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据不是(案件)事实,但证据与事实存在内在联系,即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但是,证据本身并不就是事实根据,"根据"也并不等于事实.证据之所以能够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是基于证据蕴涵着事实信息,通过事实信息能够揭示证据事实,查明案件事实.事实信息就是存在于证据中的那些能够据以做出事实判断的信息.事实信息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事实信息既是证据存在的前提,又是证据事实得以发现的根据.控辩双方收集证据并从中识别和收集事实信息的证明活动,法官对于证据和事实信息的认定和运用,是整个刑事诉讼证明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论刑事证据与案件事实之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认为“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都是证据”,这并不正确。在诉讼中 ,证据并不就是事实。而事实并不是人。证据作为在诉讼中证明待证事实的根据 ,必须有物质形态 ,能够为人们去收集并向裁判者举示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诉讼中的证据与事实 ,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事实是证据的内容 ,而证据是事实的载体 ,“人证与物证”是证据的存在形式 ;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 ,并不是证据 ,而是证据中蕴含的证据事实。证据并不就是事实 ,但证据必须蕴含事实  相似文献   

3.
证据新论     
近现代法学家对证据的研究虽然日趋精细和深入,但却把证据理论弄得繁杂而混乱。这种情况给立法和司法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因而有必要对证据作由繁到简的研究,以收浅出和清晰之效。一、关于证据定义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1款规定,“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  相似文献   

4.
对诉讼证据,目前处于通说地位的是事实观的证据论,在这一类定义内容中,因为强调的内容不同,各派学者又有不同的现点,现阶段,学界与实务界对事实观的证据定义提出质疑,转而强调其被动性与诉讼特征;这两类观点均有不足,可将证据定义为:由有权收集的单位或个人依法收集,在诉讼中被用以证明诉讼的主张或者由案件处理机关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与现象。  相似文献   

5.
因为人的言词有着主观性、易变性等特征,所以言词作为大脑输出信息的工具并不能够作为证据,证据应该是人这一客观存在的自身.由此人的证据形式应该根据其不同的诉讼地位重新分类.目前我国的证据立法中证人是专指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证人,但当事人同样以自己的言词将大脑内储存的事实信息输出来证明案件待证事实,所以有必要重构人的证据形式,确保各类证人的证明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6.
《民事证据新规》整体上肯定并扩充了当事人的自认规则,但是《民事证据新规》第八条第二款延续了《民诉法解释》第九十二条第三款的立法精神,对自认制度的审判排除效予以限制。限制的根本原因是事实探知绝对化的审判理念和实体正义价值追求的传统惯性,直接原因是规制虚假诉讼的现实需求。但是建构规范意义上的自认制度应坚持事实探知相对化的审判理念,协调当事人意思自治与事实探知的关系,追求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平衡。为规制虚假诉讼而限制审判排除效的做法并非治本之策,规制虚假诉讼的最优选应当是废除事实预决效力并为当事人设置真实义务。自认制度来源于辩论主义自然也应回归于辩论主义,回归辩论主义的自认制度以审判排除效为核心,《民事证据新规》第八条第二款则失去正当性。自认制度审判排除效的应用必须考虑不同案件诉讼环境的差异与相对性。   相似文献   

7.
刑事证据的特性是刑事证据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专家学者们对该问题曾提出各种见解,争论颇为热烈。从业已出版的一些著作与论文来看,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还是囿于法规条文,显得过于简单,或者不够确切,因此该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笔者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刑事证据的相关性 刑事证据相关性是刑事证据的重要属性。对于证据的相关性虽然有多种提法,但绝大多数学者均将其表达为“作为证据的事实,必须同案件有联系”,所不同的只是对这种联系有着不同的提法。诸如同案件有客观联系、紧密联系、内在联系、内在必然联系等。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1条第一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不少学者认为,这是证据必须具备相关性这一特性的依据。我们认为,刑事证据相关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特性,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我们不必囿于法规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因为短短的一款规定,远不能表达出刑事证据相关性的完整含义。我们认为,所谓刑事证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刑事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与基础,是体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并列举了证据的七种具体表现形式,且其证据能力一般不受限制。这就导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在程序上没有很好地贯彻诉讼对抗制,给实践操作带来很多问题,在证明标准和证据规则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证据相关性的逻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提出了解决证据相关性的方法和基本步骤,其次,对证据事实与要证事实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科学分类和精确刻画。再次,运用概率逻辑的有关知识确定了不同因果关系下证据事实与要证事实间的相关强度;最后,提出了正相关是证据认证要证事实的逻辑标准,负相关是证据否证要证事实的逻辑标准。以上分析,从逻辑上解决了证据何以能证明案件事实,如何证明案件事实以及对案件事实有多大证明力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在刑事诉讼的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具有二重性:一是以自己的直接经历(实际上是对这种经历的记忆和表述并以其中存储的案件事实的有关信息)来说明案件事实,因而具有证人的地位;二是通过收集和运用各种证据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又处于控方或者辩方的诉讼主体地位。故此,一方面,刑事诉讼当事人通过记忆在大脑中储存了案件的有关信息,属于人的证据形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当事人又是诉讼主体,与诉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正确地收集、认定和适用证据是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刑事审判活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合法的重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表明证据有以下特征:1.从证据的内容看,证据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2.从证据关系看,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3.从证据形式看,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7种表现形式,即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相似文献   

12.
间接证据作为民事诉讼常见的一种证据形式,其依据经验法则和推理构成间接证明方式,该方式是民事诉讼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手段。间接证据因为证明对象多元化、证明力不确定和证明事实方式复杂化,使得法院对其采取了谨慎、怀疑甚至是排斥的态度,法院对其运用或是简单滥用证据排除规则、证明力较小规则将其排除,或是以证据不能证明案件事实直接适用证明责任规则裁判定案,使得原本能够认定的事实得不到科学证明。因此,对于间接证据,首先应明确法院仅能依据宽松的证据能力制度对其作有限排除,同时应限制常识性的间接证据证明力较小和真实性规则滥用以及要求法院对矛盾间接证据证明力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更重要的是,在间接证明分为证据环、证据链等几种具体类型基础上,应明确间接证明对推定基础的经验法则之要求,确定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多样化模式,并且赋予间接证据在证明欺诈、胁迫等主观事实方面的重要作用。然后法院面对间接证据时才能依赖自由心证来认定事实,使民事裁判建立在规范、严谨的证据审查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利用后现代法学的视角,通过分析和区别证据材料和证据,论证二者在诉讼法上的分离.又通过对目前几种典型证据概念学说的评析,努力从理性和非理性相统合一致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诉讼证据.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在"根据说"的基础上引入两个参数变量--证据的基本属性和证据标准,诉讼证据是指符合一定标准经法庭程序质证审查并最终使法官对案件事实形成心证的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这一法律概念是《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它的一般含义是指诉讼中对案件需确认的事实。由负有责任的当事人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如不能证明案件事实,则由人民法院推定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由此可见,举证责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  相似文献   

15.
案件事实是适用死刑的依据,但案件事实必须依靠证据来证明。在死刑案件中,证据问题更是直接决定着被告人的生死存亡。严格死刑案件证据制度,是提高死刑案件质量、减少和避免死刑错案的重要措施。我国应当通过确立或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口供补强规则、直接言词原则和传闻规则、证人出庭制度,并提高判处死刑的证明标准,来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6.
对《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部分条文的理解需严格按照立法条文进行论理解释。《规定》对非法证据的范围认定应依据刑事诉讼法第54条的规定在形式上限定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物证、书证五种,在实质要件上应把握非法证据之"非法性"体现于对公民宪法性基本权利的严重侵害。对《规定》第9条"所外讯问"的理解应恪守刑事诉讼法第116条的规定,将因客观原因进行合理解释的所外讯问理解为羁押前因客观原因不能及时送看守所的所外讯问,以及送看守所后在讯问室以外的所内讯问。坚持刑事诉讼法第57条第2款的立法精神,《规定》第31条第3款对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做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控辩审三方发问的规定,是对当下自由证明向严格证明转化的最新理论的吸收,体现了当下立法和司法者对取证合法性问题的重视及对相关程序争点查明过程中的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7.
案件事实认定是司法证明的主要任务,是正确适用法律进行裁判的前提条件。事实认定规范化和科学化是对案件事实进行准确认定的基础。事实认定者要遵循证据裁判原则的要求,在证据规则指引下对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审查判断。在司法证明的基础上,事实认定者运用经验法则进行逻辑推理,通过自由心证形成内心确信,完成案件事实的认定。作为证据裁判原则的例外,司法认知和推定也是案件事实认定的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已有的诉讼证据定义的评析 ,对诉讼证据本质属性的揭示 ,以及对诉讼证据分类的探讨 ,为诉讼证据下了一个简短明确的定义 :诉讼证据 ,是指含有证明案件事实或证明与处理案件有关的事实的重要的客观事实。可供法学工作者、司法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证据的重要性在刑事诉讼中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对证据的分类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笔者在本文中对于我国现行刑诉法中规定的七种证据种类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最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刑事诉讼中只有三种独立的证据种类,即物证、书证和人证,且它们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其它证据都不是具有独立资格的证据法定形式,而是分别处于它们下位的证据类型.所以,在司法实践中,最关键的就是从"人"、"物"和"书"上去寻找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各种证据信息.  相似文献   

20.
办理刑事案件,必须弄清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才能使案件得到正确处理。但是,要查清案件事实,则必须依靠证据,因为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如果没有证据,那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