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许亚洲 《金陵瞭望》2006,(21):48-50
今年随着“俄罗斯年”活动在国内不断走向深入,使我想起了许多曾经在中国盛极一时的俄苏老电影和老歌曲。电影《夏伯阳》、《彼得大帝》、《列宁在一九一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黎明静悄悄》,电影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民歌如《三套车》、《伏尔加船夫曲》,把人门带入了如歌的岁月。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降低"文化折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通过用冯小刚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贺岁系列"电影与其以国际配方制作的《夜宴》作对比,从文化亲缘性市场、电影题材的选择、文化价值观的适应性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电影如何有效地降低"文化...  相似文献   

3.
《马路天使》的新市民电影属性,决定了影片中左翼电影思想元素和国防电影(运动)背景的表现。而影片对视听语言中歌舞元素尤其是主题曲的强化运用,不仅巩固了新市民电影在1937年抗战爆发前后的主流地位、扩大了其世俗主题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经典制作模式和承载的民族精神,成功地避免了战争对陷期区电影民族文化及风格的摧残,为战后中国国产电影的快速复兴奠定了思想和艺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群芳亭》:从小说到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庭院里的女人》是第一部由中国人担任独立制片人的好莱坞电影,这是继《大地》、《龙川》之后又一部根据赛珍珠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小说《群芳亭》中,赛珍珠关注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并通过吴太太和安德鲁之间的心灵交流,探讨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可能性。《庭院里的女人》在精神上与原著已经大异其趣。影片模仿好莱坞影片制作,潦草地表现吴太太和安德鲁之间的爱情;同时,影片充斥着说教的声音,小说中的圣人安德鲁成了完美的救世主和舍生忘死的英雄;而且,影片充斥着说教的声音,小说中的圣人安德鲁成了完美的救世主和舍生忘死的英雄;而且,在相当的程度上,影片试图迎合大众的口味,满足某些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的糟粕的不健康的窥探欲。凡此种种,对赛珍珠的小说是一种歪曲,并构成负面听影响,也不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电影《长城》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商业电影的跨文化制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商业电影跨文化制作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个案历史的追溯,可以描述以冯小刚电影为代表的中国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跨文化电影制作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与好莱坞合作,初试国际市场的初期阶段;借鉴香港方式,探索多元类型化与大片制作的中期阶段;最终转向立足本土的创新,促生主流大片的后期阶段。其发展轨迹既印证了在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与全球接轨的时代,跨文化制作必然是商业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探索了"以我为主、汲取众长、多元制衡、回归主流"的运营模式与理念,其经验值得未来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制作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和”的思想是一个非常独到而又高明的哲学思想,后来,经过儒家对它的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超时空的指导思想。本文试从“和”的内涵进行探讨,阐明其在中国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作用。一、“和”的提出从史书记载来看,最早提出“和”的概念是在《国语》中史伯论和同以及《左传》中晏婴论和同。当时,伯阳甫为周幽王太史,又称史伯。郑桓公  相似文献   

7.
从《风筝》开始,合拍片这个混血儿已经在中国的土地成长了50多年。作为一种商业合作模式,合拍片背后固然有外国资本掘金中国的企图,它同样承载着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梦想。近年来,随着中外电影界在合拍片制作中的深度融合,资本和演员简单叠加的状况正逐渐转变为投资双方共同起草剧本、商定故事情节、选择演员等一系列合作,合拍片将更好地融合各国电影人的文化和理念。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文学文本入手,探讨经过修辞移植后的电影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笔者以莫言的小说为例,分析了文学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表现。从小说《白狗秋千架》到电影《暖》两种文本间成功的修辞移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语境对文本修辞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仿古玉器是玉器制作中的特殊门类,在中国清代达到辉煌。青铜器艺术是中国夏、商、周时期艺术的主要代表。在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中很大一部分是仿古代青铜器。青铜器与玉器在文化背景、种类、功能、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几乎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其造型与纹样却对清代仿古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以青铜器与清代仿青铜玉器的造型纹样及艺术风格为...  相似文献   

10.
 “巨片”、“大片”的出现及其概念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好莱坞20世纪70年代中期甚至之前更早的历史。《宾虚传》、《音乐之声》、《埃及艳后》等影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出现,是好莱坞针对派拉蒙案判决之后电影环境的变化以及为实现与全民普及了的电视进行竞争的策略性产物,并由此奠定了宽银幕、立体声、高投资、大场面和超级明星演绎的超级奇观的大片模式。至70年代中期,伴随着市场营销以及数字化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愈益重要,一种被贾斯汀·怀亚特称之为“高概念”的电影出现了。从此,一种“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运作模式被明确确定下来,并在《大白鲨》、《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一系列“高概念”影片中被发扬光大。在中国,电影巨片的生产也是中国电影工业系统中的核心与关键。在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全方位发展阶段、新世纪国际化运作阶段和主流文化新发展阶段四个时期之后,中国电影巨片的生产创作已日渐壮大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与好莱坞“高概念”大片相比,大营销的不足与高科技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巨片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中国电影巨片的未来,必须重视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多元化、多类型建设以及数字化高科技的应用开发等等。  相似文献   

11.
摘从2010年的《让子弹飞》,到2012年的《大魔术师》和《黄金大劫案》,近年的中国电影类型创作中出现了一个突出的新方向:民国传奇大片。这类影片往往以草根人物的传奇题材、凌空虚构的故事情节、天马行空的叙事手法、夸张戏谑的喜剧风格及明确的商业诉求,而区别于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旨的传统民国正剧,形成了一道全新的风景。通过“草根叙事”的亲民姿态、“革命情结”的价值提升及“世俗伦理”的人性关怀,民国传奇大片力图在商业电影的娱乐诉求与价值导向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从而为国产主流商业电影的创作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影视艺术的普及和繁荣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方面,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在焦点所体现的问题被逐渐放大时,新的问题也在慢慢浮现。历史剧的人物美化,革命历史剧的发展前景等,这些问题也呈现上升趋势。国内历史题材影视剧要加快其发展进度,必须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国内革命题材历史剧正在做出变革,下一步国内历史题材影视剧必将会有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早期电影翻译中存在着有趣的东方情调化的翻译倾向与改写。这种翻译倾向主要存在于西方电影公司购买我国电影后进行翻译的文本之中。电影《天伦》的翻译与改写就充满着东方情调化的倾向,好莱坞译者表面上刻意营造东方情调,突出中国文化的异质特征,而从深层上来看,却将翻译的文本进行了改写,使之更加符合目标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心理预期与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好莱坞电影恰当运用中国元素以及中国文化借助于好莱坞电影得到广泛的海外传播问题,通过案例进行论证。研究认为,好莱坞电影要肯定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需要观察者站在理性的立场去尊重、描述差异;中国电影要建立文化自信,重新审视电影的基本理念,借鉴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运作模式,立足本土现实和民族情感,发掘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对制作和传播具有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国内外电影进行积极正面引导,实现中国形象的良好建构与正面传播。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电影面对好莱坞及外片涌进的巨大冲击,还有来自实用主义与商业主义的双重压力,如何既能立足于国内电影市场,又能跻身于国际电影市场呢?而以"主流片"去打主流市场,应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文化战略。另外,娱乐片理应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主体,它也应担负起主流意识形态再生产的职责,以应对所谓的"后殖民时代"的到来。为此,中国当代电影应有的文化自觉,将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武侠电影在这百年中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近百年来老百姓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中国最具特色、发展最为成熟、最具竞争优势的商业电影类型。本文试图探讨中国武侠电影的内在美学特征和美学思想,认清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这对未来武侠电影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晓红  汪博 《东方论坛》2012,(1):70-73,78
受到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十七年成为中国戏曲电影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女性形象的建构是十七年戏曲电影的叙述主体、话语环境、社会表意机制相互交织和推动的结果,十七年戏曲电影中所构建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时期意识生产的组成部分。其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类:勇敢追求爱情者;巾帼不让须眉者;不屈抗争者;新中国建设者。展现出女性独立自主与个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性别平等意识的萌发,女性叛逆性格与反抗精神的凸显。  相似文献   

18.
数字时代的中国镜像数字化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电影 ,将电影带入一个革命性的新时代。它从媒介层面、放映层面、制作层面、创作层面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电影人在心理上和技术上做了相当的准备 ,开始了高科技的漫漫征程。中国电影正在这场挑战中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电影大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中国电影60年的发展历程中,新世纪以来从《英雄》开始的中国电影大片现象引人注目:"大片"的票房成就和文化意义,"大片"概念的约定俗成及相关电影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新中国电影发展60年之重要成果的中国电影大片,已经初步成为了一个中国电影的重要新类型。《集结号》是中国大片的一个转折。大片逐渐呈现出若干类型性特征。从类型的角度看,中国电影大片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大片类型。但一些大片在类型定位上并没有遵循类型电影的规则,自觉或不自觉的非类型或反类型实践,使得大片留下一些矛盾和尴尬。尽管中国大片问题仍多,但当下的中国电影事业是需要大片的,大片可以带动电影市场。当然,大片类型需要成熟和优化,需要妥善平衡艺术/商业,本土/国际等复杂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特种兵题材影视剧近几年获得了观众的青睐,这源于一系列影片中蕴含的新时代英雄观。特种兵题材影视剧新时代英雄观的塑造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当下观众心理的需求。我国英雄题材影视剧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艺术性和价值性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有利于新时代英雄形象的塑造,特种兵题材影视剧逐渐成了塑造英雄形象的最重要手段。特种兵题材影视剧从个性塑造到群体刻画,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特种兵的精神内涵,起到了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