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了我国中部地区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揭示了造成经济弱势的财政政策原因,提出在新时期要调整的财政政策以更好地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包括制定针对中部地区的财政援助计划、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因地制宜适当实行自主税收激励、加快区域开放以及支持节能减排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革效应的逐渐弱化以及我国的经济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逐渐增大等原因造成了我国经济近年来长期下滑。因此,要促进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方面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即:在短期内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力度,适当调整财政政策内容,配套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实施积极有效的消费政策等措施;在长期上应主要通过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努力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制订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以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8年开始,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中央政府加大了以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的力度,财政政策也是今年及未来几年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财政政策效果得到较好的实现,必须要走出有关财政政策认识上的几个误区。从政府的角度看,制定财政政策首先需要明确财政政策的目标。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目标应主要放在三个方面,即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为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应是多管齐下,具体包括:预算结构的调整、税收手段和财政支出手段。另外,在财政政策手段的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几年来财政政策的推行实际上都遵循了相机抉择的反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相机抉择行动之所以能够在稳定经济方面产生显著的效果,与长期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和尚未市场化的利率制度是分不开的。随着自由浮动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将日益减弱。为此,中央政府有必要对现行财政政策的执行内容和方式加以调整,逐步回归年度平衡的财政预算,加大我国累进所得税制和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实施力度,以适应良好宏观经济管理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拓展西部大开发的资金保障空间 ,首要的途径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建立健全财政政策体系 ,加大西部建设投入力度。同时要完善税收体系 ,调整区域税收优惠政策。要充分利用现代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筹集建设资金。要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加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 ,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入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经济背景分析(一)内需不足阻碍经济发展,而国债拉动内需潜力有限自1998年以来,为了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抑制通货紧缩的进一步加深,我国政府实施了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发行国债,以带动投资回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发  相似文献   

7.
美国“9.11事件”在短期内使已经减速的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减少美国经济衰退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我们要相应调整经济政策 ,降低对美国经济的依存度 ;坚持扩大内需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提高出口竞争力以及适当增加欧元储备等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发展中,政府的税收优惠、税收返回、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从多个层面产生杠杆效应。详述了我国财政政策和杠杆效应的概念,借鉴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具体实践经验,分别从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及复合杠杆等三个层面对低碳经济下财政政策所产生的杠杆效应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提出政府应设置节能减排专项基金,加大财政投资,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实行“低碳”政府的采购制度等策略,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创造利润。  相似文献   

9.
“过剩经济”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桎梏,为此, 国家采取了种种措施,以扩大内需, 但却收效甚微;若将人民币贬值,又因牵涉面太大而难以实施。当前基础产业尽管在表面上存在“过剩”现象, 但实际上是供给不足。要进一步扩大内需,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进一步加大对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 以全面启动市场,恢复经济。  相似文献   

10.
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对我国来讲是对内进行结构调整 ,对外开放资本项目的一个较好机会。中国要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保持稳定增长 ,必须采取正确的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方向应当是 :扩大内需 ,启动消费 ;开发西部 ,增加投资 ;吸引外资 ,发展科技 ;调整出口结构 ,适当增加进口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做好开放资本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是作为短期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我国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至今已是第6个年头了,短期政策在我国出现了中长期化的趋势,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本文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特定背景和政策组合的特点;政策组合实施的效果及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在我国能够中长期化的可能原因;在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可能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后指出,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适时淡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81-2003年这个时间段农业财政政策与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财政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失灵,主要表现在农业信贷政策以及农业税收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基本结束和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经济生活中单一通货膨胀将在不同时点上被通货紧缩所打破 ,形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转换发生的经济现象。中国 1997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通货紧缩就有着通货膨胀的背景 ,反映了经济运行周期中 ,存在着通货膨胀与通常紧缩交替的内在机理 ,其特征是 :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萧条阶段则面临通货紧缩压力。面对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交替转换发生 ,政府必须首先明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的宏观调控重点 ,适时适势转换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操作模式 ,并注意扬长避短 ,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优势 ,以及社会公众的呼应和配合  相似文献   

14.
区域财政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区域投资政策对落后地区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过去实施的西部大开发财政政策对西部地区发展已产生了一些效应。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还需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5.
基层财政目前已陷入困境,能否突围,关系到基层财政的存亡,危及到基层政权的运行,影响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小康社会的建设。本文从农村市场经济不完善、行政改革滞后、财政管理体制不合理、财政管理不规范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基层财政困难的成因,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税制、完善财政体制、强化财政管理、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提高人的素质和加强小城镇建设等解决基层财政困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支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该项财政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新形势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及其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力求实现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力促城乡产业融合;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宗旨,提升新时代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以加强监督和绩效评价为手段,提高财政支持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通货紧缩条件下的增值税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着对投资和消费需求及出口增长的制约,这与为治理通货紧缩而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相矛盾,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相背离.因此增值税转型是通货紧缩条件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然选择,但在短期内增值税的转型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可能对积极财政政策产生弱化作用.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过渡期策略以解决这一难题,从而实现增值税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理论分析了财政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随后采取协整和误差纠正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与理论分析不一致。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我国的财政收入会缩小而财政支出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均衡财政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不显著,这就要求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财政收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财政支出的城乡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财政支出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断裂,但在弥合某一方面城乡断裂的同时加大了其他方面的城乡断裂。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和谐社会,政府在有选择地实施财政支出政策的同时,还应该配合使用其他政策。  相似文献   

20.
货币经济学中关于物价水平决定的理论包括货币观点和财政观点。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财政当局(政府)、民间部门之间的行为博弈共同决定了均衡物价水平路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组合协调搭配关系可以归结为:积极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政策;积极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政策。1990年之后中国货币政策属于被动型货币政策规则,财政政策类型属于李嘉图类型。中国均衡物价水平主要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通货膨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财政当局在利用增税方式来平衡债务方面具有较好的控制力。未来中国可以从渐进导入以利率为主要操作工具的通货膨胀目标框架和财政政策债务目标框架、设立财政政策委员会等方面构建保证物价稳定的基本政策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