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学近一个世纪发展脉络的回顾与梳理,揭示出中国美学与时代主题、民族忧思、现代性诉求的密切联系。分析了中国美学何以常常超越其学科本位,以启蒙、批判、解放为己任,成为社会思潮热点的原因。本文对两次“美学热”做了简要对比,对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的总体趋势做了评析。  相似文献   

2.
近代启蒙美学是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真正源头。近代启蒙美学的三个理论支点是康有为的哲学、严复的进化论和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说。梁启超和王国维的美学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两个价值取向:梁启超主张国家本位的民族国家主义,而王国维主张个人本位的意志主义。民族国家主义的美学总是处在美学发展的中心,但它从来没有成功的美学实践,王国维关心个人精神状态,寻求心灵慰藉的美学精神构成了中国美学精神的真正内容。这两个传统的对立既是中国传统美学“载道派”和“性灵派”的延伸,又揭示了:走上理性主义历程的中国现代美学,它的一只脚已经跨出了中世纪,另一只脚刚刚抬起来。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和西方殖民扩张 ,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美学现代化的进程 ,使它沿着两个方向展开 ,以国家民族为本位的功利主义美学观构成了时代的主潮 ,而以个体为本位 ,坚持艺术和审美独立性的理论也作为潜流在运行。今天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剧 ,我们反思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 ,必须以此为借鉴 ,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现实 ,追求人类普遍具有的精神价值 ,处理好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 ,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中有生命力的东西 ,以把中国美学的发展纳入合理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思想产生的根源何在?这是中国美学史研究中没有详尽而明确解决的问题。西周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大时代,有西周的文化的昌明,才会有中国美学思想的繁荣隆盛。可以说,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观念和范畴都是在西周萌芽和成形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敬天保民的社会观念,宗教礼仪的文化制度,所彰显的理性、人文精神,是孕育中国美学的胚基。形成了中国美学以德为美、重视人格、推崇生命精神的审美取向。这是中国美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美学观念的独特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5.
中国园林技术的美学研究属于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很多中国美学传统特色,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也夹带着现代人们的创新。园林技术的美学研究对于园林技术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笔者从中国古典园林出发,探寻埋藏在园林技术中的美学。  相似文献   

6.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以人民大众为本位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美学必须走进时代 ,找到自己的使命。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的指导下积极从事生态文艺学与美学建设 ,从代表先进文化的高度重视这一建设。我们要用中国美学理论参与全球对话 ,我们必须而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回答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应该区分开来,成为彼此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两个学科,犹如西方美学之于西方美学史,哲学之于哲学史,美学之于美学史(故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并不与美学对应,而与中国美学对应)。其理由主要是:首先,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不同。前者面对的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价值事实的层次,后者面对的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事实的层次。两者有深浅之别,也有逻辑与历史之分。其次,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式不同。前者是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典范符号,李泽厚“实践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是中西美学与文化艺术理论融汇、提炼的过程,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乃至现代西方文化理论成为这一美学体系的西学符号,“巫史”传统、实用理性以及“乐感文化”则成为李泽厚借鉴西学思想烛照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论产物,其化合中西、融会贯通的理论驾驭范式不仅成就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奇观,也引发了对美学与艺术理论延展的无尽思考。  相似文献   

9.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以人民大众为本位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美学必须走进时代,找到自己的使命。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的指导下积极从事生态文艺学与美学建设,从代表先进文化的高度重视这一建设。我们要用中国美学理论参与全球对话,我们必须而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回答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钱穆学术史观以其文化与历史融贯的视野涵容了系统的美学思想。文章认为,钱穆对中国远古自然地理与文化的整体观照,为民族美学的源始性开掘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钱穆有关中国学术流变和时代精神的阐释,以及对文化精神和宋学精蕴的剖析,都揭示出中国美学的内在心魂,对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谈中外海洋文化的共性、个性与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代中外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外向、冒险、崇商等共性,又因地理环境、风俗民情、民族性格、文化内涵和价 值取向等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但不能因此将其地位和作用无限扩大。  相似文献   

12.
李泽厚美学是20世纪后期处于中国美学主流地位的“实践论美学”的杰出代表。考察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对把握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进程和构建21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纵观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细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在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李泽厚实践论美学初步创建;80年代,随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论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不断深化;90年代,在“后实践美学”的批判中,李泽厚实践论美学步入反思期。  相似文献   

13.
21 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健全现代美学建构的整体要求出发, 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必须看到社会现代性追求在美学目标体系上的局限性, 避免在对“社会本体”的确认中淹没“个人本体”的存在意义; 应充分肯定审美现代性问题的理论重要性, 重新认识超越一般社会规定性和集体意志之上的个体存在价值。而探讨并实现传统思想体系与中国美学现代学科建构之间的有效对接,通过开发、 利用和转换本土学术资源, 使中国美学真正找到对外进行平等有效的学术沟通的对话性根据, 实现由传统向现代、 资源向成果的形态转换,进而形成真正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 则是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又一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世界美学不是一元发展的,而是多元并存的。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各具特色,形态各异,丰富了世界美学的园地。这三大美学形态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至今仍富有活力,为当代世界美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资源和动力支持。融通三大美学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始终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立足中国美学传统,走美学的民族化道路,同时加强与西方美学的对话与交流,努力实现民族美学观念的更新与发展,这是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必然选择和巨大任务。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史著作的写作学术积累丰厚,但因为多种原因也导致其写作的六种主要局限。对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史著作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清理、总结和反思,有利于寻求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写作的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学中的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美学存在着一种严重的本质论倾向,即20世纪中期唯物认识论的美学本质论;80年代实践美学的历史理性论的美学本质论;90年代“后实践美学”超理性的美学本质论。这3种美学本质论都对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美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可以5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50年代之前,研究者并非把美学当作一门纯粹的科学,其主张侧重于美学研究应在改造社会人生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五六十年代之交的美学问题大讨论,使美学研究再度引起学界的关注,形成一股热潮,并逐渐走向学理上的探讨和理论上的建设。当时,实践美学解决了美的根本性质问题。反思20世纪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美学与现实人生分离的"艺术哲学"的倾向,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把审美、艺术、人生三者统一起来进行研究,这是中西美学思想史以及20世纪美学研究发展过程所昭示的真理,它也预示着中国美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沿着历史的线索回顾了中国美学在二十世纪这一百年中所走过的五个时期,展现了中国美学由古典美学向近现代美学转变并逐渐建立美学近现代体系的历程,从中总结了中国美学的几个特点。本文对当前中国美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中国美学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后期美学同时具有认识论美学与实践美学特征,典型地体现了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从认识论美学向实践美学过渡的历史轨迹,是这一演变的中介形态,它具有哲学美学、认识论美学、实践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等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之共性,同时又在美学学科意识和审美主体论两个方面显示出强烈的学术个性。由于时代的制约,朱光潜先生未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美学理论体系,但是,这一理论在认识论美学与实践美学两个方面均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20.
社会美作为美的形态之一,作为中国美学的“特产”,曾经在中国美学界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研究与宣扬。然而,它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却逐渐走向了停滞。不过,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西方当代美学开始关注生活、社会和自然,开始将生活、艺术、社会、自然的界限抹平--它们开始提出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肯定美学”、“景观美学”--而这些实际上和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美有着相同的时代诉求和审美立场。同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进展,后现代美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美开始走向一种建设性的审美征途之中。它开始倡导一种自由、多元、和谐的审美观念,而这些实际上就是一种广义的生态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