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两位伟大僧人,玄奘和智顗分别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佛教道路,其中玄奘走的是"天竺之路",他远赴印度取经学习并最终成为印度佛教唯识学专家和佛经翻译家,而智顗走的则是"天台之路",他来到天台山隐修以寻求适合中国人的佛教解脱法门并最终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与玄奘只是照搬印度佛学而毫无创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智顗表现出了佛学上的巨大创造力,开启了中国佛教创造自身中国化模式的大幕。中国佛教正是在选择智顗模式而抛弃玄奘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发展壮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玄奘对于中国佛教的重要性还远不如智顗,尽管玄奘比智顗更具知名度。  相似文献   

2.
僧叡是中国佛教思想由"空"入"有"转换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僧叡在其一生佛教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由尊崇《般若》到扬《法华》而抑《般若》,不断突出了《法华》所呈现的实体意义。僧叡思想的转变,是由以般若"毕竟空"思想为主导,渐次离开,逐渐走向"佛性有宗"的方向。他的转变对南北朝时期般若与涅槃的合流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伴随武士阶层的崛起与民众觉醒而逐渐兴起的镰仓新佛教,在长期的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深受中国佛教影响。日本净土宗沿袭了唐代净土教"善道流"的血脉;而临济禅与曹洞禅则分别继承了宋代的临济"看话禅"与曹洞"默照禅"的衣钵;日莲宗所使用的汉译佛经也体现出其与汉文化之间的关联。新佛教中传统因素的客观存在虽不置可否,但它与唐宋佛教之间一脉相承的事实,不仅折射出中日两国间深厚的文化互补,同时也是中世日本渴求"新文化"和佛教"庶民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维少年时期就深受佛教禅学影响,安史之乱后,便逐渐过上"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道世隐居生活,把全部心思用在戒斋、诵禅以及流连山水方面。他的多数山水田园诗贯串着"清、净、空、寂"的禅学观念,但他能用画家的眼睛去捕捉自然景色中最美的场面,又能用诗人的心灵赋予自然景色以感情色彩,因此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色具有"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美感。  相似文献   

5.
从清末到民国,动荡的中国政局波及到对汉传佛教的政策,特别是"庙产兴学"的提出,中国佛教界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的环境中,圆瑛与时俱进,建立中华佛教总会,开佛教办学之先河,为动荡时期佛教适应社会发展,应对复杂形势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也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有益探索,并因其独特性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海博 《老友》2012,(6):50-52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距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它是中国佛教圣地及旅游胜地,位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6月,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7.
自佛教梵呗音乐传入中国后,凭借它异域的曲调和宗教的涵义征服了中国人。经过了语言、文化、地域、等诸多的变通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色彩"的梵呗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从佛教梵呗的历史传承来探究其发展,进而从有千年历史的佛教梵呗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理解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及其文化影响。从音乐美学角度和社会文化的层面来探讨梵呗音乐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咏出一首歌,如造一尊佛",是日本平安时代的"歌僧"西行法师对自己的和歌理论的高度概括,也是他关于和歌的美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他23岁出家隐遁,73岁圆寂,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50年的隐遁生涯。他一生中创作的两千多首和歌,或直接阐述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间接表达他的佛家思想,即使是那些吟咏大自然的和歌,也无不渗透着深深的佛意,他的咏歌和佛心是一如的,和歌与佛教在西行那里完美地融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9.
简论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对文学的影响张松辉佛教虽然在东汉时期已传人中国,但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却是从东晋开始的。东晋王说说:'"囊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答桓玄难》)到了东晋南朝时期,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变,许多文人与...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天人合一"与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的影响,重视道德,为世界体育文化注入了新元素。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儒学、道教融合交织影响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古代产生顺应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体育文化,也为未来人类社会体育文化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摘要]明末清初,四川佛教开始在中国佛教界中崛起,最著名的是破山海明一系。破山弟子丈雪通醉,及通醉弟子佛冤纲禅师是四川佛教界的领导者。本文考证了佛冤纲禅师的生平事迹及其活动,做出编年。文章认为,佛冤纲的见地不仅纯正,而且纯熟,他所用的禅法,除了坚持临济的棒喝机锋之大机大用,振聋发聩醒学人之外,还具有曹洞的绵密,环环相扣,诱人入道之特点。他关心民苦,参与恢复与新建道场四座,并且亲自管理,铸成佛教管理之材。他忠诚精神显明,遵师爱教耿直,是四川佛教界的龙象,中国佛教界的高僧。  相似文献   

12.
盛唐大诗人王维的诗歌受佛教思想影响极为明显,佛教思想中的世界观、心性论及禅定思想从三个层面深刻影响了王维的诗歌。佛教世界观对王维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对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形成了王维诗歌中灵动跳跃的诗意;其二,色空思想影响了王维对生命、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因而这些内容在王维笔下往往采用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佛教心性论中"境随心转"的思想对王维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禅定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作品中体物敏锐入微,识理透彻无碍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3.
永明延寿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佛教思想人物。他一生"禅净兼修"、"禅戒并重",且著述颇丰。其著述集中表达了他的佛教思想及其理论主张,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也必然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精神。中国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国传统信仰基础上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摄,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也是折射中国佛教精神的物化过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这一特定艺术折射出中国佛教的主要精神,即圆融无碍的精神、宗法伦理的精神、男女同尊的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孝亲观是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介绍中土佛教在孝亲问题上寻求与中土传统契合的几种方法入手,考察了中国佛教在孝亲问题上进行自身理论建设的过程,初步探讨了中土佛教孝亲观的成长进程及其理论特色。本文认为,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佛教的孝亲观与儒家纲常更加接近,形成以佛言孝、劝佛行孝、助世行孝的统一,佛教孝亲观走向中土化、世俗化,终于达成佛法与纲常名教在孝亲观上的契合。这既是佛法向纲常名教靠拢糅合的产物,又是中土佛教走向注重现实的内在需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化佛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感应母题"是中外文学共有的文化母题。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史记载中便蕴含了"天人感应"母题。从印度传入的大量佛经及民间故事中也蕴含了这一母题。佛经"感应"故事所具有的印度神话的夸张性、荒诞性、神异性及虚幻性对唐传奇小说母题起到了很大的触媒作用。此外,佛教"感应母题"所宣扬的果报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的有机融合,亦极大地催化了"感应母题"的风靡。  相似文献   

17.
巨赞主要从救教救世革命精神的承袭、对僧尼现实人生关怀的角度对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进行实践,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佛教改革思路的摸索与尝试,为大陆佛教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梁武帝萧衍与佛教结缘的一生.乃是中国古代佛教史上辉煌的一笔。他以帝王之尊无限虔敬甚而疯狂地对佛教进行信仰与维权,宗教与政治、私利与公心复杂地纠缠在一起。萧衍对自身宗教身份的自觉定位,其佛学理论的立论基点及其宗教实践活动,都与他封建帝王的身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留下了许多的传奇与争议。  相似文献   

19.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我国新疆库车、沙雅县一带),在中国佛教史上,与真谛、玄奘齐名,并称为三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在西域诸国完成了由佛教小乘到佛教大乘空宗的思想转变之后,于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被后秦主姚兴迎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在短短十几年中,他通过对近四百卷佛教典籍的传译和阐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印度佛学按本来面目介绍进来,对六朝时中国佛学的繁兴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影响波及到他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界。因此,研究鸠摩罗什的思想和其宗教活动,对弄清中国佛教思想的演变发展,了解古代我国内地与新疆地区思想文化的交流往来,都很有意义。本文仅就鸠摩罗什的佛教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以及他入关后的译经活动对中国佛教思想的作用,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佛教和道教学科的草创时期,汤用彤率先研究了佛教中国化与道教发生历程的关系,在此领域具有拓荒意义。他的佛道关系研究建立在宏阔的跨宗教比较和严谨的文献梳理基础上,鲜明地体现出经史考证与思想发掘相辅相成的治学特色。他考证《太平经》中蕴含的黄老学、道教、佛教互动关系,推定其成书于汉末之前。本文通过分析汤用彤对道教承负与佛教轮回、守一气法与守意禅法等问题的比较,及其与黄老学关系的考辨,总结他对佛教中国化和道教发生史研究做出的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