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民负担的合理界限与调控对策□彭军农民负担从性质上看,一般可划分为合理负担与不合理负担两种。合理负担是指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按照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任务、各项税费和集体上交的承包任务及各项提留统筹费用;不合理负担是指在国家政...  相似文献   

2.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进一步减轻与规范农民负担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基础性与战略性。农民负担问题实质上是农民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是农民财产权与政府征收权的关系问题。深化农村政府改革既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既要深化农村政府机构改革,又要加快农村政府职能调整与重构农村政府行为范式,还要改善农村政府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农民负担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农民负担过重由来已久,原因多种,问题严重。必须高度重视,综合治理。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民负担能力;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强化领导责任,规范涉农收费;严格审批程序,加强资金管理;强化农民负担执法监督,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等是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4.
免征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农业税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农民负担问题的根本解决,农村教育、养老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以及农村债务,已经成为农户的主要负担.因此,要彻底减轻农民负担,必须继续深化农村税费、乡镇机构的改革,健全公共财政,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民负担的现状分析唐平彭丽荃减轻农民负担,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农村工作内容。近年来,各级政府为减轻农村居民负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且收到一定效果。然而,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农村居民负担过重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发展已直接影响着农...  相似文献   

6.
农村税费改革新政策执行的效果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分析了农村税费改革新政策执行的效果,揭示了农村税费改革中广大农村农民负担仍然较重,乡镇财政困难,综合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变相收费情况时有发生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指出农民负担问题实质上是农村税费负担不公平和农村税费对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的扭曲造成的。并明确提出农村税费需要系统性革新,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地方公共财政体制。相应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一是实现地方基层政府的角色转换;二是重新构建农村税费体系;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府间转换支付力度。  相似文献   

7.
一、合理负担:农民究竟应该交多少税?农民负担,不论是收费,还是收税,都是县乡政府(含村级组织)为履行其职能而向农民取得的收入,两者只有形式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减轻农民负担,实质是要为农民的负担水平设定一个量限(在规范的税制条件下给税率确定一个上限),而不仅只是撤费入税、规范征收,把对于农民的负担用税收强化起来。农业税收作为我国一项制度性收入,收入标准也就是税率的确定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次是1958年颁布的《农业税条例》,规定了农业税正税率为15.5%,附加为正税率的15%;第二次是2000年试行农村税费改…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支招:八管齐下新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此项工程的高效实施需要新思路和新策略,各项工作需要落到实处,为此需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将传统农民变为新式农民,各方面的素质要发生质的变化;基层领导的思维方法新,用独到的视角发展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新,不能盲目复制其他地方的成功做法;农村的经营策略新,要多条腿走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新,农民成为农村致富的生力军;运作农村经济的制度新,要给基层干部戴上紧箍咒;农村文化新,进行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建设;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观念新,不能像雾像雨又像风。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不合理负担过多过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严峻现实 ,从五个方面剖析了农民不合理负担产生的原因 ;认为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首先要从立法上给予农民以根本保障 ,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农村税费制度 ,再次要精简地方机构和人员 ,规范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系于中国农村的兴旺和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系于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而要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就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革农村现行的税收体制.在改革中,既要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又要保证农村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加快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业生产效益的显著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增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这些纠纷,将会严重影响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基层政府贴近农民,在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应提高认识,激发热情,充分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在发达地区农村,普遍的趋势是收入较高者向镇上迁移,相对低级收入者留在村里,农民大多希望自己的土地被征用。农民、企业、政府都是有使农村边缘化的动力,这种动力源自农村的价值不能被社会承认,更不能通过市场或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政府合法性既表现为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尊重与认同,又表现为其行为未逾越一国现行法律文本之规定.我国地方政府在农地征用过程中获取了不受财政预决算制度约束的巨额预算外资金,造成诸多社会暴力、贪腐行为、挥霍浪费等恶性事件发生.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认为政府的土地财政收益源于我国城乡差异性的土地制度安排,其实质是政府利用制度制定和执行优势,通过寻租行为掠取了本属于农民的资源禀赋.通过考察现代政府合法性的演进缘由与历程,利用对比的方式,从法治理念和法律文本层面对地方政府掠夺公众财富的行为予以有力批判.  相似文献   

14.
沿着发展型国家的研究脉络,以L镇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了地方发展型政府行为演变的逻辑和机制。针对已有研究将地方发展型政府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的不足,进而提出发展型政府行为的结构性解释视角。研究发现,在取消农业税费之前,政府积极介入产业发展,政府、村集体和农民形成紧密关联的利益共同体,政府发展行为嵌入乡村社会之中。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利益共同体的解体、宏观政策制度环境的变化、乡村基层组织体系的松散化,这一系列结构性要素共同促成了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行为转型。当前地方政府推动实施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发展政策,将小农置于边缘化地位,不利于建立分散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体系。如何为广大分散小农户提供更有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使产业发展政策重新嵌入基层社会,是未来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政策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鉴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制度缺陷所引发的诸多问题,许多人基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等理由,提出应从根本上改变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以土地国有化或者土地私有化取代农村集体所有权制度。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改革涉及到农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乡村权势阶层等多方利益,所有制的缺陷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却对其他利益相关群体有利,作为政策主导的政府和权势阶层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不可能改变现有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16.
行政性社会工作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江西省Y县所推动的行政性农村社会工作为例,揭示了行政性农村社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专业人才和民间组织的缺乏是农村社会工作开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培育基层原有干部的专业社工理念和方法,建立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机构与地方长期合作模式,培育农村民间组织,是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政府重视。要关注股份制改革中已经暴露出的背离服务“三农”的倾向,充分确立社员在农信社管理与监督中的委托人身份与主权地位。据社会一般利润率判断,农信社分红水平过高且容易引致管理层与一般社员的角色冲突,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对地方政府的施政能力无疑是一种考验,要预先防范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和道德风险。改革会诱致一些农村地区出现金融“真空”,要及时推出相关政策促进自生自发合作金融组织的涌现。  相似文献   

18.
粮食直补:中央、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粮农与地方政府对粮食补贴政策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漠视现象,应用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政府与粮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等不同利益主体在博弈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得出基层政府的发放成本以及粮农的种植风险补偿是影响粮补政策实施效率的两大制约因素。研究结论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以及在保证政策实施效率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下,江苏省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满足,但仍存在诸如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地区差异较大、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体制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农民群众主观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社会和农民群众自身等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然会对我国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和启发.加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政策能力、服务能力、制度创新与公信力等方面存在问题,需要从政府管理理念、体制、政府公信力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升各级地方政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