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所谓商品流通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所经过的通道。商品流通渠道畅通与否,对于商品能否顺利转移,再生产能否继续进行,关系极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流通领域开展了多渠道的商品流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拟就开展多条流通渠道的客观依据、究竟应该开展哪些流通渠道及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构,经济大潮一浪推一浪,不仅给物质商品市场带来巨大的震动与活力,也给沉寂多年,生产、流通、消费同呈滞缓态势的文化市场注入巨大的活力,各类文化产品都进入了加速化生产状态,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广为拓展,文化消费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个生产消费逐步一体化的文化运行机制正在逐渐形成.文化消费,作为文化运行机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和驱动力日渐为文化界和文化经营界所重视.客观科学地分析文化消费态势是进行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商品价值的三维尺度丁建中,孙明商品价值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后者可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方法加以精确测量,但前者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往往依据生产、交换及消费的经验加以粗略评估或推测。传统经济学理论在价值评估问题上有两个尖锐对立的"评估原则":一是根据商品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商品物流配送系统(PDS)的流通渠道长度、宽度、流通时间、流通费用和流通增益等重要概念作了探讨,说明物流的基本功能可以由其时间效用和场所效用所定义,并通过对物流系统进行价值工程分析,证明对商品流通渠道和流通环节进行选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流通实力的农产品流通模式选择及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产品流通主体分为生产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物流仓储环节等四大类,每个环节又包含若干渠道成员。提出农产品流通实力的数量/价格矩阵,将农产品流通主体分为四种类型,并将四种类型与农产品流通渠道成员进行对应。在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方式的总体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力强的流通主体为核心建立的6种渠道模式。进而选择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导模式。最后,提出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农产品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商品属性和消费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农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消费特点主要以三阶段的显著变化为主,而且在三阶段的变化中会存在两次重大调整,一次是变革式的、一次是过渡式的。本文同时还揭示了反映农产品经济指标的两个关键变量—产量P和质量Q的权重系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提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实质是经营能力的调整,调整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组织向农业经济组织的转变,调整应遵循利益驱动和市场导向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功能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现有农产品流通组织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功能弱化已日益凸现,农产品流通组织必须实现组织功能创新,流通组织不仅承担商品价值实现,而且必须渗入到农业生产各环节,突出先导功能,强化服务和发现消费功能,拓展产品加工增殖功能,引导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四种传统观点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规律应概括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商品必须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分配和消费。同时指出,它具体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流通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分配领域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原则、生产资料的保值原则和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的原则,消费领域的效用最大化原则。  相似文献   

9.
从体育的第三产业论出发,以马克思的商品理论为依据,揭示体育劳务商品的本质特征。体育劳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体育工作者为了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凭借独特的劳动形式而创造的非实物形态的体育劳务产品,其中也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作为商品的体育劳务产品是用来交换的,它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体育劳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在本质特征上表现出非实物性、交换与生产消费的不可分性、使用价值的多样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零售商主导的流通渠道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这种流通渠道方式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建立的,随着渠道环境的变化、利益的驱动、信息的差异,渠道成员间的不协调、渠道效率的损失等问题凸显,客观上要求渠道不断进行调整,重新进行流通渠道的设计与渠道选择,需要对流通渠道进行有效修正。这里从主动型供应商的视角,分别以供应商与零售商、消费者的客户信息反馈系统为渠道修正的切入点,着重分析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双向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起主动型供应商流通渠道模型的研究框架,并以日用消费品供应商与大型连锁超市的流通渠道为例,分析其模型运作及修正后的渠道优化,为零售商主导的流通渠道建设提供较为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从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种公有制的并存论证了保持商品货币关系和利用价值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但他只承认消费资料是商品,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只承认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一定调节作用,不承认它对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作用.因此,他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重大经济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通过市场来实现。市场经济不仅与按劳分配有兼容性,而且为按劳分配的完善和科学实现提供了条件;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来取得个人收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商品的条件依然存在,劳动力通过市场进入生产过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劳动力的商品所有权的实现,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中的辅助因素,现阶段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容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特色,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在生产技术领域发展迅速,但在茶叶流通不断推进升级的过程中,流通体制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茶叶流通效率的瓶颈。通过对渠道权力理论的概述,分析了我国茶叶流通渠道特点以及权力结构和渠道权力结构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培育多元化流通主体、改革政府政策支持手段,有效解决茶叶流通渠道中权力结构失衡的问题,从而解决"小茶农"与"大市场"的矛盾,促进茶叶流通效率提升和茶农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依照传统价值概念阐释商品经济现象,将会遇到三个理论难题,同时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商品的内在规定性,价值应定义为"对于稀缺的使用价值进行占有及消费的有偿属性"。  相似文献   

15.
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必然会引发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从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出发 ,可以看出剩余价值也属于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从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原理出发 ,剩余产品的价值即可称为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引入剩余价值范畴。剩余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特质与民商法之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商立法若能正确反映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必然条件,构建起和谐的法律体系,必须全面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特质.市场经济即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经济形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但都有着其共同的特质,民商法也即具有相应的共同品格.交换性、多样性、平等性、自愿性、利益性、信用性、知识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法治性,公开、公正与公平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质和民商法必须具有之品格.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住宅商品房市场存在着需求与供给过剩共存的现象,同时伴随着住宅商品房的高价格。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目的是让住宅商品房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努力做到价格形成既符合价值又适应供求。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以价格为核心,由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互相适应,互相制约组成充满活力的市场机制,才能调节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只有依靠市场、政府、第三方力量等综合手段才能完善住宅商品房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论流通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流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实现流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从重视产值向重视价值实现;整体提高流通产业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连锁经济规模效应;重视提高潜在市场的有效供给;不断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走中国化的连锁商业道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的个案显示,20世纪50年代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国家权力的深入、渗透和扩展,推动了国家与社会的一体化走向;另一方面,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以集中、统一的国家计划代替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做法,也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安稳和农村社会的不安定。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经济属性体现于它的产业性。教育是以教育劳动为主的非物质生产的产业,即第三产业;教育的商品性,体现于它的产品社会分配和交换,是否通过市场配置进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活动的基础.教育产业的产品,最终也将通过相应市场活动进行社会分配的交换,因而具有商品性;产业性和商品性并不是教育唯一的属性,更不是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属性,不能提教育产业化和商品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作为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要素,在其运行过程中,对教育系统发挥四种基础作用;为了最大地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优势,寻求两者结合点,抑制它们的消极作用,必须建立与发展教育市场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