论;增强新效能,发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优势。  相似文献   

5.
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研究容易陷入抽象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实践手段.基于生态劳动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图景,实现从"人"是主体到"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认识"人"向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抽象伦理规约向生态实践的全面转向.唯物史观叙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重构,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之路向是以全球性生态空间修复策略、时间修复策略掺杂生态霸权主义谋划而展现自身的生态叙事合法性的。它所证成的合理性,实质上不过是资本逻辑的生态隐性呈现及非正义剥夺。拒斥“资本丛林”成为新的生态文明创造的基本方向。从实践的生态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价值论出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鹄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共同体”逐次展开的新路径。它摒弃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思维模式,建构了作为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生态主体性,塑造了以总体性环境正义为特征的伦理样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态空间生产的时代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的包容性与发展性为其能持续引领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生态文明全球共建等主题的深刻理解与系统阐述中,提出“生命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并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发展领域,成为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是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有机统一,既展现丰富深刻的思想逻辑,又具有指向鲜明的实践启示。在思想逻辑方面,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蕴含着“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全球范围内的“生命共同体”追求等思想要旨;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历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守正创新,体现着对自然万物联系普遍性的深刻认识、对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关系的最新阐释、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先进理念等创新意蕴。在实践启示方面,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彰显系统性整体性的生态治理观、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责任观、共建共享的国际生态正义观等价值导向,启示我们进行系统性的生态治理实践、开展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培育、坚持共建共享的国际生态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8.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的新情况、新机遇、新挑战,要求人们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问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历史命运之科学含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历史发展中是否经得住实践检验,获得新的证明,并使自己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创新。研究社会主义历史命运问题,应围绕“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这一主线展开。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70多年”,是纵向检验、证实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与苏东剧变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横向检验、证实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社会主义的命运与工人阶级政党的命运紧密相联,它们是“命运共同体”,党兴,社会主义兴,党亡,则社会主义亡。  相似文献   

9.
世界主义者在反思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一种全球共同体的观念。全球共同体既是世界主义确证全球正义等规范原则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其理想目标。建构全球共同体包括三个方面:全球正义是道德基础,世界主义民主是制度保证,培养世界公民则是其文化条件。世界主义的全球共同体观念在批判霸权主义、促进世界正义等方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在对民族国家的作用、世界正义的主体以及价值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理解上存在本质区别。我们既要避免世界主义的内在缺陷,又要借鉴其积极因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资鉴。  相似文献   

10.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实践理念的范畴,其本质是“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在当代世界现实中的具体化、现实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具有价值指向上的一致性、理论逻辑的连续性和哲学方法论上的相似性。当代世界现实环境体现为两种制度的长期并存与社会主义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以及资本主义深层矛盾的逐渐暴露,和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理念是认识运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科学地回答了“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彰显出中国驾驭资本逻辑的自信,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面临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明形态是文明发展程度和文明成熟水平的标志,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继承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合理原则的基础上,依据时代发展要求有所继承、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提供了新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孕育并催生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折射出人类文明新伦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芒照亮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发展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现代文明”理念的阐释发展,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继承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全球治理失灵的重大难题。人类文明新形态释放引领人类进步的价值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支撑,永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定位,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开放包容心态引领全世界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通过市场经济创造了近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是由资本逻辑造就的文明,是极少数金钱巨鳄、资本新贵统治世界的文明,是靠垄断称霸世界的文明,是绝大多数人陷入贫困阶层的文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提高了财富的增长速度及人类对财富的控制能力,建构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市场文明,倡导共同富裕。由此,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成为创新和培育人类新文明的基本方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在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围绕着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和 谐不断凝结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建国后两个建设时期,价值核心主题在第一阶段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建 立一个稳定的新中国,在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新发展表现在,他赋予历史决定论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地总 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物质动力 和精神动力的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 命运,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走历史必由 之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华儿女的理想追求,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追求;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而且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其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其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展示;其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创造;其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其模式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突破;其旗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其文明是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不能脱离实践。要善于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吸取新鲜养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总结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途径和经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只有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在实践中坚决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在理论上重新恢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思想解放的重点指向,明确任何时候解放思想都不能脱离实事求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路,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也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实践的时空延伸,更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现代化的必然逻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交融交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中国道路,立足时代发展特征,准确把握本国国情,加强改革开放,建设民主政治,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走和平发展之路,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均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着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社会新阶层群体.如何看待社会新阶层及其作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发展.我们应当坚持与时俱进新观念,正确对待社会新阶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