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将严歌苓融合中西文化视阈的"中国记忆"小说置于比较文学领域进行跨文化解读,发现作者在流散语境中以双重文化视角回望母国的态度具有多种内涵,其作品蕴含独特意蕴。流散作家的身份使严歌苓在中西两种文化的选择与运用上格外自如,她在作品中努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即以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念反观中国历史,以中国传统文化来建构对应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女性想象,以中西互渗的生态意识来构筑理想的生态家园。这一跨文化选择不仅为作者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对象视阈,同时极大深化了作品的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2.
将严歌苓融合中西文化视阈的“中国记忆”小说置于比较文学领域进行跨文化解读,展现作者在流散语境中回望母国的文化守望.作为生活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流散作家,严歌苓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她努力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以滋养自己的生命,从而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崭新的创作视角;同时,曾经的母国生活经历和传统文化修养又深深植根于她的生命之中,积淀为无意识的创作取向和价值诉求.因此,她的回望母国的文化守望,既有对西方文化的扬弃,又有源于血脉的母国情怀,二者的对话和相互交融,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跨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华裔流散写作,尤其是活跃在美国的华裔作家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引起了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学者的瞩目。由于他们独特的民族和文化身份,他们得以在美国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发出独特的声音,并逐步跻身主流文学界。由于华裔流散作家的不确定的身份认同和世界主义特征,对他们及其创作的考察应置于广阔的世界文学语境下。如此,一方面可以恰如其分地评价他们的文学成就,另一方面也给文学带来一些世界主义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同性恋题材小说主要诉说着特殊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完全性倒错者与偶然性倒错者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这些小说在同性恋者的构成方式、情感产生机制设置,话语权力中性观念的建构和同性恋者自我身份的认同等方面与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很相似,这种相似来源于严歌苓对普伊格情感的契合和创作手法的模仿。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数都有过流散他国的经历,他们因而拥有双重的文化背景,既能进入母国文化,亦能进入居住国文化,同时又游离于两者之外,承受着陌生化的痛苦。独特的经历使他们从陌生化和双重化的视角去全面地看待人类个体命运和世界重大问题,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流散文学作品,主题思想深刻,叙事手法也新颖,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书写历史记忆是严歌苓小说的鲜明特色。本文通过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第九个寡妇》等作品的分析,挖掘出严歌苓作品中的历史意识,并进一步剖析这些小说中的历史意识反映了严歌苓对人、对历史思考的深入,也表明她创作的许多"中国故事"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承载着美籍华人对自己历史的思索、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7.
结合流散写作的特点,从华裔美国作家的特殊文化身份和写作特点入手,借用后殖民主义翻译观的诸多视角,主要探讨了华裔流散作家在双重文化语境下的特殊译者身份、在文化翻译中对"中国形象"误读、改写的不可避免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东方主义倾向,同时也聚焦中国译者所面临的种种尴尬。  相似文献   

8.
李安作为华人电影界的翘楚,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诉说着他的电影梦。文章从李安多元文化创作背景和后殖民主义影响角度出发,观照和审视他创作的东方电影中那些"叛逆"的新女性形象。以《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为例,分析影片中东方女性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及性格在全球化和现代性语境中的嬗变。李安正是在东方传统儒释道文化和西方现代女性解放的双重审美文化矛盾冲突碰撞中,凸显了东方新女性的精神追求和独立品格。这也为我们认识现代社会中的东方女性打开了一扇天窗。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作家作为全球流散群体中的一支,游离于故国与所居住国文化之间,以边缘人的双重视角去审视中美两种文化,思考并实践着文化的变迁、融合和生长。他们的写作无一例外地探讨了在强势异地流散者的文化身份危机、文化身份重构及人类整体文化的命运和走势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基于后殖民理论,从流散批评的视角出发,来探讨美国华裔写作中流散者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10.
"文化流散"是一种"跨文化"的生存状态,所有的流散者"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居住于一个多种文化之间的世界,于矛盾的和冲突的传统中创造自我的身份认同".当代少数民族先锋诗人大都属于文化流散者;在他们的"流散写作"(diaspric wrting)中,"家园情感"是与文化身份的模糊或丧失紧密相连的情感形式,并通过文本中的"非家幻觉"(unhomely)得到集中表现.文化流散既是一种精神与情感上的创伤,又是一种文化特权、一种不可多得的优势,它所带来的这种独特经历,有助于诗人们在诗歌中从"跨文化"的场域去书写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有利于少数民族诗歌走出传统的樊篱,获得一种全球性的诗歌品质.  相似文献   

11.
流散群体的文化身份问题愈来愈受到文化研究领域的关注,流散写作以文学的形式展现流散群体对文化身份的焦虑与诉求。卢新华的小说《紫禁女》为流散群体文化身份的建构探索出一条新路,即: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汲取西方的文化精华,创造出一种独立的华裔新文化,从而成为西方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元。  相似文献   

12.
在《加西亚家的女孩是如何失去口音的》中,阿尔瓦雷斯在调解个人和民族认同关系时,使民族身份认同陷入了美国主流文化和母国文化的争论中。小说揭示了加西亚女孩在移民国的失落和创伤,这些不和谐境况既受到双重文化和双语经历的挑战,也受到沉默﹑逃避的历史语境的困扰。言说焦虑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对加西亚女孩在母国与客国的挣扎和旅行从而最终建立其跨国民族身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从后殖民翻译看《女勇士》的文化身份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一直是流散文学,尤其是华裔美国文学备受关注且热议的一个话题,但从翻译的视角审视文化身份的论著,目前尚不多见.与许多华裔美国作家一样,汤亭亭借用文化翻译以完成后殖民语境下的跨文化写作,并成功在美国主流社会立足.通过杂合,她用独特的改写与重塑,融合不完整的“中国”文化记忆与其身处的美国文化,对英语这一完整的连续的整体发出挑战,也激发读者参与到文化翻译当中.她成功地再现了异域“中国”文化,也构建了本土的美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流散的视角重审当代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与重构,可以看到,非裔美国人是典型的流散族裔,他们身上体现着隐性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性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体现着某种程度上身份的焦虑困惑和游移意识。非裔流散作家以文本游戏的策略重构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重写了被白人垄断话语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恢复了黑人在多元共存的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流散”是当前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热点,后殖民批判涉及的诸多问题与流散现象息息相关:流散现象既引发了后殖民批判,也为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思考模式;后殖民批判离不开流散群体中的知识分子,他们参与了后殖民理论的建构及具体运用,为后殖民批判提供更多的文本与文论支持.然而,作为批判主体的流散知识分子囿于双重或多重身份的尴尬困境,其后殖民批判理论或创作中不可避免的现实局限性饱受争议与质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当一群跨界男作家还在城乡之间进行文学往还时,张爱玲实质上已经悄悄步入后来称为"流散写作"的行列。以香港为背景的流散元素,深刻影响着张爱玲的巅峰创作,即通过宗主国边缘男性对中国封建边缘女性的拯救母题,成功摹写了那时代"女/男"、"弱/强"、"中/西"等一系列内在同构关系的剧烈共振下,女性生存的"丛林规则"。张爱玲一贯的爱情悲剧在流散元素之直接影响下,形成"反向对位",增加了新的维度与深度,达到文化人类学与文化社会学叠合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在现象学语境下对中国古典园林路径进行解读,从物我关系角度探讨园林路径之"源"起;以生命轮回意识看园林路径"圆"之循环模式;透过园林路径与"天地人神"四者之"缘"探寻其空间赋形机制;由人对自身存在的时间阐释揭示园林路径对于时间的"援"引,旨在以现象学理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及建造意识,反思其本质,并从中发掘创作灵感,对当代建筑及园林创作具有跨领域、创造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境进行研究。文本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是不可忽视的。文中探讨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即异化与归化,以及文化语境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创作体验法"内涵解析严歌苓创作的独特性,并结合严歌苓近年作品《妈阁是座城》《老师好美》《补玉山居》深入解读严歌苓创作所呈现出的风格,其风格主要表现为人物身份的自我放逐模拟、环境氛围的自我感染熏陶、情境映射的自我取材演绎;以严歌苓作品创作为线索,探析其在这种创作方式背后蕴藏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驱动力"、情境体验的"暴露欲"、文学体验的"整合性"。  相似文献   

20.
论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中的美国身份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小说在其建构美国身份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其小说创作在历史文化语境及世界观等方面有追求独立美国文化身份的根由,以此可进一步深入研究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