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在童年时代阅读了大量的传统经典、史书、小说等,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传统经典和史书中,胡适接受了传统的自然主义宇宙观、实用经验理性、怀疑精神,并以之破除鬼神迷信;从阅读小说中,胡适接受了白话文训练,为以白话文批判文言文和文学革命准备了经验基础。传统与现代并不是二元对立,传统是复杂的、多元的,它在胡适身上显现出两重性。胡适既承继传统,但又批判传统,以一种传统批判另一种传统。胡适并不将传统视为走向现代的障碍,而从传统中获取现代性资源,使传统成为步入现代的一座思想桥梁。  相似文献   

2.
颜红影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85-87,104
从分析中国传统院落的发展出发,简述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从传统院落的空间组织、生态理念、哲学内涵三个方面着手,总结传统院落空间的主要特征,探讨如何在现代建筑中继承传统建筑的精髓——院落空间设计的理念和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出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可行方式,如传承传统院落的空间序列,在高层住宅中实现"空中院落"和在现代社区中重唤传统邻里关系,并结合国内优秀建筑实例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复兴,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相比较于对传统文化内容上的学理性研究、整理工作等的肯定,人们对传统文化在形式层面的当代复兴,持有不少批评意见。其实,传统文化形式上的复兴是传统文化在一定时期断裂后实现修复和赓续的大众化操练,有助于人们由浅入深地重新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参与、体验当下各种类的传统文化形式复兴的具象或活动,能够促进对包括民俗在内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在科技文化发达的今天,网络文化日益影响当前的传统文化,需要认识和把握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创新与传统、虚拟与现实、即时与封闭、多样与单一等,当然两者之间也相互融合和互动,需要探寻一条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最终实现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精神文化在传统社会控制中重要作用的发挥主要与三个因素相关:传统社会控制模式与传统精神文化共同存在的血缘特性、政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模式以及传统精神文化在传统社会中的规范作用。随着传统社会控制模式向现代法理秩序为主导兼有传统礼俗、法文化的多元社会控制模式的转变,传统精神文化的社会功能明显弱化。  相似文献   

6.
民间传统在市场化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民间传统具有制度的属性与功能。过去的文献大都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等意义上理解传统,不能有效地解释民间传统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制度经济学意义上,民间传统的制度约束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1)民间传统在地方企业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2)民间传统的仪式与象征崇拜利于市场竞争精神的培养;(3)民间传统促进了地方公共产品的生产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这种文化底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资源。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和中国传统文化在目前改革开放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 ,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和最深厚的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公共文化的角度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方向。其逻辑性和可能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在民族性、整体性、群体性和全社会共享性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其必要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文化挑战。在公共文化视域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使之扎根人民、服务时代、走向世界,将有利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党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女性伦理文化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主流伦理文化表现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文化特征和道德要求,不仅对传统女性的发展带来束缚,也给当代中国女性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影响。梳理和挖掘传统主流伦理文化中的女性观,对反思传统文化、克服传统文化在女性观上的弊端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及其实践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本文从伦理思想史的视角,分别从蒙古族伦理思想发展的主要阶段、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所探讨的主要问题、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以及蒙古族传统伦理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等几个方面勾勒出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状况,首次对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进行宏观审视,做出理论上的概括,并指出其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改革与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教育与教育改革关系密切,但不是传统教育阻碍了教育改革的进程。相反,传统教育中的优秀教育传统还会促进教育改革的开展。诸如“重教”、“立志”、“尊师”等优秀教育传统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在讨论教育传统与传统教育之时,不能把优秀的教育传统简单化否定,一定要区别对待。对不适应现今社会的传统教育要加以批判扬弃,对有益的优秀教育传统要加以总结继承。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在门巴、珞巴族生活地区的实地调研,从人们对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态度入手,探索现代文明与多元文化的互动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研究认为,随着党和政府在西藏实施兴边富民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生产方式的转变、现代传媒、现代教育和传统体育器材改变等因素,使门巴、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流动频频的现代社会中发生变迁,有的传统项目正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3.
传统知识是一种涉及到传统文化艺术、动植物品种、传统医疗方法等多方面的知识,保护传统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知识也面临着被不断侵犯的状况。然而,目前对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有着很大的缺陷。本文在分析传统知识重要性和目前对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孝道有许多敬老、养老的思想和措施,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中国传统孝道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保障、凝聚、调控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时,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孝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科技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可能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范式理论的角度看,其可能性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内核,能够渗透本已处于自性破缺境地的现代科技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新的涌现;从认知取向的角度看,其合理性表现为传统科学方法的种种弊端,都能够在中国传统的认识论中得到克服;从认识方法的本原性来看,其可行性表现为意象思维能够包容概念思维,更贴近思维的本质;从思维品质来看,其必要性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所内在的非线性、创造性,契合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传统认识论实施改造,以求在人文社会学科、非线性领域和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生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是由古代生发、流传下来从而制约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东西。人类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统 ,并在历史进程中发展传统。在 2 0世纪的百年历史中 ,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积累、熔铸和发展的光荣革命传统 ,主要体现为北大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等一些群体和个人精神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最受古典束缚的旧体诗中 ,表现出浓烈的现代意识 ;王充闾的散文也以传统之船 ,载现代之思。其现代意识主要表现在 :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对人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的探寻 ;对人的苦闷与焦灼、孤独与寂寞的现代方式的表现 ;讲叙传统的同时又偏离传统 ,背弃传统 ,否定传统。王充闾与鲁迅一样 ,走进传统 ,为传统所浸渍 ;又走出传统 ,对传统进行挞伐。王充闾散文的文化价值似应从这一点上予以剔挖 ;而这恰为以往的研究所忽略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保护是各地在城镇化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方面。依托于黑龙江省四个少数民族的特点,可知传统文化保护中存在问题,如真正目的和正当性基础在淡化、传统文化赖以存在与传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被破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尤其是后继无人令人担忧等。公权力主导的传统文化保护要重在保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基础;民俗生态旅游要注重整体传承;要激发传统部族的主体积极性。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还需构建多元权利形态,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框架下保护传统文化表达。公法与私法相结合的有效路径能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对宋词来说,文学传统有两个方面:一是唐五代词的传统,一是宋以前中国文学的传统。就前者而言,男女情爱的内容、香艳柔婉的风格,都被宋代词人所继承;就后者而言,中国文学的诸多传统,都在宋词中得到了充分的继承与延续。宋词继承了文学传统,也丰富、补充、发展了文学传统,从而成为中国文学传统之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校园文化氛围、改革课堂教学手段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使他们理解和自觉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