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15、16世纪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开始了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了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开始了真正的世界历史。20世纪是一个更伟大的转折。它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变革——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阶级结构、社会制度、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地认识20世纪世界史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对于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15、16世纪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开始了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了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开始了真正的世界历史。20世纪是一个更伟大的转折。它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变革——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阶级结构、社会制度、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地认识20世纪世界史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对于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的德尔斐有一所古老的神庙,庙前的石碑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这是人类的一贯的愿望。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人自身,认识人自身。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从社会科学角度讲,它的核心是人性问题。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思想家曾经对人性进行过种种的探索,竭力想揭开人性的奥秘。随着人类文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现代化的多样性现代化是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不断更新的特定的过程。从哲学的意义来观察,现代化意味着人们在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中取得巨大的节节胜利,这就是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因而,同时必然导致人们在人际关系上,即社会的诸阶级、诸阶层、诸集  相似文献   

5.
安全问题本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中,安全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在与各种各样威胁的斗争中,在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人类对安全的认识,与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及由此产生的恐惧有着莫大的关联。从源于自然界的野兽攻击、饥荒、天灾到人类社会自身因各  相似文献   

6.
在跨入21世纪的时刻,我,一名政府部门的经济研究人员,掩卷沉思,浮想联翩,大至这个世界和中国,小到我们的家庭和自己,从过去、现在到将来,新世纪究竟意味着什麽,我们将如何走向21世纪。面对新世纪,对我们的国家意味着,她将是从贫穷落後走向繁荣富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统治走向治理,实现“第三步走”战略宏图的新开端;对我们的人民意味着,她将是从动乱走向安定,从“温饱”走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从中国走向世界,实现国泰民安、民富国强的新起点;对我自己则意味着,她是我从战士、工人成长为新一代知识分子,从普通干…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人的基本命风也是社会的基本命民自由是理想的生活状况,自由也是理想的社会彻底追求自由过去、现在、未来都永远是人的天性、本性或本质,因为自由即意味着人不再成为“必然的盲目奴隶”,而不断地利用已认识了的必然来推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并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压抑、奴役囚笼的挣脱意味着人的价值、尊严得到保障,受到尊重,得以实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即是一部人类为自由的实现而奋斗的历史。一、认识与追求自由在青年群体中的位置与分量在年龄群体中,青年热爱自由,因而不断地去认识自由、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8.
走向对世纪的人类面对困扰自身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能源危机、人口爆炸和粮食短缺等诸多全球问题,反思工业文明的消极效应,提出将“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经济一社会协调起来”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思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这是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认识方面的一次重大革命和飞跃。一、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客观必然性(-)人类不同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关系若干项目对比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适应和改造,并与自然共同创造的过程。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演变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批评中的理想人格——“生态人”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文学批评——生态学批评的出现,既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破产,也意味着关于人自身发展的新展望,其核心是对“人自身”研究的深化与认识的拓展。与此相适应,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而出现的“生态人”,具有有限性意识、死亡意识、敬畏意识和不完整意识等基本限定,它也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非最后形态。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凝聚着当时希腊人类的最高智慧。然而,漫长的岁月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依然近乎肤浅!幸运的是,近三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揭示着人脑的奥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理解到,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心理—意识过程;人的心理功能,人的智慧(或思维)只有能动认识、改造世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二十世纪即将过去。在二十世纪中,人类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大幅度地改变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次浪潮”也罢,“第四次浪潮”也罢,均表述了二十世纪人类总体取得的成就正在导引人类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受到挑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包括人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方式。现实的变革往往一维指向未来,一维指向过去,并从更广阔和更深远的角度向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历史的发展往往如此:越  相似文献   

12.
民主的本意指多数人的统治。民主一旦用于国家形式,即为一种国家制度。列宁称这种制度为“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又说“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从这方面理解,民主的本质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所  相似文献   

13.
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其进行回顾和再认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界过去认为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学说是唯心史观而批判之,现在则认为尽管它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但是唯物史观的哲学;过去认为斯大林的地理环境学说是经典,现在则认为尽管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其环境学说从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极端走向了“地理环境虚无论”极端;过去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理论,现在则普遍认为它是唯物主义理论,个别人甚至认为它是人类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且与人地协调论在本质上有一致性。我们认为,地理环境可通过对生产力和居民气质、风习、文化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到社会发展,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动态性、层次性、反馈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文化区域特性形成、中国历史上农牧对立和阶级对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不但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累,让我们时时回顾自己光荣的过去,而且也是我们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时时指引着我们向新的时代迈进。在这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古典文学,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记载着优秀的中国文化,以诉诸审美的感召方式教育后人向着理想的世界追求。正因为如此,对于后人来说,优秀的古典文学不仅是审美欣赏的对象,而且是认识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对几千年的古典文学进行研究,也就包含了艺术规律探求和民族文化理解的双重意义,从而使它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永恒课题。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最伟大变革的世纪。20世纪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也完全建立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人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学有了不同于过去任何一个世纪的认识,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因此,在接近本世纪尾声的今天,从  相似文献   

15.
阶级理论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形成的后马克思主义一直关注的问题。理论家们主要围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展开相关讨论,这主要体现在阶级的定义、划分阶级的标准、阶级的功能以及阶级的当代命运等几个方面。本文尝试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便我们对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物质世界到人与 社 会自身,再到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的变化过程。当代社会中,精神客体成为认识的主要对象 是客体自身逻辑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精神客体的价值在于其所包含的知识性和创造性。以 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客体满足人类主体需求的价值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回首与企盼     
世纪的钟声 ,送走了沉甸甸的历史 ;在钟声中 ,我们从容步入新的世纪。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 ,人类无疑是在坎坷艰难的路途中跋涉的。曾经有多少双眼睛 ,为倾刻的巨变而惊惧 ;有多少颗心 ,为灾难而震颤 ;有多少双腿 ,为生存而奔波 ;有多少双手 ,为衣食而劳作 ;有多少张嘴 ,为和平与发展而呐喊……一年又一年 ,一代又一代 ,人闪就这样在生存地域追求着、努力首、祈祷着、企盼着。对地球而言 ,过去的这一个世纪也同样是人类难以忘怀的世纪。人类文明因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空前繁荣 ,但是 ,大自然却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共同人性寓于阶级性之中,只能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我认为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尽管它也承认阶级性之外还存在共同人性,但绕了一个圈子,实际上还是没有跳出“人性=阶级性”的公式。本文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见解,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在阶级社会里,人是阶级的人与人类的人的对立统一。作为阶级的人来说,人具有阶级的特征即阶级性;作为人类的人来说,人又具有人类的普遍的共同特征,即共同人性。共同人性与阶级性各以矛盾的一方统一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身上。这种共同人性与阶级性的对  相似文献   

19.
作为思想观念生产者的知识分子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论题。《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和对“现实的人”的揭示关系到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问题,对当代知识分子意义重大。知识分子如果从“抽象的人”出发则易丧失其现实性,沦落为“抽象的知识分子”,从而深陷人格迷梦,以道德说教的方式谋求人格成就和人类解放;更易误入方法迷途,由脱离现实的纯粹思辨走向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僭越;致使身份迷失,因不明分工的阶级根源而导致职业自负并丧失阶级意识。新时代知识分子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认识自我并开展研究,才能在实践中成就理想人格;立足现实进行思辨和批判;追求真理而不迷失自己的阶级归属,在新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明确的。环境意识体现了主体认识和行为上的自觉,环境意识作为一个概念和对自然界认识的一种深化,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环境意识的明确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全面,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日益和谐。伴随经济发展而日益多发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意识的普及教育是必要的,是当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