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程,没有中国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本文通过引用相关数据总结了农民对法律的了解状况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农民运用法律的方法和程度,分析了农民法律意识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构建农民法律意识的建议:加大农村法制教育力度,培育农民现代法治理念;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公正;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社会法治化的发展与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指出了农村和农民在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中的滞后性 ;阐释了农村社会法治化的程度 ,论证了农民在农村社会法治化进程中的作用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加强相关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法治状况尤其值得关注。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8054户样本农民知法观念、守法观念、用法观念的研究,分析现阶段农村法治观念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函数建模对影响农民法治观念的自身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区分布、年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因素对农民法治观念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具有整体性的,新农村法治是中国法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实现,就没有中国法治的实现。而厘清法治化与农村社会的内在关系,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逻辑起点。传统观点认为农村法治化是中国法治化的外迫性产物,但笔者认为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内在地需要法治,法治化是对农村社会变迁的最好回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经济法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农村经济法治研究是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农村经济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而逐步展开的.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经济法治研究推动了农村法治观念和农村法治信仰的形成,构架了农村经济法治的论证体系,提升了农村经济法治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打造了一批农村经济法治研究平台.但是,中国农村经济法治研究也存在诸如对农村经济法治研究本身重要性的认知未真正落实在行动上,未能将研究与农村现实世界紧密结合,对中国法学发展和法治化进程的贡献率低等问题.新时期要提升中国农村经济法治的研究水平,须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经济法治研究的重视度,并根据农村经济法治研究的特点和任务,革新研究方法、树立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农村法制化建设中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执法不严、司法监督力度有限等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农村法治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农村法律制度并整顿司法秩序,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探析新农村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对当前新农村法治建设做出了效果评析,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以及守法观念不强等问题,并从农村经济、政治体制和法律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相关原因,提出了应该从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法律体制建设以及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等方面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村地区法治建设既衔接了国家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催化剂。但目前,农村政策与农村地区法治间的相互抵触及乡规民约与农村地区法治的紧张关系无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法治化进程。因此,需整合农村地区的法治资源,推动农村法治保障并规范村民自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既是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实践,也是支撑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其生成逻辑具有多重向度。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民群体法治意识淡薄、司法资源供给不足等诸多障碍。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以权力规制、权利保障为核心,夯实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基础,构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法治理念培塑,籍以助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措施之一,那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治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法治化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基本方略和促进乡村社会生态宜居的必然选择.当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如若要想在巩固此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胜利,则须走一条长效治理的法治化之路.当下治理的法治化却面临着法律体系缺失、权责界限模糊、参与主体法治意识淡薄及法律监督机制缺位等现实困境.于此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整体思维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律体系、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参与主体的权责界限;增强参与主体的法治思维,提升其法治意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法律监督管护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各阶层贫富分化愈加悬殊。城乡和农村内部各阶层的贫富悬殊,导致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和内容也发生了新变化。须重视我国贫富悬殊背景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素质和幸福感,减小贫富悬殊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权利问题。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既有与其他群体相同的权利,又有着自己群体固有的权利。农民权利具有基本性、身份性、不平等性、贫困性、个体性及法定性等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民权利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权利仍显不足。因此,要构建立法、执法、司法及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四位一体的保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权利!  相似文献   

13.
依法保护农民权益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立法至关重要.当前,农民权益保护立法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欠缺和不足.应进一步加快农民政治经济权益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地区取得了综合发展,而经济发展的轨迹是斯密定理和杨格定理交替作用的过程,不断地重复着"分工深化—市场扩展—分工深化"的循环。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当交易效率上升时,则人们会选择高一些分工水平,通过众多不同农户之间的分工,使得利用专业化经济和利用迂回生产的效果能够兼顾,从而提高农民和农村地区的交易效率。对我国农村地区1979-1999年的实证分析也说明了农民人均收入与商品化程度及分工水平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法律角度审视西部农村,探寻西部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既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西部农村地区法治建设对策在于:开展普法教育、树立法律信仰;加强西部农业、农村立法;明确政府职责,规范政府行为;加快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农民诉讼权利的实现;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重视西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善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法律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利,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推行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健全劳动司法保障机制,加快法律援助进程,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三权分置”政策是我国调整农民和土地关系的重大制度创新,必须用科学的法思想和法理论来对政策的法律内涵进行明晰,实现从“政策语言”到“法律规范”的全面转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权分置”是围绕着农地展开的“三农”改革,即农业生产方式与土地市场化的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自治组织关系的重构、农民的身份利益与自我解放。通过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四种观点进行分析,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权结构表达为“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资格权”;宅基地资格权是以身份权为基础,包含财产权内容的复合性权利。未来民法典物权编应当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规定为总有关系;修订细化成员权得丧变更的制度规范;建立宅基地资格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安徽省霍山县桃源河乡创办农民协会两年来的实践情况调查,作者认为,农民创办协会,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步伐的必然要求,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虽然农民创办的协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重大体制和机制问题,如法律地位、与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农民权利等,值得相关政府部门思考.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调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西南某市农民工的调查问卷分析,认为造成农民工政治参与边缘化的主要成因是: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性障碍、经济因素、限制性组织政策障碍、农民工意识薄弱等。针对成因,其对策为推进法制进程,赋予农民工更多参与空间;建立农民工利益协调机制,拓展参与渠道;根据目标性原则,构建农民工政治参与有效动力机制;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增强参与意识,最终消解边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