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学说 ,虽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 ,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一个人创立的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在阅历和气质、志趣和特长、思维方式和研究的侧重面等 ,虽然存在差异 ,但是 ,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本质性的 ,他们对所有学科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哲学观点是一致的。西方某些研究者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论”、“恩格斯背叛马克思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蓄意歪曲 ,是为了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学说所制造的谎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讲过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观点,相反,他们多次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这个观点是列宁首先提出的,经过斯大林的强化,前苏联理论界的系统化,最后经过毛泽东更加强烈的意识形态化,成了前苏联理论界和中国改革开放前以至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理论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所谓"马克思主义观点"。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极大误解。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来没有讲过这种观点,而且在他们的许多重要著作中反复论述过与此相反的观点。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误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在1847年提出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1859年在写给拉萨尔的评《济金根》一信中又提出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并明确地把它界定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绝大多数论者都认为恩格斯提出的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其实不然,因为不但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创始人马克思对文学批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恩格斯本人前后两次提出的标准的内涵也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倾向观,是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为“最高标准”,建立在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学说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艺应当积极配合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在作品中体现无产阶级思想,“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革命的无产者”。革命导师是强调倾向性与真实性的高度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倾向性的观点,主要见于四封信:(1)1859年4月19日马克思给  相似文献   

5.
“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地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美学……观点。”——恩格斯:《致康·施米特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在美学领域中用新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一些复杂的美学现象进行了“重新研究”,特别是马克思的《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对美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人对现实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都赋予上层建筑概念的喻义如下两类内容:一是思想、观念;二是政治结构、国家政权、政治形式等,但马克思用上层建筑喻指信用与虚拟资本,恩格斯则在本来意义上涉及军舰的上层建筑。因此,既要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上层建筑概念赋予意义的相同面,也要看到其不同面,不能不加区别地用恩格斯的话来佐证马克思的观点,也不能用马克思前期著作中的论述佐证其中后期著作中的观点,更不能将其三类喻义加以混淆并用以相互佐证。对上层建筑定义应予再思考,即不能再把上层建筑固定划分"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而应从语言学、解释学角度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在表述自己的思想时怎样使用这一概念、赋予了它哪些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一些人实际上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和理论观点看成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最高概括和准绳,从而降低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新的形势下,重温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特别是弄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原意和理论价值尤为迫切和重要。当然,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斯大林的民族理论观点,都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它们应有的科学价值,以利于指导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本文就民族本质的多维属性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文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存在着马克思的原始稿和恩格斯的修订稿两个稿本,学术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而这两种观点,都未能恰如其分地认识《提纲》的本真内容,也未能正确判断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关系。以MEGA2中《提纲》德文的两个稿本为依据,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具体分析与重新阐发,发现两份稿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在思想、脉络根本一致的前提下,恩格斯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加工,这体现了恩格斯精神与其独特的历史作用。同时,两个稿本的两处细微差异(第三条、第十一条),说明今天重新研究马克思原始稿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恩格斯早期和晚期的有关著作及其理论活动,系统地阐明了恩格斯人学思想的形成、特征及其与马克思思想观点的一致性;并以晚期著作中的若干理论观点,揭示了恩格斯人学思想的丰富性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贡献。此论题是当代西方学者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论”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内理论界较少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恩格斯早期和晚期的有关著作及其理论活动,系统地阐明了恩格斯人学思想的形成、特征及其与马克思思想观点的一致性;并以晚期著作中的若干理论观点,揭示了恩格斯人学思想的丰富性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贡献。此论题是当代西方学者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论”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内理论界较少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苏 《东方论坛》2012,(2):95-99
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规范哲学思想。科学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规范思想得以产生的理论基础。马恩认为规范不仅要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规律,还要充分展示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高度自觉性。规范以自由为基础,是对自由的体现和确认,但同时又规定自由的限度。规范体现了客观性真理尺度与目的性价值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麦克斯·施蒂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他的重要性至多被消极地看作是马克思摆脱费尔巴哈影响的中介或跳板。然而,借助于对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两封关于施蒂纳的书信的解读,可以看出施蒂纳利己主义的巨大迷惑性,同时也可以看出马克思极为重视对施蒂纳的批判,这种重视主要不是表现在理论方面,而是表现在社会实践方面。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责难,针对他们的主要观点进行批驳并阐述马克思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揭示出自然辩证法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学说是以马克思命名的,这既是恩格斯的一贯主张,也因为马克思是马克思学说的主要创立者。承认马克思是马克思学说的主要创立者,并不否认恩格斯在马克思学说创立中的贡献。恩格斯在马克思学说的创立中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恩格斯是马克思学说创立的前驱者、唯物史观的发现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创立的参与者和完成者、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之所以超越了当时盛行的文化史观,关键在于他们在研究文化理论时具体运用了"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的方法、科学抽象法、社会整体性的方法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统一的思想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叙述方法是现实的历史叙述方法与唯物主义的辩证叙述方法的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把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统一起来,实现了文化理论的历史嬗变。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启发我们:当代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思想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是否具有生态哲学思想,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本,结合社会现实情况,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前提性、基本内涵、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力图较为全面地揭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并使之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彰显其对解决当代社会生态问题的重要作用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反对教条主义的科学态度.他们认为,人的思维不可能在某一时期穷尽对世界体系的认识,根本不存在永恒的终极真理,所以对任何理论都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理论研究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任何事物都必须进行辩证分析,理论必须见诸实践并灵活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思想,为人们正确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学者将现代生态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马克思主义进行结合的理论尝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母体.20世纪9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逐渐被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所认识,并从中发掘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自然观、“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劳动价值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发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领域就业人口的逐渐增多,劳资矛盾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劳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核心,通过分析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构建起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马克思恩格斯的劳资关系思想主要包括劳资关系形成的基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与劳资矛盾、资本对劳动的权力、资本积累收入差距、工会在劳资关系中的作用、世界市场与国际劳资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