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纵观19世纪伟大的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从其早期小说<养老院院长>到后期小说<菲尼斯·芬恩>,女主人公无不有着悲惨的境遇.本文基于作家特罗洛普的女性观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作家自身的反叛精神赋予了笔下的女主人公强势的一面,然而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员,作家的女性观必然受到19世界英国社会对女性总体价值观的局限,因而小说中女性主人公最终仍然无法逃离远离幸福、走进人生"坟墓"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2.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名为《面纱》,意蕴非常深刻,借一个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的讲述,作者运用细腻、冷静的笔触展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的轨迹,并巧妙地运用第三人物的评述促使男女主人公彼此重新审视,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婚姻、爱情的幻像,更揭示了人性内心深处的面纱。在经历了爱情、背叛与死亡的多重磨砺之后,女主人公最终走上自立的女性精神的觉醒之途。  相似文献   

3.
《欢乐之家》中的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她渴望精神自由却无法摆脱物质享乐。通过不断的反抗和斗争,丽莉以死亡逃离了物质社会,换取了精神的纯洁。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丽莉的逃离是必然的,而"精神共和国"也不可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单独存在。丽莉"精神共和国"的追寻之路尽管辛酸,但其中却蕴含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体现了日益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叙述的是一些简单、平凡的故事,然而,在朴素的外衣之下,作家赋予《逃离》象征主义的骨骼,使小说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揭示了女主人公注定"逃而不离"之命运。《逃离》中的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动物象征、物品象征及人物象征。这些象征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将整部小说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5.
门罗在《逃离》中赋予了山羊"弗洛拉"以隐喻功能,弗洛拉象征了婚姻中的女主人公卡拉。从卡拉的逃离到最终的回归,门罗笔下的山羊起着非常重要的暗示作用。山羊又有替罪羊一说,所以卡拉的逃离注定是失败的。本文就山羊的神话隐喻进行研究,解读女主人公卡拉的行为与情感变化,揭示出原型背后小说所传达的深层意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门罗所描述的当代女性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心理及其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约翰.厄普代克声称在其小说《S.》中要试图改善女性形象并力图展示女主人公所取得的独立性。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文本,可以发现尽管女主人公萨拉逃离了家庭陷阱,有追求精神自由、经济平等和经济独立的意识,但是已经内化的父权思想使她潜意识里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对男性及外部世界的依赖心理。从她在阿汉特避居地受骗的经历和她最终的生存状态来说,厄普代克并没有将女主人萨拉.沃思刻画成一位真正独立的女性。  相似文献   

7.
约翰.厄普代克声称在其小说《S.》中要试图改善女性形象并力图展示女主人公所取得的独立性。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文本,可以发现尽管女主人公萨拉逃离了家庭陷阱,有追求精神自由、经济平等和经济独立的意识,但是已经内化的父权思想使她潜意识里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对男性及外部世界的依赖心理。从她在阿汉特避居地受骗的经历和她最终的生存状态来说,厄普代克并没有将女主人萨拉-沃思刻画成一位真正独立的女性。  相似文献   

8.
从80年代走过来的诗人作家张炜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建造着他的"童话王国"。小说《我的田园》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乌托邦——这是一个由理想主义知识分子、流浪汉和乡村劳动者组成的大家庭——具有着张炜式"理想国"的普遍特点:主人公普遍具有的"大地情结";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童年记忆及主人公对理想国的宏伟蓝图。然而,由于主人公"漂泊——栖居——再漂泊"的命运轨迹,这个美丽的"童话王国"最终难以逃离毁灭的结局。主人公带着流浪的天性依旧行走于荒野。  相似文献   

9.
纵观19世纪伟大的英国作家安东尼&#183;特罗洛普的作品,从其早期小说《养老院院长》到后期小说《菲尼斯&#183;芬恩》,女主人公无不有着悲惨的境遇。本文基于作家特罗洛普的女性观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作家自身的反叛精神赋予了笔下的女主人公强势的一面,然而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员,作家的女性观必然受到19世界英国社会对女性总体价值观的局限,因而小说中女性主人公最终仍然无法逃离远离幸福、走进人生"坟墓"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10.
《还乡》是哈代一本非常成功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小说以男主人公克林从巴黎回到家乡荒原,试图改造荒原,实施"广泛教育计划"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经历为主线。其中女主人公尤苔莎值得认真去研究:她生于繁华却流落荒原,千方百计逃离荒原最后却葬身于此。基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这个反叛者的精神内涵,在追求和谐的今天,深入挖掘其作品思想,认真解读哈代经典,无疑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上海以浦东开发为契机步入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上海具备建立国际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和现实可能性,但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文章以1843年上海开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有关历史资料为依据,来探究上海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近代历史根基。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外聚焦叙述以贴近事件的见证人视角 ,客观地记录下纷乱嘈杂的事件 ,描绘出一个荒诞的外部世界。由于外聚焦叙述者无法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中去 ,使人物的内心思想处于失语的状态 ,从而折射出现代社会人物内心彼此间疏离异化。因此外聚焦叙述所展现的外部世界的纷乱荒诞进一步映衬出人物意识流中内心世界的瘫痪 ,形成客观世界与内心思想在主题上的统一 ,和内聚焦叙事中的意识流共同揭示西方现代社会精神荒原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世界民俗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超越了一国民俗学的时代。民俗学家们不再以研究本民族或他民族来作为自己与人类学家的区分标准。另外,民俗学家已经很难指望在什么偏僻角落发现不为外界所知的奇风异俗。在世界民俗学的学术视野中研究世界各地的民俗事象,实现对民俗创造者的代际理解、族际理解、国际理解乃至普世理解,应该成为民俗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中国民俗学应该而且能够与世界民俗学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池莉是一位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她通过一系列个性鲜明、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 ,营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 ,来反映时代风雨 ,展示历史发展进程。通过落伍的女性、觉醒的女性、现代的女性这个三维构架 ,把女性凡俗生活的内在脉理扭结成一个内涵丰富、充满历史和现实动感的多维艺术空间 ,使作家、作品、读者交融互动 ,从而展示出当代女性从蒙觉醒、抗争奋斗直到自强自立的心路历程 ,为中国当代文学女性画廊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伦理生活"对哲学的要求"的形而上学表现就是"伦理性"——Sittlichkeit(或伦理生活、伦理世界),伦理性形而上学是现代性哲学的形态。"伦理与世界"的关系是现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伦理是以"世界"为依托的,世界是"伦理"的存在,这是两个相互交织的基本问题;而"伦理性"则是伦理与世界"关系"的交织点。本文拟以此框架分析现代伦理世界的"伦理性"。现代性伦理是在对传统伦理世界中"善的缺失"的感受中逐步确立的,因而,现代性伦理开端就以"世界性"的哲学要求的确立为基本特征。而现代伦理世界"伦理性"的哲学操作,既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批判,也无法指导世界的应然状态。于是,预设的至善理想——"伦理世界"被扭变为"恶的世界",这就是现代道德世界"伦理性"的转变:有恶世界的伦理学。这种伦理"世界观"的转变,深刻影响着现代伦理学的"伦理性"——"抑恶"优先于"扬善",而不是相反,或者说"抑恶"即是"扬善"。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的域外书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之际,在这一变局下,晚清人的域外写作发生了不同于古典域外书写的近代转型:其一,体现为现代地球观念的形成,即从“中国天下”观转向现代地理观;其二,体现为“夷夏之辨”观念的转换,即从“华夷之别”转向“天下一家”;其三,体现为书写心态的转换,即从追求异国情调到着重于问政求学;晚清域外书写具备了丰富的现代内涵与文化意味,成为触摸晚清士人思想嬗变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世界是一个以理性化和分殊化、自由个体及其多元性为标志的世俗化社会,传统建制的宗教在现代世界的位置发生了由中心到边缘的重大变化。借用西美尔和卢克曼的视镜来看,这一变化可称之为宗教向宗教性、有形宗教向无形宗教的转化。不过,传统的建制宗教的边缘化并不意味着宗教性意义完全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世界,现代宗教的个体性取向意味着宗教落实在生命存在的维度上,它并不必然导致现代伦理生活的意义根基走向碎裂。但是,现代伦理生活的意义共识的确存在着困境,重构个体生存的宗教意域,将之作为内在又超越的安身立命之所,是宗教在现代世界的意义定位。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个体之间在生活圈里的互动来养成。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是奥地利现代著名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的作品荒诞、离奇,以一种与荒诞的内容相适应的荒诞的形式,成功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现代人的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异化世界,闪耀的是现代人文精神的光辉,这种对人的深切关注的人文精神将激励和启发人们追求自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文明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冲击下,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都面对着种种现代化进程与保护传统文化的矛盾。同时,设计艺术的力量和价值已经被世人所认识,我们如何利用设计使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它迷人的魅力,并得以完整的保护?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设计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的优选手段,如何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有效的、具有创意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宪法认识论是人们对于宪法现象的认知视角、评判逻辑和思维方式的总称。自近代以来,受科学认识论的支配,求真主义成为宪法认识论的唯一诉求。伴随着回归生活世界的时代呼唤,科学认识论主宰宪法认识世界的时代宣告瓦解,回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在认识论上实现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逻辑、从一元独立到多元并存的三重转变也因此成为当代宪法学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