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在翻译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两种语言中文化意象的错位。语用移情最终决定着原语意义与原语文化意象两者之间的取舍:译者要么站在原语和原作者的立场,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要么站在译入语和译入语读者的立场,用译入语的文化意象取代原语的文化意象,或舍弃原语文化意象,只译出原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沟通,更是文化之间的交融。译者首先要从原语和原作者的角度深入了解原语信息中的文化意象的预设,然后从文化态势对比等跨文化的因素出发,对译入语和其读者的文化预设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考虑文化交际的最终效果,译者可以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适当的修润和创设,在译入语中对原语文化意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3.
语义应是英汉翻译中的基本问题,它是分析原语信息与译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译者在汉英对译中要准确把握原语与译者语语言单位的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实用意义,从而实现原语对语的灵活对等,充分再现原语信息。  相似文献   

4.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语翻译中,要达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译者必须对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相应的转换,以便让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地领略到原文作者的本意,为此,首先须在语际翻译中融入语内翻译这一过程,实现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翻译涉及到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研究翻译决不可离开语言,对原语和译入语的对比研究是提高译者翻译能力和翻译效果的重要因素。就汉英主语差异的特点来探讨汉译英中主语的定位问题,有助于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以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译文进行三维转换,能帮助产生最佳译文。依据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基于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实践材料,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入手,显化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三维转换理论对旅游文本英译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提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发挥译者主体性、夯实双语知识、关注译文受众等策略可有效提升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 ,认为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表述都与认知有关。具体说 ,古诗英译是一个有关原诗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认知语境趋同度大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翻译过程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也是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选择的过程。旅游译本生态环境是指原语和目的语文化、旅游经营目的以及译者、游客、旅游经营机构之间形成的整体。对外旅游宣传要让旅游经营获利,又能宣传当地特色和文化风俗,译者必须采取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才得以生存发展,译文在接受优胜劣汰的规律后也能得以生存生效。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活动和文化移植,更重要的是译者选择适应的结果.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探讨了毛泽东诗词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补偿,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译者要经过选择适应,通过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和交际补偿等手段对原语进行信息补偿,从而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以适应译语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内容、形式对等问题初探——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对等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原语与译入语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译者应尽可能选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因此仅注意形式对应是不够的。运用奈达的部分理论,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差异的特征入手,则有可能在文学翻译中化解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意象的翻译是古诗词英译的灵魂所在。在生态翻译观照下对李白《送友人》一诗的意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生态结构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解读,对比赏鉴国人所给的六个英译本,可以发现,译本中原作意象的缺失或者篡改都不能传达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译者应在忠实于原作的生态意象和顺应译语的文化生态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境是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形式的转换,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文化意象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积的文化环境中重新构建,而这一构建完全受到译语、译者及读者的认知语境的制约.本文旨在对认知语境理论及其操作紧扣汉语古诗英译这一焦点进行阐述,并着重以此理论来探讨汉语古诗英译实属认知过程,从中发现极难克服的认知障碍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船山思想多是对六经开生面而形成,从船山对经典的诠释中可以管窥其家风思想:船山家风思想强调修德立己,以礼处世。特征为厚德隆礼,既重视个人德性修养,又重视外在的礼之践行。其逻辑理路表现为由德而礼、由内而外。在家风培育方面,王夫之更是强化人之道德品质,强调从礼教入手,借助德化、礼教培育家风。  相似文献   

14.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是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用的侧重点不同的翻译方法,归化法的侧重点在于目的语读者,而异化法侧重点在于源语作者。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两者要结合使用,缺一不可。文中还探讨了在中、英诗歌互译过程中,归化法用于转译双语诗歌中的"意美",异化法用于转译诗歌中的"形美"和"音美"。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欧美文化的强势地位,在翻译我们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色时,应采用异化法,以保留我们的文化瑰宝,提高汉语文化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5.
阿库乌雾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意象,在世界少数族裔文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学者将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在文学的边缘地位、作者本人的身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等问题,较少关注诗歌本身。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阿库乌雾诗歌,探究阿库乌雾是如何打破雅克拉康的虚像,向内求真直抵文学生命的思想和精神层面,回归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6.
寒山诗歌与余华小说经过英译译介,均突破了在源语文学中的旧有地位,在译语文学体系中获得了新的文学生命。通过对比二者的译介背景、文本特点和翻译策略,发现前者是禅宗启迪,后者是回归文学母体;二者都是经过第三条线路到达译语文化;均由熟知译语语言与文化的L1译者翻译;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寒山与余华各有的多个L1译者都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均对语言细节地方做出了独到的翻译理解,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以李白名诗《玉阶怨》的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指导下,对比研究两个英译本中态度资源、级差资源和介入资源的分布,评估原诗与两个英译本之间评价意义资源的转换。评价理论能够启示汉语古诗英译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传递。研究发现:在两个英译本中,态度、级差、介入意义基本通过补偿或平衡做到了整体对等转换,同时介入意义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做细微灵活调整。不在于评价译本的优劣,而旨在阐释评价理论对于汉语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并丰富李白诗歌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19.
术语翻译是将原语术语的语言符号转变为译语术语语言符号的思维过程,故而术语翻译必然会受到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和不变性的制约。从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和不变性视角,对术语翻译的“现有译法”和“找译译法”进行了探讨。认为: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论断是“现有译法”的理论基础;索绪尔语言符号不变性论断是“找译译法”的理论基础;“找译译法”适用于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现有译法”适用于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将“现有译法”误用到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是造成目前术语翻译难,术语误译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