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绞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统染色工艺,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中蕴含着诸多有关绞缬的名称、技法、纹样、社会功用等重要信息,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考证分类和解读。在古代卷轴画、石窟壁画、唐三彩、陶俑等图像资料中,可看到这几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与绞缬工艺之间有共通之处,从而能反映古代绞缬技艺的特性和它的深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绞染是日本传统染色工艺之一,其缘起与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隋、唐时期,伴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文化背景,“绞缬”工艺传人日本,其后在日本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日本本土绞染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滔 《老友》2009,(7):47-47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云南大理称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  相似文献   

4.
1 蜡染是我国传统三大印染工艺之一。《二仪实录》一书记载:“秦汉间有夹缬法。不知何人所造,陈梁间贵贱服之。可知起于汉代而为六朝人所用”。由此,有人认为汉代已有夹缬、绞缬、蜡缬三种印染方法。此说由建国以来的出土文物为证  相似文献   

5.
“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工艺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素有"艺术染整"之称的现代扎染是区别于传统扎染和工业印染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现代扎染丰富多彩的工艺技法和先进科学的生产流程,凸现出感性和理性相融的特点而具有边缘交叉学科的开放性,顺应着时代发展的工艺特征和服装流行趋势,有着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夹缬是一种拥有民间传统工艺的纺织品,亦是最古老的一种印染技术。夹缬特殊的生产工艺和用材用料使它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特性。夹缬图纹中的形状、表现形式等揭示了其图纹中内在的视知觉意象,反映了以中国"天人感应"与"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宗法伦理、图腾崇拜和民俗信仰的文化内涵。夹缬图纹的象征意义具有独有的社会价值:在设计夹缬图纹时,当代工匠以永嘉昆曲与温州婚嫁习俗为元素进行创作,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习俗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夹缬繁复精细的雕刻过程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夹缬中的靛花是由板蓝根和青黛组成,其无色素融合符合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环保理念与加工产品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温籍青年学者张琴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蓝夹缬的研究开发与保护,成果不断。她主编的《各美与共生:中日夹缬研究》一书,新近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图文并茂介绍并比较了中日夹缬工艺及其制作的产品,推动了夹缬这种古老的工艺的深入研究,尤其对夹缬海内外流传的路径与演变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为此,本刊特约张琴撰写本文,请她谈谈寻访日本夹缬的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夹缬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印花染色工艺。唐代浙江地区民间的夹缬印染已是重要的手工艺活动,并从民间传入宫廷,通过上流社会加以传播。宋代夹缬在浙江的流传区域由盛唐时的浙西北扩展到了南宋时的浙东南地区。近现代以来,改变样式后的夹缬在浙南地区盛极一时,并且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条,从浙南夹缬审美特征的形成方面可以分析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夹缬是依靠雕花木版夹持织物进行防染得到的传统印花纺织品,这一技术出现在隋代,而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浙江苍南夹缬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蓝夹缬之一,是夹缬的活化石。夹缬属于机械防染印花,它的基本特征在于雕花木版的设计和组合应用上,其必须同时具备防染和染色的功能;我国传统植物性靛蓝染料提取和染色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理论相一致,不同的是我国古代靛蓝隐色体转换是采用生物发酵技术,而现代生产多采用化学试剂;苍南夹缬和其它古代传统印染工艺相比较,在印染和助剂应用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李雪  丁春苗 《国际公关》2024,(4):123-125
扎染服饰在欧盟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扎染服饰出口有利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发展,但也存在产品缺乏创新、定价普遍偏高、营销缺乏独特性和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本文基于充分的市场研究,针对现状并依托4P营销理论提出相关建议,以弘扬中国非遗文化技艺,加快中国扎染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提升“中国文化与中国智造”在欧盟市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鄂西鹤峰白族的来源及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鹤峰是湖北省白族最为集中分布的县,随着铁炉白族乡的成立,人们对鹤峰白族的关注日益增加。鹤峰白族更多地受到了桑植白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鹤峰白族与桑植白族、大理白族在文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藏彝走廊"地区白族商人商贸活动的持续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历史上,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商人是活跃于"藏彝走廊"地区的主要商帮,今天许多其他商帮已经在该区域销声匿迹,而白族商人作为一支劲旅依然活跃于"藏彝走廊"地区,许多白族村寨凭借商贸活动走上了致富之路.白族商人为什么能够持续根植于"藏彝走廊"地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主信仰是中国白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它不仅是白族人民宗教生活的需要,还与白族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及白族人的孝悌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本主信仰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白族老人老年生活的重要方式.而分析白族本主信仰与老年人健康生活之间的联系,无疑为我们寻求民族文化与健康老龄化的关系研究探索出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民族的根之所在,而大本曲是白族民间特有的一种说唱艺术文化,曾在白族民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白族大本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大本曲属于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形式表现;其曲本散韵相间,道白为汉语,唱词为白语,唱腔结构形式属联典体,各个典牌可用于抒情、叙事,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导用"七七七五"的白族山花体格式;内容多数是移植自汉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戏曲等,是汉族文化和白族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其身上鲜明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汇。在现阶段,大本曲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传承发展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建筑彩绘装饰艺术是大理白族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研究白族建筑文化的重要渠道。大理白族建筑彩绘题材广泛,融合了多重文化内涵,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整合出新的因素,形成了独具大理白族特色的建筑彩绘装饰艺术文化。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的产生晚于汉族,发展兴于明代,它有着本民族的艺术思想,但它的催生与发展又离不开汉文化的影响。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使得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别具大理白族传统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17.
甲马在白族民间村落生活中广泛使用,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白族甲马作为一种处于民间信仰中的民间艺术与村落的信仰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出发,力图呈现村落生活中甲马存在和使用的现状,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进而通过对村落日常生活中甲马使用仪式的详细分析,探求蕴含在甲马使用仪式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以挖掘白族甲马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技艺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木匠技能传承和大本曲技艺传承为代表的白族技艺文化传承,既传承着汉文化因子,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一些行规和习俗.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白族丧葬习俗、文字的兴起、起名习俗的变化以及神话传说的演变四个方面,讨论了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与白族文化的关系,对白族文化中的佛教文化因素进行了剖析,为学术界进一步认识白族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白族社会性别结社与族群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理茈碧白族村落的"打老友"、"十姊妹十兄弟"、"洞经会和莲池会"是农村男女两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性别结社组织,这三种结社组织中不断强化着村民的白族认同.随着男女两性社会性别结社组织人数的不断扩大,白族的民族认同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