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理学道德本体论对成德成圣的关注远重于宇宙万物的本原问题,其主要研究道德如何形成、道德的原因和根据,通过道德本体的建构赋予道德至上性和绝对性。理学家们从神秘性、主宰性的“天”开始,借助天的绝对主宰力量来强调道德的绝对权威;张载以性为本体,将道德的权威由外在的约束力量转向人的自愿自觉;程朱以“天下万物只是一理”将人世伦常的应然上升为宇宙存在的必然,但“理”的外在强制力容易使主体失去践行道德的内在动力,而在“心与理一”的过程中,“心”的感性作用又容易稀释“理”的神圣性。心学批评程朱理学“析心理为二”,提出了“心之本体”,通过“心”来体认宇宙存在的必然和人世伦常的应然并实现其统一,将人的主体性推向极致,但心的个体化、情感化将带来道德本体自我解体的危险。理学道德本体论生成进路的厘清,有利于阐释理学道德本体论的思维特点、理论困境,以及揭示道德本体思想如何自我扬弃、自我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理学思潮勃兴之后,"理"成为哲学上的最高范畴,作为宇宙本体的"理",是天、地、人、物赖以存在的根据,是超时空而永存的终极本体,但这个终级本体并非孤独地形上实存,而是落实于形下之气,与形下之气相互发明、相互支撑的最高实体.理、气关系构成了理学逻辑结构的主体框架.  相似文献   

3.
试论理学美学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理论方式都是以自己的哲学理论为根据而提出审美理论,从哲学的问题推演出美学问题。离开传统哲学就无法理解传统美学,离开理学的哲学问题,就无法厘清理学的美学问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美学是一种审美哲学,而非审美规则,我们不能站在文学家或者文学批评家的立场来看待和评价理学美学,而应该站在文化的立场来认识和理解理学美学。理学美学既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也是一种美善结合的伦理美学,同时还把"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作为其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化、功能化和思辨化,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宋代理学的兴起,对诗歌影响最普遍、最直接者是"以理为诗"。两宋理学家的诗歌作品,或借诗阐述义理,或吟咏情性,都强调以理为诗,从而构成了宋代诗歌中的一个特殊类别:理学诗。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美学史上一股独特的唯理主义审美思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美学很早就用“品味”、“体味”、“咀味”、“寻味”、“玩味”等概念来表示艺术接受活动,并由此形成“品味”的鉴赏理论和接受理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能够充分显示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理论成果。文章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某些理论成果为参照,从现代理论的高度对“品味”的接受方式进行审视,并通过对其心理过程、思维特征和审美功能的描述和分析,具体阐明了它是一种与中国古典艺术的本体结构相对应、有着深层的接受指向,且深入揭示艺术接受活动中种种复杂的心理奥秘和心理功能,并充分反映我们氏族的思维性格和文化精神的艺术接受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导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中,植物审美一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宋代,受理学思想影响,植物审美成为连接与体悟天人关系的重要通道,物性、我性与道性的相互开显与生成构成宋代植物审美的主要特色。正是在这一理论维度之下,观物与返性成为宋代植物审美的两端,岁寒之美成为最具宋代植物审美特色的流行风尚,澄治之功强调对植物的审美观照具有移情养性的功能,性理之趣重在探究植物审美中的理学意趣,天地气象则呈现出植物审美中物性、我性与道性三者相互彰显和共同生成的理想境界,由此体现出宋代植物审美的独特面貌和理学精神。可以说,宋代植物审美从根本上阐明了广大精微的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对当前重建人与自然本性、人与精神本性的内在连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代理学对诗学的影响在何种层面上发生一直众说纷纭。事实上,理学的性、情观对宋人思想观念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文人思想结构的改造,理学性、情观影响到此一时期诗人的创作思想。宋人“以意为诗”论中就渗透了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它同时也铸就了宋人诗歌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朱熹哲学将仁学与易传的生生之理结合起来,把人看成是自然界长期生生不已发展的最高产物.人能自觉地体认天命,体认生生不息之仁,穷理尽性,弘扬天命,使人的主体精神昂然挺立.朱熹把儒释道统一起来,完成了儒学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学到朱熹之集大成体系,完成了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所提出的融合战胜释道的文化使命与任务,儒学自身也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新安理学的创始人,朱熹对新安理学的发展,以及重视实用实践生存、提倡气节等特点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代思想家陈白沙以自然为宗旨,以自得为归宿,创立了江门心学。其价值取向是把道德主体确立在心上,突出自我的价值、个体的价值。这种价值观,一反程朱理学建立道德本体哲学体系时所遵循的理—心—理与心合一的思维路向;而沿着心—理—心与理合一的思维路向,使心与理内在地统一起来,并使明代文化实现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徽州理学美学的开山祖师,他以理学家的身份探索美的本体和生成,形成了自己完整而独特的美学体系.面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问题,朱熹从其理学的角度出发,成功地回答了“美何以存在”和“美如何存在”的命题,建立了自己的审美本体论和审美生成论的思想,完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从“道体论”向“体道论”的转变,这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学美学的学理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的美学大势是走向人学。其学理依据在于 :其一 ,西方美学起于哲学 ,展于艺术美学和审美心理学 ,最终归于人学 ,人学成为西方美学发展的脉理依归和各派美学的价值取向 ;其二 ,中国古代以儒道为源头的楚骚美学、经学美学、玄学美学、佛教禅宗美学、宋明理学美学 ,以及明代心学美学等 ,无不以人文精神和人学理念为其筋骨 ,2 0世纪的中国美学更是以时代精神汇入人文传统而呈人学大势 ;其三 ,新世纪的美学需要关注人的生存世界、洞悉人的意义世界、瞩目人的情感世界 ,更应该从学理上丰富美学的人学底蕴  相似文献   

12.
"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宋明理学(包括美学)继承和弘扬了这一思想.审美境界是朱熹及其理学前辈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而审美境界又是一个生命意识问题."生生之德"与审美境界就有着极为重大的内在关系.北宋理学美学家们恰好就是从这一方面去探讨审美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是宋明理学美学思想的总结性成果。王夫之将"心之元声"论作为其诗歌美学思想本质论的核心范畴,通过对"心之元声"的阐释,王夫之指出"心之元声"是人与世界的原初性关系的产物,是诗歌的本质所在 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心之元声"的特征,认为"性之情"就是"心之元声"。王夫之的这一诗歌审美本质理论,是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人格代表了华夏文化豁达大度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给人以“悦神悦志”的审美享受。本文从苏轼人格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两方面入手,认为苏轼人格立足于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代表了宋人立足社会的心理归隐方式,是宋代文人群体心态的反映;它具有风流标格、随物赋形、自然萧散、诙谐戏谑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嵩阳书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是宋初兴起的私人讲坛性质的书院 ,其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地位历史早有定论 ,崇福宫作为文人挂职之所与嵩阳密不可分。二程是理学的开创者 ,嵩阳对理学的形成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程学南传后发扬光大 ,朱熹集其大成 ,形成程朱理学体系。理学久经贬抑 ,其治世价值逐渐被认识 ,宋末立为正统 ,后代又发展为宋明理学。理学是对汉代以来旧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具有历史进步性。作为统治思想影响元、明、清社会达六、七百年之久 ,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传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7.
唐宋是中国古典审美高峰期。唐之盛主要表现为各门类古典艺术均衡发展,量与质同时繁荣,唐代审美总体上体现为宏阔张扬,青春壮丽。宋代审美之盛既表现为对唐代审美成果之全面继承,更表现为古典艺术审美形式、趣味、手法之精致化,词即其典型代表,总体审美风格体现为内敛柔丽。  相似文献   

18.
袁枚性灵说情感理论突破了儒家传统情感理论的藩篱,特别是脱离了宋明以来的理学思想的桎梏,而走向了注重个体自然情感的抒发,对传统文学功利主义是一次有力的反拨。这种理论偏向原因颇为复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北宋咏物赋借物言理的文化现象,分成借物阐儒家之理、借物言释家之理、借物述道家之理等三个部分,并分析了宋代理学糅合儒、释、道三家学说的思想表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