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区域农民竞争力水平分布非均衡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各区域农民竞争力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由五大分力构成的系统。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中国各区域农民竞争力及五大分力呈现不均衡发展。通过构建农民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实证测度出区域竞争力大小,回归出各区域农民竞争力及其分力的洛伦兹曲线,并计算了相应的基尼系数,指出了中国区域农民竞争力发展的非均衡特征。  相似文献   

2.
农民竞争力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它决定着中国农民的社会基本状况,也决定了中国农民社会收入分配占有水平。中国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的弱小的政治决策力使其增收陷入制度—政策性分配恶性循环和转移恶性分配循环中,而相对弱小的资源占有力、职业选择力和发展力则使其陷入直接分配恶性循环,三大恶性循环是中国农民增收难的根源。因此,发展农民竞争力是农民获得有利增收环境的前提,是实现增收的力量源泉和维护增收成果的基本保障,是农民增收走出恶性循环路径的根本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本科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构建中国本科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全国778所本科高校的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分布情况进行评价分析.首先从整体上分析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再从“平台”“区域”“类型”“投入-产出”四个方面进行重点论述.结果表明:中国本科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其中,平台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也往往较强;综合、理工、师范类高校是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主力军,尤其是综合类高校的表现较突出;同时,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较高相关性,越高的投入能够得到越高的产出.最后,文章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资源配置等内容提出了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福州区域竞争力出现下降态势,直接影响了台商投资意愿。本文通过对区域竞争力内涵的阐述,提出了建立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框架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可比性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厦门、苏州和东莞作为比较对象,对福州经济实力、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国际化程度等竞争力进行量化比较分析、评价,从而针对性提出增强福州区域竞争力的三大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进村推动了农民家庭再生产模式的转变,为农民家庭带来更大压力的同时激活了农民家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促进了农民家庭伦理的现代适应,并塑造出“新家庭主义”的伦理观念。“新家庭主义”在农民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为代际合作的伦理实践。代际合作是乡村社会转型期农民家庭资源积累和压力应对的重要方式。由于村庄社会结构和市场区位条件的差异,不同区域农民家庭的代际互动方式和代际合力强弱具有较大差异,从而赋予新家庭主义以丰富的实践内涵。可见,新家庭主义不仅是传统家庭主义的延续,而且在家庭现代化压力的滋养下呈现出复杂的区域类型。新家庭主义的区域类型与经验定位有助于丰富对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性质的认识,它不仅为学界关于中国家庭变迁的争论提供了富有包容性的理论视野,而且为家庭政策的精准施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区域软实力是与国家软实力相类比、并将其应用于区域竞争与发展研究而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理论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软实力理论框架体系一般包括如下内容:概念及内涵,与综合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表现形式、来源及其功能,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系统结构,衡量指标以及测度方法,提升路径,等等;围绕这些理论问题,在分析评述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国家软实力、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系统学、科学发展观等理论进行阐释,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软实力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中国农村区域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入手,如区域类型划分和特征化,概括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起因、现状和趋势,如城镇化、劳动力流动、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行政区划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建立省级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并对包含中国六个较先进省份在内的 1 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中国六省市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但高于发展中国家。文章进而分析了广东省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 ,对广东省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取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从文化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等四个方面考察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构建了定量化的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中国主要地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找出各区域的差异并进行了层级分类。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分别针对不同层级的区域上以及我国整体上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法探析了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对中国品牌竞争力弱势原因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近期内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基本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A区域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区域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因素,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A区域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此,提出A区域竞争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中国铁路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并重点阐述了12个基本灾害类型的特征、致灾机理、区域分布、灾情和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的面子是发生在熟人之间,建立在熟悉感、亲密感和预期基础上的,通过面子不仅能够建立高度信任和责任的自己人关系,面子本身也构成了行动的目的,包含工具与价值二重属性。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性,构成了农民面子观差异的基础,也构成了区域类型建构的方法论基础。熟人社会的面子沟通了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建立了个体农民与村庄熟人社会之间的联系,在社会局部性变化与整体社会结构变迁之间建立了关联。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 ,农民进镇已成共识。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农民非农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进镇后的就业方向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从产业选择、职业选择、单位选择、用工形式、区域选择五个方面研究了农民进镇后的就业基本方向 ,以期探讨农民进镇就业规律 ,并沿着就业方向 ,提出了推进农民进镇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演变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和综述了经济学关于竞争、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以供我 国当前关于产业垄断与竞争的争论参考。介绍并分析了有关国际权威组织对中国国际竞争力 的最新评价结果,指出了中国在国际竞争力主要决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WTO的中国 国际竞争力发展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的竞争力评价模型,整个模型共包括4层、27个指标,其中包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硬实力指标17个,区域软实力指标10个。通过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相关指标的整理与标准化,本文初步计算出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竞争力的基本水平。根据测算结果发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区域竞争力在2013年-2017年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实际的测算结果中发现相较于区域硬实力,藏羌彝走廊的区域软实力的发展相对来说滞缓,但同时代表着文化资源情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在5年间有较快的发展。文章进一步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竞争力的测算数据进行分析,旅游产业、金融投资、产业结构以及文化发展逐渐成为了影响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农民就业企业化选择的背景及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就业已成为21世纪中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关系到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民能否充分就业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中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提出了劳动密集型的各类企业是当代中国农民就业的最佳路径选择,并对这一选择的背景和类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以因子分析为基本分析方法,构建一个区域第一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为例,运用这一模型对该区域的第一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苏北地区在发展水平因子上得分最高,苏南地区最低;苏中地区在效益因子上得分最高,苏南地区最低;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苏北、苏中和苏南。  相似文献   

19.
人情消费是中国乡村维持社会联系的重要传统,如今却愈发成为农村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村劳动力外流可能对原有社会人情关系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文章首先从人情关系网络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乡村人情消费独特的内在逻辑以及在此逻辑下不同务工类型(就近务工和离乡务工)可能对乡村社会人情关系带来的冲击;继而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采用多值处理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民家庭人情消费的实际影响,并进一步从地区和农户异质性两个方面讨论劳动力外流对农民家庭人情消费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民家庭的人情消费的影响各异,表现为就近务工对农民家庭的人情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离乡务工对人情消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意味着离乡务工可能会瓦解或重塑农户原有的乡村社会人情关系,并可能会改变人情消费的方式。此外,农民务工对人情消费的作用效果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也存在差异;离乡务工对人情消费的抑制作用在年轻一代的农民家庭中表现更为明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其表现出的抑制效应也越大。  相似文献   

20.
基层政权与农民组织的关系配置关乎中国农村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文章通过基层政权与农民组织关系配置的类型,分析论证强农民组织一强基层政权的关系模式是中国基层政治领域中的理想形态,预示了基层政权与农民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