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后现代历史语境,人们沉迷于消费社会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产生心理的虚假需要,追逐奢侈的欲望和沉醉于知识、商品、名利、权力等现实性对象,主体丧失审美判断力,成为感官与技术的奴隶,导致审美物化的结果.这种历史和心理的双重情境状态诱发“灰色幽默”的诞生.“灰色幽默”丧失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的美学功能,滥用想象力和移用庸俗的语言游戏,将粗俗当成朴实、矫情变为艺术、诱惑替代同情,用蓄意布置陷阱当成助人发泄排遣的笑料.于是形成如此的美学逻辑:虚假需要造就灰色幽默,灰色幽默造就低俗的娱乐活动,绘就一幅语言和欲望的狂欢图景.灰色幽默必然使接受心理得不到净化和升华,理想之光被遮蔽,诗性主体和审美活动被迫沉沦  相似文献   

2.
江南文化与江南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她的审美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无论生活启示、审美态度以及工艺美术原理与实践,都体现了一种精致的美感和超了节俭与奢华的舒适,在当前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放好这一诗性人文资源,并依此原理创造出一种诗性的新文明,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精神需要 ,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生理基础 ,它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在个体身上的一种转换形式。由于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文化规范的阻碍与压抑 ,以及文化表达机制和认同机制的共同制约 ,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会转化为深层的心理欲望 ,而心理欲望在趋向于满足和这种满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中 ,人们以对象化的方式来达到想象性的实现和满足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的典型症貌是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相交织的二向度特征,真实需要丰富了当代人的感性世界,有利于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性结构,虚假需要则使人沉湎于感性欲望而丧失主体自我的创发性和超越冲动,二者在交织并存中,虚假需要某种程度上对真实需要给予遮蔽。  相似文献   

5.
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需要消费与欲望消费是两种不同的消费概念。与需要消费相比 ,欲望消费既无经济合理性也无道德正当性 ,并且是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欲望消费根源于启蒙运动宣扬的人性观 ,其直接后果导致了“公有地的悲剧”和炫耀性消费 ,使自然资源成为任意挥霍的对象。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遏制欲望消费 ,而遏制欲望消费的途径是塑造热爱自然的人性。热爱自然的人性将“节俭”视为人的美德 ,将欲望消费视为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农民审美需要与消费观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民的审美需要普遍不强烈,但不同性别、不同区域农民审美需要都存在显著差异;农民的消费观仍然普遍传统,消费结构也不合理,其中精神消费的百分比最低,但不同区域农民消费观存在显著差异;农民审美需要与消费观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审美需要是农民进行消费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对农民进行生活审美引导,促进农民审美需要的形成;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刺激农民积极消费,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积极发挥美育在人们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众服饰文化以其自然性、直观性、务实性等特点,渗透到普通大众的生活领域和精神世界,使服饰文化的共享性得到了实现。具有批量特征物化生产的服饰文化,通过图像化、欲望化法则营造了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平面化的服饰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8.
论文学阅读中的审美心理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学阅读中,阅读主体的审美心理需要,既是一种个人化的情感宣泄和心理补偿的现实需求,也是一种具有特殊审美规范的自我发现和实现,它直接影响阅读行为的发生,决定阅读对象的选择以及阅读心态的形成,并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通过对阅读行为的不断调整,保证阅读效果的实现,是阅读活动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本动因和决定要素,而文学阅读活动本身就是阅读主体审美心理需要不断得以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诗性主体是主体性之中最重要的因素,既存在于和各种主体相关联的结构之中,又超越和凌驾于它们之上.诗性主体是生命存在最重要的功能结构和元话语,是保证生命存在的创造激情和幸福感、美感和诗意的精神基石.在当代性意义上,现代人类迫切需要重建和完善诗性主体,反思和批判知识、权力、道德给予主体的规训和压抑,抗衡和拒绝社会意识形态所崇尚的只要感性享乐而放弃彼岸承诺的实利主义潮流,守护着自我存在的审美超越性和诗性情怀,由此保证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力和生命存在的理想性.  相似文献   

10.
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的形成。根本地、内部地影响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的因素可包括美感享受、原型触发、接受主体心理定势、审美心理需要等。各种因素对戏剧审美接受心理的形成各自起着一定的作用 ,几种心理因素的作用过程便是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与欲望的关系问题是美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审美欲望化与欲望审美化分别是中西方对于欲望与审美的关系问题的两条基本阐释进路.<论语>和柏拉图的<会饮>作为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经典文本,对此问题的理解具有代表性意义.<论语>一方面将审美欲望化,另一方面又将纯化、道德化的欲求审美化,可以看作是对欲望的否定性超越;<会饮>中的不同讲辞则以各自的方式将欲望审美化,可以看作对欲望的肯定性超越.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小说创作中,欲望化的历史叙事成为关注的焦点,并据此形成了独特的话语实践方式。这涉及个体的生命欲望、性爱欲望以及最具野性的权力欲望等三个主要维度。生命欲望是理解历史知识的一般主题和最终目的,体现了现实中的想象书写、想象中的现实记忆以及非人性物体的人性化展露等三重变奏;性爱欲望实现了历史的主观把握与审美体验,不仅有野性与激荡同生的性爱,更有理性与俏皮并存的性爱;权力欲望下形成了一种生产与压制、控制与反抗、表彰与惩罚共存的生存状态,体现为逆境中抗争权力、外在的强加权力以及精心偷取的权力等内容。可以说,这三向维度成了莫言小说中欲望化叙事的鲜明特点,成了他揭秘历史真伪叙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按照周作人的标准,当代文学中那些下半身写作的作品存在的问题在于对人的生活的态度是非人道的;对于非人题材的展示没有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但这些作品恰恰是五四一代所提倡的人道主义发展的结果。五四时期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是个体本位的人道主义文学,在打破礼教的僵化规范方面具有历史贡献,但是打破了旧的僵化的规范之后,仍需建立起一种新的更符合人性的规范。当代文学中的身体欲望写作需要人性的规范。   相似文献   

14.
"戏剧最崇高和惟一有意义的功能便是对生活作诗的解释和富有象征的赞美,并把这种宗教传给人们。"在奥尼尔看来,戏剧不仅要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还应赋有诗意的美学价值。象征意象,是奥尼尔悲剧美学的载体,它对生活所作的诗的解释和富有象征的赞美使其悲剧洋溢着诗意的美感;分裂与对立,是构筑奥尼尔戏剧美学思想的内核与基因;奥尼尔对希腊英雄悲剧传统的继承,使悲剧回响着崇高美学的激越之音;而对处于现代荒原上的人类困境的绝望探索,使这位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家不可避免地遁入虚无的幻美之境。而奥尼尔的悲剧传达出的深邃的美学意蕴则是建立在其悲剧真实性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5.
志怪小说是魏晋小说的主流形态,它的基本表述手法是记录、写实,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表现出明显的不自觉性。但这不等于说志怪小说中没有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透过小说的具体内容,我们会清晰地发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深深潜藏在小说文本之中,这种审美意识就是饱含着魏晋时代气息的情感与愿望,具体表现为对自在自为的生存状态的向往、对长生的希冀以及对大千世界的神往。  相似文献   

16.
物欲是人的普遍本性,是人创造一切的基本动力.所以,物欲的存在是天然合理的.但如果把物欲绝对化,成为一种物欲症,就会肆无忌惮地实施物欲型犯罪.物欲型犯罪是为谋求物质欲望满足而实施的侵犯他人或公共财物的犯罪,它包括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两种基本类型.改革开放以来,物欲型犯罪一直保持高发态势,这与物欲症泛滥和社会上大量消极因素存在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消极因素,主要包括拜金主义泛滥、病态高消费、贫富差距过大和犯罪机会大量存在等.  相似文献   

17.
宋末遗民汪元量的诗歌记载和反映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被誉为"宋亡之诗史",具有"载正史之未载、补正史之不足"的史学价值。而汪元量用形象的手法反映一代之历史,其"诗史"亦具有诗的意蕴和美学价值。与杜甫"诗史"相比,汪元量的"诗史"明显带有自己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印记。  相似文献   

18.
欲望之旅和延宕叙事是铁凝后期小说的两大魅力之源。前者把文本从叙事层面推进到人的内心深处,对私欲进行大胆地揭露,从而开拓了中国现当代小说新的欲望形态,具有独特的心理学价值;延宕叙事既是一种叙事手段,又是一种心理呈示方式,与欲望之旅具有同构关系。这两者是互相指涉、互相彰显的。  相似文献   

19.
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是人的类特性决定的,审美需要也是人的“生理—心理”机制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我们所处的消费社会,是一个大众审美自觉的时代,因此,企业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不仅是应然亦是必然的选择。笔者认为,无论是企业的内蕴文化,还是外显文化,在审美价值的维度和向度上,均应立足于对功利性和物性的超越,指归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和人类诗性生存空间的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