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30年代,日本煤业在其政府的支持下,向中国市场特别是以上海及沿江一带城市为中心进行低价倾销。这种倾销行为给中国民族煤矿业以沉重的打击,国煤销售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煤的价格日趋低落,民族煤矿企业多处于破产或半停产状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民族识别工作,其理论奠基工程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在着手进行,民族识别这一过程一定程度上受到前苏联民族理论以及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影响。从19世纪末的亚历山大·霍斯到克拉克与巴斯顿等人对中国西南民族的三分法,到20世纪初期的戴维斯分类法,依稀可见西方学者关于"民族分类"的学术话语及学术影响力。20世纪前期,前苏联与英法等国学者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及其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对早期中国本土的知识精英们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民族文化个性本位立场与其强烈的国际认同诉求相矛盾。中国美学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中国美学要成为科学,就要以普遍性追求为最高宗旨。走出民族文化本位立场,以中华审美之特殊性材料研究人类美学之普遍性问题,似可成为新世纪中国美学自我深化的一个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中国近代国家建设和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民族的起源问题一直是知识分子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不少学者注意到这一阶段的有关历史情况,但是主要关注20世纪初期,而极少与其前后时期联系探讨。至今,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学说和争论在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地位。对民族起源学说而言,20世纪中国的论争,第一是"外来/原住"模式向"土生=世居"模式的转化;第二是一元论和多元论反复交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是苗族史论。在19世纪至20世纪前半期,苗族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土著民族。这种"苗族原住"学说,与当年流行的"汉族西来"学说相结合,长期以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的形成,以及有关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教育及其学科的历史回顾、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可以追溯到 20世纪初,其发展已近百年。新中国建立后, 1949 ~1966年,是民族教育的起步阶段; 1966~1976年,是民族教育遭受重创的阶段; 1976~1984年,是民族教育拨乱反正、逐步恢复的阶段;1984~20世纪末,是民族教育的学科建立阶段。纵观新中国建立后民族教育的发展,虽然在总体上经历了曲折,但仍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历史进入 21世纪后,显然,中国的民族教育以及民族教育学的学科发展,都已经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并必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满族作家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中的一位少数民族成员.在社会风行民族歧视的过程中,其民族心理备受压抑,企盼世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群一律平等,"谁也不要欺负谁".他明确宣示出自己进步的民族观和民族文化史观.他认识到中华各民族必须平等、团结、和谐、互重的道理,懂得"国家至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认为国内不同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文学优长,其文学传统都该得到尊重,一个具有现代文化精神的中国应该鼓励多民族在文化上发出各自的声音.老舍的民族观,闪现着超越民族藩篱的现代人文光芒.他是非政治家和民族学家的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中,极难得的一个具备超前民族观念的人.老舍的现代民族观是对中国多民族共存现实的反馈,是对中华民族新时代人文建设的贡献.在20世纪中国文化人普遍缺乏对民族问题科学思考、普遍不够重视现代民族观念建设的情况下,这份贡献更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7.
总结概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早期民族研究史(以王桐龄为主),可为当今民族史研究的开展和民族政策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中国化为其准备了条件,元朝是其重要阶段,明代虽有反复继续发展,被清朝绥服是其关键阶段。近代反侵略斗争使蒙古民族与中国其它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蒙古民族与中国其它民族同步兴旺繁荣,蒙古民族的中国认同以巩固形式最后完成。“中国观”在蒙古民族认同于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体历史语境下,国家主义之“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全民政治、全民福利”,以及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在历史与时代的逻辑中被赋予了政治的正当性,展现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反抗”与“建设”的归依,依然可视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架构中的政治运作。其政治理论和实践形态,之于民族凝聚和民族国家的构建而言,有其合理性甚至积极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从确保其国家安全需要出发,无视中国对外蒙古拥有主权的事实,一直积极大力扶持外蒙古独立,分裂中国.苏俄的上述做法,完全违背了列宁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政策原则,表现出十足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在形式上将我们从封建王朝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崭新的共和国形式,中国社会自此开始从形式和内容上向现代性的转变,其意义不能低估。民族国家是近代新出现的国家形式,建立民族国家是我们面临的历史任务。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从排满到五族共和的曲折,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民族认同与现代的“民族意识”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意义不在于破坏旧秩序,而在于它能否以民族国家的形式使中国进入现代国家之林,从而将中国的抗争汇入到20世纪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潮流,将中国变成世界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辛亥革命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白话文运动在20世纪初的发展,以接受外来文化为开端,以“国家”为话语中心,以反传统的立场使近现代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认同、民族传统文学根基的缺席,接受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学根基,导致民族主体意识不足,从而进一步弱化了接受中将自我与他者相区别的民族焦虑感与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3.
"民族"概念和民族理论是诞生并成长于20世纪中国的新鲜事物.本文在回顾了"民族"一词的诞生过程后,以全新的视角论述了1949年前民族理论或民族研究发展的三条平行线索,即政治学、人类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统.1949年后此三条线索在新中国的合流与再次分野,以及新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海内外人类学界对中国族群问题的讨论,时间上大多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识别的系统工程为起点,但这些讨论既表现出对清末和民国初年中西方的中国民族分类观缺乏相应的探讨,又表现出缺乏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中国民族分类话语的流变及其相关的政治语境等问题。本文以西南族群空间为例,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方在西南民族分类中的两种视野,即"中国化的西南视野"与"帝国殖民化的东南亚视野"之间的抗争。同时兼论中国人类学界在建构西南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遭遇的"西学"中国化的困境以及相关的地方能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翔实的材料宏观地系统地考察了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产生、发展、繁荣的历程.文章认为,100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结构从以民间文学为主到以作家文学为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后50年,建立了民族文学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对民族文学的研究从无到有,从零碎到系统,从浅显到深入,从单一到多层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20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是辉煌的,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清王朝面临资本主义强势紧逼而步步后退之际,中国民族问题在保国、保种语境下提出并演化,演化的核心是西来的"种族"、"民族"及其蓄含的一套价值观念,替代和改造王朝中国处理"五方之民"历史观念及传统历史资源,其大背景则是王朝中国向主权现代中国转型。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问题提出的历史轨迹,有助于今人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国家统一和民族政策形成的历史国情,以及资本主义时代处理民族问题的目标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垦公司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当中国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时,一些爱国的民族资本家在爱国热潮的推动下,企图以学习西方农业经营方式来探求中国近代以大农业规模经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兴起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农垦公司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文章试从传统农业思想对农垦公司资金使用、经营方式、发展历程的影响来探析其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认清我国的历史国情,使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8.
19、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在融中西古今而直面民族现实的理论探索中,创化了既不同于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又区别于中国古典伦理美学的人生论美学传统。这一民族化传统以审美艺术人生之统一为标志,突出了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的统一、真善美的贯通、远功利而入世的诗性价值指向,建构起审美活动、艺术实践、人生践履三维交融的大审美大艺术大人生的诗性情致。这一民族审美传统的确立为中国美学民族思想体系的建设和民族审美精神的化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期的庄学研究,中国学者分别从哲学和文学视角进行了研究;20世纪下半期中国的庄学研究以改革开放为界,不断深化发展。同时海外的庄学研究在20世纪也从未停止。20世纪的庄学研究揭示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1世纪庄学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识别,是20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所开展的一场国家重大工程.它奠定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56个民族的模式”,以及每个人的民族身份.那么民族识别是如何开展,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的“56个民族的模式”的,作者在多年所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以云南省这一民族最多样化,民族问题最复杂的地区为例,对当时的民族识别过程进行了动态的再现.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识别的过程和路径,揭示了现代中国民族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之本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