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中方言"却"字白读如"渴"。白读如"渴"的"却"字在关中方言里常常用作副词或助词:可以用如副词"又、可、就",用如动态助词"给",用在"不……却"的结构里,是"那么"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又,又能,还,还能"等意思,用在假设复句的后续分句里是"这就、就、还"等意思。  相似文献   

2.
"以声论诗"是明代诗学中的显著现象,"以声为教"是其中一个重要维度。明人一方面沿用宋人"诗以声为用"的观念,强调"声"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面对诗乐分流、"雅俗杂出"、礼乐制度失效的现实,希冀以"诗教"接续"乐教",在中国诗学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诗以声为教"的观念。与"以声为用"主要强调声乐之郊社、宗庙、宫廷、祭祀之用相比,"以声为教"更加突出声情感化之用。明代诗学"声教"的主要内涵是"陶养性灵,风化邦国"。从诗歌创作和接受的角度,明人建立了"(作者)情正/和→(文本)声正/和→(读者)情正/和"的声教模式,基于此种模式,明人论诗提倡"雅正平和"之声。由于强调"情正则声正",明人"以声为教"的内涵同时具备了"以义为教"的要旨。  相似文献   

3.
《周易·蒙》卦的位序、取象及义理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蒙》卦位于六十四卦之第四,紧随《屯》卦之后,喻示着初生事物脆弱宜教的内涵。"上艮下坎"的取象,譬喻"蒙稚"渐起;"二五相应""阴阳失位",则如师者屈尊谦和处下,学生"虚心柔顺、承教于师",喻指师生和谐。而《蒙》卦卦辞还从义理上引申出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启示:启蒙亨通的教育追求、果行养正的教育目标、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适逢其会的教育时机、"勿用取女"的价值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4.
王闿运为"诗坛旧头领",其诗论是一立足于传统"体用"思辨模式的自足体系。其论诗归"源"于"乐",限"体"为"兴",发"用"为"以养性,且达难言之情",不仅还诗于"艺",而又"道艺一贯"。故而,其诗论不仅注重诗之为体的形式审美特征,突破了传统"诗教"观的机械、简单和片面;而且又能会通其圣人之学、治世之道,融治情、修身、为学、应世于一体,进而"以艺进道",归于"乐教"之旨。其诗学是我国古典诗学融诗、学、人、道为一体的一个典范标本。  相似文献   

5.
正因为怕被拍"砖",我们事实上一直犹豫着该不该提出这个问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至理名言"是否是个伪真理?你是否看到,那些所谓的"差生"纵使有强健的体魄、善良的心灵、敏感的好奇心,但还是被冠名为老师教不好的"差生"?你是否看到,为了逃脱"不会教"的"罪名",教育者们起早贪黑奋力教学,可期末还是有不及格的"教不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课堂上教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如同嚼蜡,教师学生"两败俱伤",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真诚呼唤"少教多学",教师可以在学生主持课堂教学、灵活演绎文本内容、适时关注现实生活、巧妙进行素材链接等方面寻找突破口,达到文言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7.
正汉字的含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悄悄发生着变化,当然大多数是恒久不变的,如日、月、星,但也有不少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如"走",现在是步行的意思,过去则是跑步之意,"木兰辞"里"双兔傍地走"即是此意;又比如"牺牲",现在是指为崇高的理想去死,是动词,过去则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是名词;再比如"下流",现在是指流氓行为,过去则  相似文献   

8.
在方以智的体用观中,余是体,正是用,并且二者可以互换,即"体用互余",这是对中国哲学"体用一源"与"体用不二"的继承与创新。体用互余始于"一分二",终于"二合一",中间经历交、对、反、克、生、代、错、综、弥、纶,包括反对六象十错综。体用互余的重要创新点还体现在吞吐与成环,以生生为基础:如鹅笼喻,以无声无臭之影为体,以覆帱持载之形为用,影吞形,形又吞影;如仁树喻,仁体生树用,树用又生仁体。吞吐与成环还可从"三"来讲:显冒、费均为用,密冒、隐均为体,方以智引入统冒、中均、公因、绝待等第三个概念,弥合体用之间的断裂,实现三冒、三均的吞吐合一。体用叠加"有""无",有体用超越至无体用,无体用又返回有体用。体用双向开掘:体向几、故等形上学发展,引发根本因的追问,追问生生之体;用导向致用,体现为实学精神。这两个方向代表了明清之际中国哲学发展水平的高度:前者以发掘本体的根本因为目的,预示了中国哲学的现代进路;后者在明清实学思潮中独树一帜,是融合了阳明学之"无"所呈现的"即无而有"之实学,是"无用"与"致用"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钢笔的故事     
《新天地》2007,(4)
一辈子和文字打交道,用过多少支笔,实在记不清了。上世纪80年代末,电脑还没有进入办公室和普通家庭,某电脑生产厂家为了促销,和中国作协联合举办了"作家换笔大会",我作为作协会员,应邀去凑热闹。厂家的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每位作家用不同的输入方式打字,我便学会了"五笔"输入法。以后,虽然用电脑写  相似文献   

10.
徐特立在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校长期间,继承和发扬中国的"诗教"传统,对学生进行温柔敦厚的"诗教"。其内容主要涉及励志、养德、强体等方面;其艺术特色表现为:风格朴素自然,清新平实;语言明白如话,平易晓畅;感情真挚诚恳,以情动人。徐特立的"诗教",于字里行间流露为师者的一片慈心,其中蕴含的诗教艺术与教育情怀,对于当前学校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的师范性、示范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学习兴趣,带动学习积极性。举办各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活动发现"教"的不足,促进"教"的自觉性、针对性。教育的着眼点不应忙于"补短",而应集中精力"扬长",提升学生的优势智能。为此,应根据职业需要,适当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瞄准基层幼儿园需要,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人生境界,用这种境界来形容南怀瑾的人生态度,确实不为过分.他以超脱的眼光洞察世事人生,对社会历史的分析入木三分.体现了一种飘逸超然的人生境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读历史与人生》一书篇透射着南情瑾先生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可以说是南情瑾读书论史谈人生的真实写照.学问博大精深的南怀瑾在台湾有很多头衔: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国学大师,禅宗大师等.还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著作等有《禅海…  相似文献   

13.
从“变与不变”的哲学观点看翻译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问题可以从某个特殊的方面概括为"变与不变"的问题,而翻译也可以从"变与不变"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不论是从中国佛经翻译开始的"文/质",或是从西方翻译界传入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这些翻译理论从本质上都可以归纳到"变与不变"的问题上来,因为它们都紧紧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即:翻译中什么需要变化,而什么不需要变化。具体的翻译实践更是将"变与不变"的观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正在数学教学中,有些图意可以用语文造句的形式来表达,教给孩子一定的语言模式,让孩子说话时"有路可循"长期以来,很多老师认为语言的表达应属于语文教学,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是"满堂灌",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数学教  相似文献   

15.
"多大的事"用于反问句,与"多大点事"和"多大个事"表义相同,都表示事情很小,而且都含有主观评价义和轻视、贬低的感情色彩;但"多大的事"除表"言小"义之外,还可表示询问、任指和"言大"义,具有多义性。在书面语中,"多大的事"的"言小"义和"言大"义有时会混淆不清,"多大点/个事"则因表义明确可弥补其不足。在否定句中原型式"不是多大的事"和叠加式"不是多大点/个事"并存,但对"事情"的态度上二者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之别。在偏指"大"的"不管"句中,只能用"多大的事",在凸显"小"的"不管"句中则可以用"多小的事"或"多大点/个事",但语用功能不同。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指存在差别的不同成分相互协调地配合在一起的一种状态。中医的"整体观念"可谓中医"和谐"观的高度概括,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本身内部脏器之间保持"和谐",这才是健康状态。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强调了人体内部各脏器相互为用、相互制约,从而处于一种协调和谐的状态,如打破这种"和谐",则百病乃生。中医的治疗大法如调和阴阳、协调脏腑、调和气血就是以恢复人体"和谐"为目的。可见,中医理论中无不渗透着"和谐"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何绍基诗论不脱传统诗教说的畛域,力主"温柔敦厚"、"性情说",但是他的诗论中亦不乏创新有价值的论断。他强调"不俗",重视自我,对诗歌独特的艺术本质(规律)也有所涉及。透过这些诗论,可以看出何绍基的诗歌本质观。  相似文献   

18.
王维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云"意象,或用"云"来衬托周围景物之高远,仙气霞举;或用"云"来抒写性情,情景交融;或用画笔摹"云",抒写山水之乐;或用"云"入禅理,寄托遥深。这些"云"意象虽变化无穷,但是都与王维清秀淡远的整体风格相契合,如"水中着盐"般服务于王维诗歌的空灵境界,使诗歌蕴含了无尽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9.
道教之"道",是神仙信仰之"道";道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神仙之道设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神仙道教力求从调节人们的身心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注重内在炼养、注重师承传授的宗教文化特色。道教的这种调节和整合功能,客观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体现了道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同时,由于道教文化兼容并包,涵盖斋醮科仪、风水术数、武术导引、医药卫生、内外丹炼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俗社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道教又被称为生活道教。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强调"礼别华夷",以文化区分"我者"与"他者",用"夏礼"则夏视之,用"夷礼"则夷视之,血统如何在所不论.先秦儒家认为人之天性与禽兽没有本质差别,全赖圣人教之以礼方得以为人."礼别人禽",以夫妇之礼作为人与禽兽的起码分界,不论华夷、有违反最起码的夫妇之礼的行为者,即视为禽兽之行.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仪的外在形式,把是否遵循"夏礼"的礼仪形式作为别华夷的最起码的标准,不仅如此,在是否践行"礼"的精神以别华夷方面,于华于夷都使用同一个标准,对诸夏之国并不宽贷.先秦儒家主张"有教无类","用夏变夷"而绝不能"变于夷",既体现了民族观的开明方面,又反映出贱视夷狄文化的文化优越感,但先秦儒家不得"变于夷"的主张是无法完全阻断华夷文化的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