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我们的党和政府就特别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曾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定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1957年《人民日报》曾发表《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从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出发,指出让广大中小学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是一条根本措施。除“文革”期间中断外,这个传统一直得到继承和发扬。但是,反思以往,我们不难发现: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红丽 《山西老年》2013,(3):16-1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1962年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的。而它的缘起,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主要是针对当时高小毕业生升学难和城市就业难的问题,动员家居农村的青年回农村参加生产。这成为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先声。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指出"全国合作化,需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认为1956年是个“多事之秋”,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巨大动荡。为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他主导《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重要社论,表达了中共对待个人崇拜的正确态度,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七年三月和十月国家教委先后颁发了《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和(全日制小学劳动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把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正式列为中小学的课程,这是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措施。国家教委又同时指出高等学校也要把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每学期不少于一周。并强调要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解决好生产实习基地,还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年,赵紫阳同志在党的第十三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的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以反映1957年以后右派生活为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对历史进行了还原和更加深刻的反思,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以往的同类题材作品。本文将以《中国:一九五七》,《乌泥湖年谱1957~1966》,“夹边沟记事”系列小说等为例.来谈下这些作品的艺术进步性。  相似文献   

6.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各地报刊随之刊发大量反击"右派"的文章,许多工厂、机关、学校、民主党派纷纷举行座谈会揭发和批判"右派"分子的言论,大规模反"右派"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知识分子集中的文艺界、新闻出版界、学术界成为运动的"重灾区",由此,大批杂文作者被打为"右派",大量杂文作品被批为"毒草",更为严重的是,杂文这一文体成为政治批判的"利器",由"批判的武器"一变而为"武器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教育部在1953~1954年进行了教育整顿,国家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动员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加入到正在蓬勃开展的互助合作运动中去,这批身处变化漩涡中心的农村毕业生们出现了"集体"和"个人"彼此相遇,并引发了两者之间关系的难题。在1953年开始的严峻状况中,这一关系陷入了一种群体性的矛盾状态。出于复杂的原因,1954年马烽先生的小说《韩梅梅》,正是讲述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故事,但是它却呈现了多重隐晦与纠结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五日重庆《新华日报》第二版发表了一篇社论:《戏剧运动的出路——戏剧节献辞》。据笔者考证,这篇社论系出自何其芳的手笔,是过去未经发现的何其芳的一篇佚文。现将笔者作出这一判断的根据陈述于后。 (一)从何其芳在重庆《新华日报》主管的工作,推断《戏剧运动的出路》这篇社论系何其芳执笔写作。 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七年三月,何其芳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重庆《新华日报》社论委员会委员,负责撰写思想、文化方面的社论。这一情况,是当时重庆《新华  相似文献   

9.
张宗 《金陵瞭望》2005,(3):19-21
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一年,农民增收工作成效显赫:粮食增产了,负担减轻了,收入增加了12005年初,中央再次将关注的重点投向“三农”问题。1月30日,中央公布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七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中央送给全国9亿农民兄弟的一份节日大礼。那么,今年的“一号文件”有哪些特点?对文件精神我们应该如何学习领会?  相似文献   

10.
辛成 《中华魂》2017,(11):24-30
1957年6月19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不仅苏联《真理报》全文刊载,西方国家也作出巨大反响。美国的《纽约时报》全文刊载并发表社论,其他报刊如《纽约先驱论坛报》、《纽约世界电讯与太阳报》、《华盛顿邮报》等都刊载了关于这篇文章的消息。如今60年过去了,现在再看这篇光辉著作,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法律问题。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及其功能在《劳动合同法》的视野中,需要重新思考和界定。就业协议的签订和履行应当以《劳动合同法》加以规制。通过分析毕业生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本质,以《劳动合同法》为视角,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新情况,分析就业协议的缺陷所在,并对如何做好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法》的有效衔接等问题作出一些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中国"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典范的构建中,《史学月刊》具有重要地位。1951年1月,《新史学通讯》创刊,创刊后的最初阶段关注中小学历史教育,贯彻唯物史观,明确历史教育目的,宣扬爱国主义,介绍历史教学经验,为历史教学答疑解惑,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历史教育体系的建立,贡献良多;同时,又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的讨论与建构。1957年《新史学通讯》更名为《史学月刊》后,加强学术性与专业性的转向,引领历史人物与历史评价、农民起义、历史主义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大讨论,对于新中国史学典范的构建与史学人才的培养,均卓具建树。  相似文献   

13.
张文礼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撰文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转折点,而“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后亦有了新的诠释。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思想和政策的创新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六个“一号文件”中。从中央六个“一号文件”所体现的“三农”思想与政策来看,我国的“三农”问题有如下特征:一是长期性。由于我国农业人口超过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这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任重道远,而且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资本积累需要很长的时间,要改革我国现有的制度模式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二是复杂性。由于我国的三农问题面临内部改革的浪潮以及国际市场形成、全球化、信息化加速等问题,所以,三农问题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景下,更加棘手。  相似文献   

14.
《社区》2012,(9):1-1
本人是企业退休职工,两年前参加社区“关心下一代”活动,结识了贵刊。翻看以后,觉得里面的文章写得很有“味”,于是就借来一读,从此与贵刊结缘,特别对“生活”刊更为喜欢。《社区》“生活”刊自2011年9月改版“服务”刊,虽只有两字之别,但充分反映了贵刊为社区广大群众“服务”的一种理念。改版后的“服务”刊,更让人爱读。这几期的“时评”  相似文献   

15.
英《中国季刊》举办学术会议讨论我国当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英国出版的《中国季刊》报道1962年8月间,该刊在牛津附近的“英美会议中心”主办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文学”。据该刊称;这类讨论在西方还是第一次。参加讨论的有“中国和西方学者”。会上宣读了十篇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了充分的讨论。1963年1~3月号的《中国季刊》为此出了专号,除刊载这些论文外,还发表了社论。这些文章的题目如下(其中第1、第4和第13篇未在会上宣读):  相似文献   

16.
社论,作为报纸的灵魂,是代表编辑部发表的对于重大问题的权威而慎重的评论。功能语言学家认为情态手段是社论中写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并以此来影响读者态度和看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纽约时报》和《环球时报》英语社论为语料,对其情态动词进行对比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文选》一书的选录标准以及编排体制是“选学”界讨论的热点。对于这一问题,不仅要从《文选序》入手进行分析,还要将《文选序》和选文相结合,以此来探讨《文选》的选文标准、选文内涵、编排意图和编排次序,从而揭示萧统编《文选》的深刻意旨。  相似文献   

18.
1957年12月底,学校放寒假,我回到乡下老家。农历除夕那天下午,我和妈妈正准备过年,农业社主任突然通知我们,说是回乡过寒假的中学生和生产队的闲散劳动力都要马上坐汽车上六七十里外的石壁水库工地参加劳动。主任说:“参加水库劳动就是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去不去是个态度问题,我们会将你们乐意不乐意去劳动和劳动积极不积极反映到你们学校。”这在当时,可是非同小可的事情,所以我二话不说立即听从吩咐。  相似文献   

19.
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之年,也是被毛泽东称之为"多事之秋"的一年,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深层思考。习惯思维的巨大惯性,国际国内错综复杂形势的刺激,触发毛泽东在1957年重提阶级斗争,并且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上议事日程。在这一背景之下,毛泽东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上提出了"世界观标准论"和"皮毛论",并以此来界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符合现实的社会历史状况。既对社会发展本身产生了巨大的伤害,也使知识分子逐步陷入极其艰难的境地,这个教训永远值得我们记取。  相似文献   

20.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是清代《西游记》版本演变史上独具意义的一种版本。其文字主要来自于明代百回全本,又根据清代真诠本加进了唐僧身世故事。其评点文字认为《西游记》“原是证圣贤儒家之道”,把《西游记》看成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不免牵强附会。但是,其将《西游记》看作一部具有寓言意味的哲理性小说,并从社会学和人性的高度来看待《西游记》,有其合理的内涵;特别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西游记》“奇”的特点和“幻中有真”的高度艺术境界,对认识《西游记》的美学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